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解题过程中,有些题若按一般解法解往往比较烦琐或较难人手,而若变换一下思维角度,则立刻会给人一种柳暗花明的感觉.  相似文献   

2.
黄山有这样一处景致:一个飘然若仙的道长,立在崎岖的山道旁,平伸出一只手臂,似在给上山的游人指点着路径。于是人们称此为“仙人指路”。但如果从对面的山坡上望过来,你却根本看不到什么“仙人”,而只会看到一只昂首翘尾的喜鹊刚刚飞落到这枝粗大的干枝梅上,正“喳喳”地向游人报告着什么喜讯。于是,这处景致又有了第二个称呼:喜鹊登梅。同一座山峰,为什么会出现迥然不同的两种形态呢?道理很简单,这是由于游  相似文献   

3.
立意就是确定文章的思想内容,纵观历年高考作文,我们可以发现:一篇文章的优劣,主要在于它的立意如何,因此我们构思时要遵循立意的基本原则--"正确、鲜明、集中、深刻、新颖".  相似文献   

4.
观察角度应从相互联系着的外角度和内角度两方面去考察:外角度是观察者所处的时空位置,内角度是观察者主体结构中的经验知识瞬时产生的逻辑起点或情绪基点。立意角度是以经验知识为其点,以认知方式为媒介去发掘事物意义时而产生的具有方法论性质的逻辑起点,它存在着由多个到一个的选择过程。  相似文献   

5.
以下这道作文题的目的,是考查学生话题作文审题、构思和行文的能力。 原题再现 有人说成熟是懂得了与别人交流沟通的重要:有人说成熟是对别人有更多的理解和体谅:有人说成熟是不再幻想舒舒服服、轻而易举就能获得成功:有人说成熟是少了些狂妄自大。多了些谨慎谦虚:也有人说成熟是摆脱了父母的管束、老师的督促。有了更多的自由……  相似文献   

6.
在平日教学中,发现许多学生对材料作文不会审题立意,针对这种情况,笔者结合教学实践,总结了单则材料作文和多则材料作文的一些审题规律。  相似文献   

7.
《新作文》2007,(4)
概论当我们面对同样的考题时,所选取的写作角度和文章所要表达的观点、中心,就是我们在本章所要探讨的核心问题——立意。好的立意是使自己的考场作文在千篇一律的文章当中脱颖而出的制  相似文献   

8.
本刊1993年增刊《新编数学高考会考复习教程》P.48例4为: “解不等式|x~2-3|x|-3|≤1.” 原解采用了分类讨论的方法,现介绍不用分类讨论的证法如下,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要善于示弱     
有个人很善于做皮鞋生意,别人卖一双,他往往能卖几双。一次谈话中别人问他做生意有何诀窍,他笑了笑说:“要善于示弱。”  相似文献   

10.
我是1954年师范学校毕业后参加教育工作的在学校工作了近一年的时间.于1955年8月调到县教育局.先后做教研室教研员和副主任.1977年担任了县教育局副局长职务。在36年的教育工作中.特别是在(?)多年的教育局副局长工作中.我深深体会到.搞好一个县的教育工作.应具备的条件和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重要的一条是:教育局长要善于总结经验.指导面上的工作。  相似文献   

11.
要善于表达     
一个寒冷的冬天,纽约一条繁华的大街上,有一个双目失明的乞丐。那乞丐的脖子上挂着一块牌子,上面写着:“自幼失明。”[第一段]  相似文献   

12.
要善于启发     
所谓启发式,就是要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在课堂上能耳、目、口、脑并用,认真进行思考。这里关键在教师善于  相似文献   

13.
要善于启发     
引导学生观察事物时,教师的启发是很重要的。如叫学生观察校门前的木棉树。最初学生可能只说出木棉树树干高大,花红似火,教师可再启发他们看看、想想:木棉树是怎样成长的,有什么用途?学生们便可能说出:木棉树的花晒干后可以供作药物、饮料,它的花蕾绽开后棉絮可供人作衣服、用品,树干还可作燃料,木棉树一身都是宝。是不是观察到这样就算完了呢?不,这些观察都是木棉树的表象,我们还可以进一步启发学生把木棉树和其他树比较一下,找出它  相似文献   

14.
要善于观察     
陈永明 《数学教学》2007,(12):45-46,21
我听了W老师上的一节"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和外角定理"的课,其中有一题是这样的:△ABC中,D在AB上,∠DAB=∠B,∠ADC=80°,求∠B(图1).  相似文献   

15.
要善于静候     
某小学进行职业能力测试,考试前老师发给每个考生一块橡皮、一支铅笔和笔刀,却有考生不知怎样削铅笔,最后只得求助于老师。有的竟然从口袋里拿出头天晚上妈妈帮自己削好的铅笔。这种现象与家长教育有关,主要是一些父母溺爱孩子,除了学习,其他事情全由父母包办代劳,于是就出现了学生连铅笔都不会削的笑话。基实,在生活中,许多家庭存在着类似的情况:  相似文献   

16.
在一次数学公开课上,教师向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把10根火柴每3根分成1堆,能分成几堆?还剩几根?并让学生分别在座位上用实物(火柴)分出来.结果,全班学生几乎都把10根火柴分成3堆,剩下1根。唯独一个学生兴致勃勃地回答;“我分的和他们分的都不一样……”原来,他把火柴分成3堆以后,又把剩下的1根平均撅成3段,  相似文献   

17.
要善于重复     
八十三岁的著名科学家茅以升有着惊人的记忆力,他直到现在还可以背得出圆周率小数点以下一百位精确数值。人们赞佩而惊奇地询问:“你真行!你到底是怎样记住的呢?”茅老回答说:“说起来也很简单。重复!重复!再重复!”“根据心理学的研究,没有八次重复要想记住是不可能的。“我为了把它牢牢记住,花了不止十个八次的功夫哩!”重复是重要的读书、治学之法。马克思曾经采用重复背诵诗歌的方法,巩固和增强自己的记忆力。他引用一些著名诗人的诗句可以随手拈来。列宁更善于运用重复之法,他几乎能够把俄国诗人涅克拉索夫的著作都背下来。《安娜·卡列尼娜》这部小说。列宁重读了一百来遍。毛泽东在青年时代,曾反复背熟了唐代文学家韩愈的主要文章。  相似文献   

18.
要善于分析     
小学自然第一册第十课重点做了水的热胀冷缩的实验,得出水具有热胀冷缩性质的科学结论,并把热胀冷缩性质推广到其它液体、固体等方面。 然而,当你按如下步骤进行热胀冷缩的实验时,就会得出相反的以至矛盾的“结论”。 实验器材:玻璃浆瓶一只(下称玻璃瓶);透明细塑料管一根(如蛇胆川贝液吸管);水盆一个;开水、自来水、红墨水若干。  相似文献   

19.
立意新颖、深刻的文章,能使人耳目一新,得到启迪,留下深刻的印象,收到良好的效果。教学也是这样,所以教学也要讲究立意,在备课中解决好立意问题。这就是说准备教一篇课文时就要明确:中心任务是解决什么问题,而要解决这个中心问题,又有哪些与之相关  相似文献   

20.
“新”总是有诱惑力的,餐桌上从未见过的菜肴、书店里介绍的新书、新盖的楼房、新颖的服饰等都会吸引人们主动光顾。写作文也是一样,要写出新意来才能吸引读者。例一一般人总称赞荷花“出污泥而不染”,好象那污泥肮脏之极。我在教完周敦颐的《爱莲说》后,肯定了荷花的“出污泥而不染”的高洁品格。同时我启迪学生思考荷花的养料从哪里来?污泥真的就那么糟糕吗?彭德怀总司令还把污泥当宝贝呢。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寻求污泥的优点,开展污泥对荷花有何贡献的讨论。事后,有位同学在作文中写道:“其实污泥更具有令人称颂的好风格。如果不是污泥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