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吴姿梦 《成才之路》2014,(13):94-94
从文本自身和整体的角度审视余华的作品,探索"残酷与温情交融"的现象,进而发现其"暴力""温情"后存在的更广阔的空间,并最终让人深思"人性"的内涵,指出对美好人性的渴望是他作品的内在灵魂。  相似文献   

2.
09年后的亚洲影坛上,韩国导演金基德的电影总是饱含着话题性和争议性.他的作品总是表现“边缘人”的生存状态,通过对这些人物的刻画,赤裸裸地为我们展现了人性与暴力的主题.作为在国际上屡获大奖的“新生力量”的一员,他的创作却不被本国人所看好甚至排斥.这种极端的评判却没有打消金基德对于电影艺术的执着和热爱.他的作品始终带有着他独特的“金氏风格”,关注游离在主流社会之外的边缘人,用画面和镜头去探讨暴力、欲望的人性无限可能性.  相似文献   

3.
音乐教育是现代社会进行"人性完整"与"人性净化"的必由途径之一.音乐教育的巨大魅力在于整合身心全面发展,培养真善美的纯净人性.  相似文献   

4.
主要探索王安忆的作品对普遍人性的关注,挖掘平凡"英雄"面对孤独、寂寞时,勇于承担不幸命运的精神力量与人性色彩.  相似文献   

5.
余华小说中的人性意识述说,强调了人性中的美好,淡化了小说的苦难色彩,可以给人以向上的力量。对仁爱、本性、善良的描写是他小说不变的主题。结合余华小说创作时代可以将其作品中关于人性美的表现分为四个部分:苦难生存,人性本真;温情回归,人性本善;时代交织,爱满现实;荒诞存在,幸福栖息。  相似文献   

6.
"天人合一"是我国古代关于天人关系的经典哲学命题.沈从文小说中包蕴的"天人合一"思想无处不在,它首先表现在生命意识上的天命观;其次表现为人性的舒展和解放;还透过包容于"天"之中的水意象来预示人事的变化.解读沈从文的小说,挖掘其作品所包蕴的"天人合一"思想,对于现照现代人的生存状态,无疑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从1983年到2005年,余华已经陆陆续续地发表了几十部作品,其中有不少作品都写到了家庭人伦关系中的兄弟之情。本文拟就《现实一种》、《在细雨中呼喊》、《兄弟》三篇小说,透过作品中"兄弟"这个意象,来剖析余华创作中从早期对暴力死亡的偏爱,到90年代温情的注入,再到新作中所反映出来的人情、人性之美的变化。  相似文献   

8.
文章从人性、品性两方面阐述了孔子"性相近,习相远"的人性理论的本旨先天无善无恶,后天可善可恶.  相似文献   

9.
余华作为先锋派的代表作家,其作品惯于表现人生的苦难与死亡的威胁,常常让主人公在最大限度的压迫下去展现主题。作为人,面对无边的人生苦难,无论怎样承受与挣扎,最重要的是“活着”,在活着的过程中实现人性的自我超越。苦难与暴力、承受与挣扎,这些安排无一不为了使人性遭受锤炼,而使人性的光辉得到最大限度的展现。  相似文献   

10.
任何教育都是以一定的人性假设为基础的,透过教育现象分析其背后隐藏的人性假设,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教育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本文通过理清"经济人"假设产生的历史背景、理论内涵及其意义,考察它对教育产生的影响及对当代中国教育改革的启示.  相似文献   

11.
荀子坚持"性恶"的观点,并对孟子的"性善"说进行了猛烈的攻击.对于这一点,从古到今,无数学者都有过探讨.从荀子"约定俗成"的"语用学原则"这一独特的语言学视角来揭示荀子对"人性"的定义.鉴于这种语言观,荀子才激烈批判孟子对"人性"概念的革新.通过分析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理解孟荀"人性"概念分歧的一个新的维度.  相似文献   

12.
《尘埃落定》是20世纪90年代中国文坛的重要收获,是一部值得阅读的佳作.这部小说以"灾难"、"性爱"、"暴力"、"绝望"作为主题话语,倾力展示了罪恶的土司特权制度对人性的扭曲.试图通过对其主题话语的分析,揭示蕴涵在小说文本中的主题意旨.  相似文献   

13.
迟子建的小说充满人生温情与乡土风情,并构建了一种理想的生活模式:守护庸常人生,归依宁静乡土.凡俗人生中天然淳朴的和谐关系是迟子建将庸常人生作为理想的人生状态的首要视点,乡土世界中的自然美与人性美的和谐统一则是她将"乡土"作为理想心灵家园的深切探询.迟子建以对人性美的充分展示为母题所营造起的诗意的乡土世界,是人们共同渴望的"梦中田园",这种执著于温暖人性的小说,其创作的意义在于:作家以自己的"心灵返乡"完成了现代人"精神还乡"的旅途.  相似文献   

14.
大班到小班,根源于人的"双重性"本质.在本质上,人是自然生命和价值生命存在的统一体.然而,在大班环境下,囿于单一人性的认识,人们往往或者只强调人的自然生命或者只强调人的价值生命,导致人的自身形象的破裂.与之不同的是,小班化教育,以完整人性为根基.针对大班环境下人的残缺形象,基于自身先天性优势,小班化教育通过目的的"完人性"、内容的"全面性"和方式的"整体性",立意寻回并重新构建起"完整人"的形象.  相似文献   

15.
对女性和人性的关注,是严歌苓作品的一贯主题.<天浴>是这些作品序列里的一个典型存在.远在异国他乡的严歌苓不时回望故国家园,以童年时的文革记忆作底,选取中国传统文化里一直处于弱势地位的事性作为其文化栽体,将她对女性命运的关注、对人性的思考,从文秀这个具体个案里折射出来.  相似文献   

16.
人性研究对社会发展是十分重要的.现实社会中并不存在静止和永恒的人性,因此去追寻那种永恒不变的"人性”,显然是徒劳的.它看似一个无解的"谜”,其实人性在哲学中应是常设常新的问题,人性是发展的,不同的社会、不同的历史时期,总是赋予人性充满着时代气息的清新内容.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方法,才能解开"人性”之谜底.  相似文献   

17.
李健吾是我国20世纪30年代印象式批评的典型代表。"人性"一词在李健吾的文学批评作品中出现频率甚高,"人性"是李健吾批评的标准和核心。观其著述,往往以人性为支点,以人生为根据。本文试对李健吾文学批评的人性观作以下论述。  相似文献   

18.
迟子建的创作在当代作家中是卓尔不群的。她的那些富有地域色彩的小说充满自然与人性的美。给人以清新温情的阅读感受。和谐美是迟子建作品里主要的美学特征,她执着于营造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的世界。对美好人性的向往和对人性恶的怜悯是作家营造和谐的途径。迟子建的这种创作并没有脱离当今社会。她对当代社会生活作出深刻的思考之后在作品中对真善美进行了挽留,为现代人提供了“诗意的栖居之地”.而充满地域风情的自然化育了作家超然宁静的创作个性。  相似文献   

19.
阿来在<尘埃落定>中,通过一个傻子"我"的诸多生命经历体验--苦乐、成败、得失、祸福、利害、真伪、善恶、美丑,以一个民族智者反省了"权本位"价值观念引发的价值观念的冲突,主体历史方位感的迷乱,人性的异化与扭曲,成了单向度的人.阿来从人性的角度隐喻了其作品在当下的存在价值.  相似文献   

20.
沈从文职材于迷人的湘西世界的作品是一部初民时代质朴人性的神话.作家对其理想意义上的完美人性的悲剧性的执拗追述有其独特的特征:"乡下人"的审美视角,虚拟的理想描绘,悲剧性的美学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