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语文难教难学,是近一个世纪以来人们一直在慨叹、探讨以寻求对策加以解决的问题。“中学教育,头绪纷繁,第论各科教授,其弥重要而弥困难者,莫如国文”。梁启超也认为:“在今日学校各项课程之中,最为重要者固属国文,而教授最感困难,教师最感缺乏,学生除有生性特别嗜好外,最感觉枯燥而无生趣者,亦惟国  相似文献   

2.
梁启超曾感叹:“在今日学校各项课程之中。最为重要者固属国文.而同时教授最感困难。教师最感缺乏。学生除有生性特别嗜好外.最感觉干燥而无生趣者,亦惟国文。”语文学科之所以会令人“最感觉干燥而无生趣”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在语文教育活动中忽视了审美教育。梁启超是中国近代史上较早关注美育问题的一位学者.对语文学科的审美教育问题也作过积极的探索。他的“人格主义”教育理念下的审美教育思想值得我们借鉴。  相似文献   

3.
五、交际传播理论进入教学法科学教学法科学可以说是教育科学的最基本、最古老的核心。到了现在,它不仅包含有关教学方法和技术、课程论、教学论等的应用和评估,而且已经受到交际传播学的有力介入。实际上,人们早已意识到,教学过程是一个人际交往与知识经验传播的过程。调整好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是任何教学情境所不可回避的一个重要问题。我们在青浦所做的许多调查和试验证明,师生情感缺乏沟通以及教师期待的丧失是造成差生的相当重要的原因;而教师对学生的适当鼓励、教师热爱学生的情感倾注,常常会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足见…  相似文献   

4.
应泓 《班主任》2001,(12):36-36
实践证明,家校联系本运用得当,可成为学生喜爱、家长欢迎、教师受益、对学生起促进作用的纽带。我调入一所新学校,最感头疼的是学生的学习习惯差、学习缺乏自觉性。刚开始,全班41位学生,每次都有8至10位学生的家庭作业拖拖拉拉,要想收齐,真是难上难。我想了很多办法,但收效不大。  相似文献   

5.
教师教学效能感是教师对自己影响学生学习的能力信念。教师教学效能感来源于四种信息源,同时又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始终,从而影响教学的成效。教师教学效能感的提高可通过教师自身教学的成败经验、他人的替代性经验、培养力求成功的成就动机和引导正确归因的办法加以提高。  相似文献   

6.
所谓语文课教学高潮,是指语文教师的教学给学生留下最深刻、鲜明的印象并得到学生最富于感情反应的时刻,这时师生双方达到最佳配合状态。有经验的语文教师,在成功地导课后,总是牢牢地抓住学生,不失时机地精心制造教学小高潮,并全力推向大高潮,以使学生达到情绪高涨、思维活跃的积极状态。那么如何在语文课中设计、制造教学高潮呢?一、情动心弦的感染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设法使学生入情入境,以获得强烈的情感体验。尽管使学生进入情境的方式因人而异,因内容的不同而不同,但最根本的一条就是教师要动真情。教师强烈的感情,会使学生受到感…  相似文献   

7.
一、强化学生的“自我有效感” “自我有效感”就是学生作为一名发现者、探索者,在完成学习任务时自信心的具体表现。“自我有效感”与学习成绩显著有关,也是影响学生自主学习的一个重要的动机变量。因此,教师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充分重视学生自信心的树立和培养,让学生拥有“自我有效感”。  相似文献   

8.
在批阅学生周记的时候,经常会有学生向我倾诉写作的苦恼和询问作文的技巧,这让我深有感触。写作,本应是“我手写我心”的心灵的折射,可现在却成了让学生害怕的“洪水猛兽”一学生视写作为畏途,现状堪忧。而批改作文又历来是我们语文教师最感头疼最感无奈的一项工作,不但耗费的时间多、精力大,而且教学的成效也往往不明显:如此看来,“写作”已经让师生双方均感疲惫不堪,其中的问题到底出在哪儿呢?  相似文献   

9.
“量感”是多种感官接触物体后形成的一种感性认识,具有具体、直观的特征,培养学生的量感是小学阶段数学课程的重要目标之一。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从学生原有经验出发,采用多层次的数学活动,有意识地进行量感培养,有利于学生形成数学抽象能力和应用意识。  相似文献   

10.
黄宗耀 《云南教育》2002,(25):16-17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已经拉开帷幕,《语文课程标准》注重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着眼于开放、创新,致力于学生生动、全面地发展。在新的教育理念指导下,教师的价值观、学生观、学校教育活动观都将发生根本的转变。在新的教育形势下,我觉得最关键的是教师角色必须尽快实现“转换”。一、教师既是知识的传授者,又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者。在工业社会的封闭教育中,教师承担着把人类一代代传承下来的知识经验通过输出的方式继续传承下去的职责,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单向输出”和“被动接受”的关系。在信息社会开放式教育的条件下,教育环境是…  相似文献   

11.
浅论教师的教学效能感及其培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教师教学效能感的内涵及其功能所谓教学效能感是指教师对于自己影响学生的学习活动和学习结果的能力的一种主观判断。它主要包括一般教学效能感和个人教学效能感。①前者是指教师对教与学的关系、对教育在学生发展中的作用等一般问题的看法与判断。而后者是指教师对自己的教学效果、教学能力的认识和评价。许多研究表明 ,教师教学效能感的高低是他们教学效果出现差异的重要原因。教师的教学效能感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影响教师实际的教育教学效果。1.教师的教学效能感通过教师对教育教学目标的制订实施及其在工作中的坚持和努力程度影响教…  相似文献   

12.
新一轮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要改变教师主导课堂把学生变成被动学习机器的陈旧、单一模式,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学生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为此,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每个学生都不应等待知识的传播,而应基于自己与世界相互作用的独特经验去构建自己的知识并赋予经验以意义。”也就是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确立以“人的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  相似文献   

13.
<正>中职生职业自我效能感是指中职学生对自己在职校学习的理论知识和技能训练的知觉,以及对未来从事职业行为及取得职业发展的信心。自我效能感有四个信息来源:个体的主体经验、替代性经验、社会说服和生理情绪状态。个体通过这四个信息源来获得某些行为信息和经验,并对它们进行认知整合,从而形成自我效能感。而对于中职生来说,职业自我效能感的信息来源主要是学校、教师和学生个体。因此,构建中职生职业自我效能感  相似文献   

14.
现代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认为,知识并不能简单地由教师或其他人传授给学生,而只能由每个学生依据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地加以建构;同时,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去论及自己的思想,与同学进行充分的交流,学会如何去聆听别人的意见并做出适当的评价,有利于促进学生的自我意识和自我反省。从而,数学素质教育中教师的作用就不应被看成“知识的授予者”,而应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促进者、启发者、质疑者和示范者,充分发挥“导向”作用,真正体现“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的教育思想。  相似文献   

15.
一直以来我们的课堂教学以教师讲授、学生接受为主,语文课常用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利用讲解、板书和多媒体作为教学手段,以教材为依据向学生传授知识。学生要做的就是接受教师传递的知识。教师是知识传授者,学生是接受者,教材、参考资料以及教师的个人经验是知识来源,是学生学习的内容。在这种模式下,  相似文献   

16.
关于提高学生创造力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教师的教学行为.而教师对自己的创造性教学能力,以及对学生学习程度的知觉和信念的影响,则是来源于在教学效能感与创意自我效能感的理论基础上而提出的创意教学自我效能感.创意教学自我效能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个体预测变量,而教师对于教学的任务和自己本身的教学能力的分析、旁人的评价以及自己本身的经验和生理状态,都会对其产生一定的影响,同时它也会影响到教师的创造性教学行为.本文以创意教学自我效能感对化学教学的影响进行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17.
教师是学生产生学习需要的指导者,启发者、权威者和组织者。本文通过对教师与学生学习动机两者关系的分析,指出了造成学生学习动机不足的四个教师因素即教师缺乏给学生持久学习的“源动力”,缺乏给学生学习需求的“满足感”、“友爱感”以及必要的学习管理。同时也提出了通过融给师生关系、提高教师自身专业素质、增强教师人格魅力及改变教学方法来增加学生学习动力的四种途径。  相似文献   

18.
对高校教师教学效能感的研究是高等教育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教师教学效能感会影响教师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运用、教师对教学行为成败的归因、教师心理调节能力、学生的自我效能及学业成绩。而教学效能感的高低强弱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学校管理风格、教师工作条件、学校的人际关系、高校教学评价形式、教师学历及海外留学经历、教师教学经验和工作压力等。因此,高校应采取鼓励教师出国进修、注重培养青年教师、建立科学的教学评价制度等措施来培养教师教学效能感。  相似文献   

19.
后进生是学校中的一群特殊分子,是教育工怍者最为头疼,最感棘手的教育对象。而对他们的转化,则是学校教育申一个永恒的主题,更是教师长期探索和研究的课题,也是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教育职责。  相似文献   

20.
韩姝 《当代教育论坛》2005,(11X):114-114
一、结合生活实际。帮助学生建立“数感” 由于数学知识本身来源于现实生活,因此培养“数感”要把数学教学同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人手,挖掘生活中的素材,使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生活中充满了数学。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认识周围的事物,在生活中体会数的含义,建立良好的数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