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名誉,是社会对民事主体的品德、才能以及其他素质的综合评价①.名誉权即公民和法人对其名誉享有的不受他人侵害的权利.名誉不是某个人对另一个人的评价,也不是某个人的自我评价,而是一种社会评价,正因为此,名誉才对民事主体至关重要,名誉受损可能会给民事主体在情感、信用、经济等各方面带来伤害.  相似文献   

2.
我国《民法通则》第101条规定,公民、法人享有名誉权,公民的人格尊严受法律保护,禁止用侮辱、诽谤和公布他人隐私等方式损害公民、法人的名誉。《牛津法律大辞典》把名誉定义为:“是对道德品质、能力和其他品质(名声、荣誉、信誉或身份)的一般评价。”名誉权,实际上是一种人格权,它是民法规定的民事主体所享有的获得和维持其名誉的客观公正评价的一种权利。然而,在当今社会的新闻传媒上,我们经常会发现一些新闻报道中带有较为明显的歧视性语言,而且这些歧视性语言均在不同程度上构成了对民事主体的名誉权的侵害。笔者经过考察…  相似文献   

3.
名誉权是指公民或法人对自己在社会生活中所获得的社会评价即自己的名誉,依法享有的不可侵犯的权利。
  公民的名誉权主要包括:
  1.任何报刊在对真人真事进行报道、评论、传播时,都不得与事实不符,而影响公民原有的社会评价。  相似文献   

4.
近些年来,新闻媒体和新闻记者因新闻侵权问题被推上被告席的情况屡屡发生。新闻侵权,在我国目前来看有多种形式,但主要有侵害名誉权、侵害隐私权和侵害肖像权这三种。 一、新闻侵害名誉权 名誉,是指人们对公民或法人的品德、才能及其他素质的社会综合评价。名誉权,是指公民和法人享有的对其品德、才能、作风等所体现出的社会价值,要求给予公正的社会评价的人格权利。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名誉权案件若干问题的解答》第7条第4款规定;“因新闻报道严重失实,致他人名誉受到损害的,应按照侵害他人名誉权处理。”根据这一司法解释…  相似文献   

5.
舆论监督权与私权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舆论监督权与私权的内涵 媒体的舆论监督权是与公民的个体权利相对应的社会公共权利,即公权。与社会公共权力相对应的私权之一,是名誉权。名誉权即指自然人或法人以其在社会上应受与其地位相称的尊敬、评价为内容的权利。权利主体应受的与其身份、地位相当的评价不容侵犯。笔者认为,新闻舆论监督权保护应是在公权行使与私权保护之间保持合理张力的互动函数。即:  相似文献   

6.
所谓新闻侵权,一般是指通过新闻手段,对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名誉权,姓名权,名称及其合法权益造成不法侵害。新闻侵权责任一旦确定,该如何对受害人加以补偿呢?根据新闻侵权行为造成的损害后果为人格非财产损害和财产损害两种表现方式,新闻侵权救济方式可相应的分为非财产性的责任方式和财产性的责任方式及损害赔偿。  相似文献   

7.
于红 《传媒》2006,(6):65-67
新闻侵害名誉权行为,主要是指新闻媒体及社会公众利用大众传播媒介进行新闻传播的过程中,因过错刊发新闻报道,严重降低自然人和法人正常的社会评价,造成他人名誉毁损的非法行为.  相似文献   

8.
名誉侵权相关法条对言辞侮辱的标准设定模糊,司法审理中普通言辞侮辱标准的认定存在宽、严伸缩的较大幅度。普通言辞侮辱侵害性判定须考虑涉诉文本总体意图与感受、价值要素否定或人格尊严否定、以约定俗成语用规则辨析贬斥性言辞等多项指标。特殊类型的集体精神范畴言辞侮辱侵害法益已超出个体人格利益而指向公共利益或国家利益、民族利益,以英烈名誉、荣誉保护为主体的集体精神范畴言辞侮辱的法律规制既有私法调整属性,亦具公法调整特征。集体精神范畴言辞侮辱侵害性议定采取严格的从宽标准,即字面意虽无典型侮辱性但具有丑化、嘲讽、否定、质疑或调侃等非恭敬言辞,应认定构成侮辱侵害性。实指的特定个体、群体或抽象的虚指对象涉及社会公共利益或价值的,应认定为被侮辱对象,基于事实陈述的虚假或偏向性的意见表达包含不恭敬言辞,构成言辞侮辱性。  相似文献   

9.
新闻舆论监督开展的阻力之一,就是本属正当、合理的批评、劝戒性报道,被迫止于无可奈何的侵权纠纷调解甚或败诉。正常发挥新闻媒体监督的功能,关键在于从法律上对舆论监督对象的名誉权保护限制事项在法律上作出相应规定,使得名誉权的保护不能成为阻却舆论监督的依据。仅仅一般地在法律文本上笼统地承认公民或法人享有权利是不够的,因为这些被承认的权利在某些特定情况下可能与其他同样也是合法的权利发生冲突。公民或法人名誉不被新闻报道施以消极影响的前提条件,是名誉权主体确保自身行为没有理由成为媒体监督批评的对象。对被监督对…  相似文献   

10.
刘卫 《新闻前哨》2000,(7):28-29
如今,不少新闻媒介为旷日持久的新闻官司而伤透脑筋,不少企业和个人,也被新闻侵权和新闻伤害搞得生活不宁。随着市场经济的日益发展,妥善合理解决新闻侵权和新闻伤害,已是迫在眉睫。 新闻侵权,就是新闻媒介由于自己的报道,对其他个人或群体(主要指法人)的人格尊严有所侵犯,这是一种违法行为。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101条规定:公民、法人享有名誉权,公民的人格尊严受到法律保护。禁止用侮辱、诽谤等方式损害公民、法人的名誉。 公民个人名誉,主要是指公民本身所具有的品德、才干、信誉等等在社会生活中所获得的正确…  相似文献   

11.
关于编辑过程中权利与权力的矛盾及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根据政治学和法学的有关原理,权利是指“法律对法律关系主体能够做出或者不做出一定行为,以及其要求他人相应做出或者不做出一定行为的许可与保障”,它总是与主体对利益的追求与维护相联系的,是一种法律赋予社会主体实施某种行为或不实施某种行为的资格。而权力是指特定的人所具有的支配他人的力量,是一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他人行为的可能性”,是一种能够使人产生压力继而服从的能力。从本质上说,权利和权力都关乎利益,利益资源的稀缺及其量值的恒定,必然导致权利与权力的互相对立,同时也使权利与权力具有极强的扩张性。一方…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因新闻报道特别是批评报道引起的纠纷增多,有的还引起了法庭诉讼,比如:活“济公”为何走上法庭和陈佩斯正式向长沙市地区人民法院递交了起诉状,都是因为名誉权的问题。名誉权是公民、法人享有的重要人格权。所谓名誉,就是社会上一般人对某个公民或法人的品德、声望、信誉等方面的评价。《民法通则》中规定:“公民、法人享有名誉权,公民的人格尊严受到法律保护,  相似文献   

13.
舆论监督是一种权利,也是一种责任,权利的行使是以事实和法律为依据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名誉权案件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九条明确界定:“新闻单位对生产者、经营者、销售者的产品质量或者服务质量进行批评、评论,内容基本属实,没有侮辱内容的,不应当认定为侵害其名誉权。”而内容的属实,就在于新闻工作者要能够严谨认真地倾听各方意见。以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兼顾各方利益,同时能从促进问题解决的角度报道、评论,而不是情绪化地炒作。那么舆论监督如何避免名誉侵权呢?  相似文献   

14.
“新闻侵权”是指广播、电视、报纸或其他新闻媒体所播出、刊发的报道、评论内容严重失实,致使他人名誉受到损害的行为。其主要表现样式是指损害或侵害公民或法人的“人身权”中的“肖像权”、“名誉权”和“隐私权”等。  相似文献   

15.
论文缩微     
侵犯名誉权的 褒扬性新闻 东晓彦在《中国记者》第6期上撰文说,近些年,出现了几起褒扬性新闻涉讼的案子,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1、无中生有的任意拔高。这类新闻“如果严重失实,影响了当事人原有的社会评价,损害了其名誉,显然是能够侵害名誉权的”。2、图片运用失当。如将他人图像和某些背景放在一起,引发错误的联系,导致他人的社会评价受到损害。3、表扬中的批评失衡。如有的作者写稿时喜欢运用抑扬和对比手法,为衬托某人今天的好,便不忘抬出昨日的非,为抬高一人,便不惜贬抑另一人。 信息传播全球化 的挑战与对策 王树柏…  相似文献   

16.
所谓新闻诉讼俗称“新闻官司”,主要指新闻侵权诉讼,即新闻媒介发表的新闻或其他作品在内容方面引起侵害他人(包括自然人和法人)的合法权益而导致的诉讼。自1983年1月,新中国发生第一起新闻官司 《二十年“疯女” 之谜》后,新闻官司一直不断,甚至出现了所谓的“告记者热”。在诸多的新闻官司中,侵害名誉权与侵害隐私权的诉讼占了绝大多数,这与其他国家的情形大致相同,侵害名誉与隐私也正是国际上公认的“不当出版” 的两项主要内容。 名誉权早在古代罗马法中就可以找到根据,是指公民对于自己的人格品质、道德和社会评价,法人对  相似文献   

17.
阿劲 《记者摇篮》2006,(7):16-16
一是新闻报道中内容失误,这是最主要的新闻侵权类型。新闻报道内容失实即主要内容、基本内容贬损他人名誉,造成社会评价降低。  相似文献   

18.
藏臣  贾红霞  张莹  邢野 《大观周刊》2011,(18):77-77,26
一、隐私权立法上的保护 1、在法律上明确规定隐私权为一项独立的具体人格权 名誉权与隐私权是两种性质不同的权利.将隐私权依附于名誉权加以保护显然弊大于利:其次。加强对隐私权的直接保护符合现代民法的精神。民法作为市民社会的一般私法,侧重于对公民私权利包括人身权的保护。只有公民作为独立主体的地位得以有效保护。才能顺利地作为市场交易的主体参与经济活动。  相似文献   

19.
新闻侵害名誉权是指用发表新闻的手段使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名誉受到伤害的行为。正因为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社会活动是新闻报道的主要内容,而名誉权又是与之密切相连的权利,所以新闻媒体和新闻记稍有不慎,就有可能构成对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名誉权的伤害。那么在什么情况下,会构成新闻侵害名誉权的行为呢?[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孙振军 《传媒》2002,(3):35-37
“新闻侵权”是指广播、电视、报纸或其它新闻媒体所播出、刊发的报道、评论内容严重失实,致使他人名誉受到损害的侵权行为。其主要表现形式是指损害或侵害公民或法人的“人身权”中的“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和“隐私权”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