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 一九八○年十一月日至十八日,教育部在北京召开了中学语文教材改革第二次座谈会。参加座谈会的有二十多个省、市、自治区的八十多位同志。会议的议题是:交流近年来语文教学调查研究的成果和改革试验的经验;研究今后的教材建设,评议设想不同的教材改革方案;研究现行教材的修订和使用。本着“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精神,座谈会就三个议题交换了意见,进行了讨论,并在一些问题上取得了共同的认识。会议开得生动活泼。  相似文献   

2.
(一) 第一次中学语文教材改革座谈会是一九七九年七月在北京召开的,参加会议的只有九个省市的十余位代表,当时语文教材改革的工作才铺开,大家主要是交流了一下情况,没有带什么经验材料。时隔一年,一九八○年十一月在北京又召开了第二次座谈会,参加的有二十几个省市的八十多位代表,而且带来了各具特点的试验教材、不同的教材改革方案、有关语文教学的调查报告等七八十份。它们来自二十几个省市的城乡,出自不知多  相似文献   

3.
一九八○年十月二十四日至十一月三日,教育部在北京召开了第二次中小学数学教材改革座谈会。参加这次会议的有二十个省、市、自治区教育厅(局)负责中小学数学研究工作的同志和教师。会议还邀请了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以及北京师范大学等十二所高等院校的有关同志参加。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新华通讯社等单位的有关同志也参加了会议。浦通修副部长到会讲了话。 会上,各地同志介绍了本地区试用全日制十年制中小学数学教材的情况和经验。出席第四届国际数学教育会议的同志介绍了国外中小学数学教材改革的动态。与会同志就全日制十年制中小学数学试用教材中的问题进行了认真  相似文献   

4.
“中学化学教材改革第二次座谈会”于1980年11月6日至18日在北京召开。召开这次座谈会的目的是交流各地试用全日制十年制学校统编化学教材的情况和经验,讨论如何进一步修订化学教材,以及研究中学学制改为初中三年、高中三年以后所需教材的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5.
为了进一步交流各地试用全日制十年制学校中学语文通用教材的情况和经验,研究中学语文教材改革的一些重要问题,初步探讨中学语文教材改革的方案,教育部于一九八○年十一月七日至十八日在北京召开了中学语文教材改革第二次座谈会。第一次中学语文教材改革座谈会是在一九七九年七月召开的。一年来,为了贯彻第一次座谈会的精神,摸清中学语文教学的情况,探讨语文教学工作的规律性,提高教学质量,并为进一步修改现行教材和编写新教材创造条件,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某些中学,特别是出席了第一  相似文献   

6.
今年八月上旬.在青岛市召开了中学语文试验教材研讨会.会议是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山东省教育厅、青岛市教育局联合举办的.参加会议的有六年制重点中学初、高中语文课本试教本的编写者有在三年试教中付出辛勤劳功的老师,还有各省、市、自治区教研室、教育学院教育科学研究所的同志们.共七十多位代表.大家欢聚一堂,交流了中学语文教材、教学改革的经验,对今后的改革作了进一步的有益探讨.这次中学语文试验教材研讨会主要有两项议程,一是对已经试验了三年的初中语文试验教材进行总结,提出修订意见;一是对今年夏季开始试教的高中语文试验教材进行试验准备工作.这两项议程,在与会代表的支持下,都得以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7.
中学语文教材改革刍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传统中学语教材偏重从教师“教”的角度考虑,讲究教材编排的“少而精”,“少而全”,讲究内容的下面性与权威性,讲究课后练习的设计安排,因而导致教学和育人效果的减弱,鉴于此,新式教材-“学本”应将立足点完全转移到学生“学”的方面来,应侧重趣味性,对比性,思辨性,开放性和创新性,增大阅读量,提高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辅助性,这样才更符合现代教育的特点和需要。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中学语文界乃至整个教育界、文化界热议的一个话题就是中学语文教材改革的问题,特别是课文的入选标准问题。2007年关于中学课本的入选标准问题的争论可谓声势浩大,并与10年前由《北京文学》、《中国青年报》等报刊上所发起的那场旷日持久的语文大讨论形成了某种呼应。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中学语文界乃至整个教育界、文化界热议的一个话题就是中学语文教材改革的问题,特别是课文的入选标准问题。2007年关于中学课本的入选标准问题的争论可谓声势浩大,并与10年前由《北京文学》、《中国青年报》等报刊上所发起的那场旷日持久的语文大讨论形成了某种呼应。  相似文献   

10.
论中学语文教材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学语文教材如何编写,才能有效地提高中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这是语文教育工作者多年来不断探索的问题。从1903年(清朝末年)我国开始办学校,编印语文(国文)教材,到现在已有九十年的历史。清末民初,即1903年至1919年五四运动前这段时间,中学语文教材全部选用文言文,选的多是历代名篇名著,着重培养学生阅读和写作文言文的能力。五四运动以后,中学语文教材开始选用白话文,初中一般是文言和白话各占一半,后来根据部颁课程标准编选的教材,文言和白话的比例大多是:初  相似文献   

11.
现行中学语文教材之容量不足、题材陈旧、序列不明及典范性欠强等问题,为语文界长期以来存在的“少慢差费”提供了温床,使学生学习兴趣尽失,整体收效低微。因此,适度增加教材容量,加强系统性与科学性,突出时代性、知识性及趣味性等大刀阔斧的改革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2.
建国以来,中学语文教材一直处于不断改革之中,有时是摇摆不定的小改小革,期望积少成多,由量变到质变,形成新的教材体系;有时是立足于思想和体系的全面更新,进行系列化、整体化的教材改革。如:50年代语文教材,分《文学》与《汉语》两本教材。这些大大小小的改革,虽然取得了各自不同的成绩,甚至有  相似文献   

13.
现行中语教材最为突出的问题是脱离现实生活,缺乏这门渗透人文精神的学科应该具有的时代感。可以说,任何学科与实际生活都有着密切的联系,但没有哪一门学科能像语文一样对生活的反映如此敏感。尽管语言的发展是十分缓慢的,但新的语言现象却在不断产生,语言文字用来表现社会生活的形式也在不断地发展和变化,因  相似文献   

14.
中学语文教材不规范用字述评刘文仲规范,包括两层含意:一、约定俗成或明文规定的标准,二、按约定俗成或明文规定的标准对某事物进行处置的过程。汉字是记录汉语的符号,它源远流长,内容丰富,字数繁多,形体尤为复杂,因此用字上混乱现象较为严重。对汉字的规范向来为...  相似文献   

15.
建国后的中学语文教材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国后的中学语文教材述评○上海俞越龙一建国以后,中学所使用的语文教材,基本上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编辑、出版的通用课本。四十余年来,其发展、演变的概况如次:1950年,由出版总署编审局(人教社的前身)编辑、出版了建国后第一套中学语文课本。该课本的体系属传统...  相似文献   

16.
教育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素质,以便多出人才,出好人才。为了迎接新的技术革命的挑战,必须提高初、高中毕业生的语文水平,使之适应升学和就业的需要,成为合格的学习者和劳动者奠定坚实的基础。为此,《人民教育出版社》为各省、市的重点中学先后编辑、出版语文试验课本。编辑这套教材的依据和指导思想是:1)中学教育制度有所改变。原来高中学制只有两年,近年改为三年,所以新编了高三  相似文献   

17.
教材是联系教师与学生活动的纽带,它是教学的中介,又是评价教学的标准.建立符合科学性、系统性、规律性的教材体系是教学最优化的前提,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邓小平同志在论述教育改革时说“关键是教材.教材要反映出现代科学文化的先进水平,同时要符合我国的实际情况.”①这里不仅说明了教材建设的重要作用,而且指明了编写教材的具体要求.这就给我们今天讨论中学语文教学法体系指明了方向.由于多种原因,中学语文教材教法长期处于无书无序、有书无序的状态,严重影响了中学语文的教学质量的提高.为此,中央十分重视本学科的建设.董纯才同志强调指出“语文教材和教法是当前教育科学研究的重点任务,一定要突破这一关.”②在各方面的关怀和支  相似文献   

18.
较之教学方法中作文教学的改革,作为授课之本的课本——语文教材的改革,尤其显得重要和紧迫。根据“三个面向”的方针,根据当前学生的思想、生活等实际状况,现行的教材及其教法,使人大有一种“少慢差费”的感觉。中学生里(就说高中生吧),能从容地讲叙或能写出象样点的文章的人,大约最多只能占到一半,而另一半中,恐怕不会写信、不会打借条的也不乏其人(写竖式信封还有先左后右的情况呢),是他们看得少吗?不是。是写得少吗?也不是。主要是缺乏适当的指导和正确的选择(我以为课文的分析并不全等于阅读指导)  相似文献   

19.
中学语文说明文教材改革势在必行黄青喜现行中学语文教材中的说明文篇目,都是从旧有文章中选出来的。实践证明,在教学中存在着种种缺陷和问题,根本无法适应“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教学目标。笔者认为,必须彻底抛弃教材“选”说明文的观念,尽快确立“编...  相似文献   

20.
过去的语文教材教法,受“左”的思想影响非常严重,所选教材都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而教师的教学模式也囿于一定的圈子中。以上世纪70年代高中一年级第二学期的语文教材为例,毛泽东、列宁的文章占4篇,鲁迅的作品占2篇,学大庆、学大寨的文章2篇;古典文学是范仲俺的《岳阳楼记》和辛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