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编辑琐记二题■杨东鲁广播迷有通讯员姓梅名运国,系县广播站通讯员,每每投得一稿,第三天即开始到屋门前的广播喇叭下去听,广播里是否播出自己的稿件。一日暴雨后,梅某照样靠在安装喇叭的广播杆上听广播。广播杆又正好栽在堰塘边。梅某听入了迷。不料堰堤被雨水浸泡发...  相似文献   

2.
严文井先生忽然问我,有没有关于八股文的书籍?《制艺丛话》之类的书手头有没有,向图书馆借,因为是线装,大抵是借不出来的。旧书店呢,不要说元椠明刊,清代刻本也已少见,只要是线装,哪怕扫叶山房的大路货,都当成了宝贝,更何况那里也根本没有什么有用的货色。恰好有一份启功先生《说八股》的复印件,写得简明扼要、通俗有趣,而且涉及到八股的源流、做法、痼弊及趣闻,便抽空送了过去。我想,严先生也未必是要对八股文作系统的研究,有此一篇,或许也就够了。 不久,收到先生一信。开头便说:“启功文收到后,当晚就读了,多少补充…  相似文献   

3.
编辑琐谈     
到伊犁人民出版社工作转眼二十年了。作为一名出版工作者,不得不许诺些什么,立下些自己的雄心壮志,才能把自己要做的事干得更好。当初,我从一个单位的团委来到了有着多个民族组成的出版单位,开始了我的编辑生涯。在这期间里,无论外面的世界多么精彩,无论周围发生了什么变化,我都始终如一地热爱着出版这一工作,乐此不疲地耕耘在这块田地里。  相似文献   

4.
编辑琐谈     
当了不少年编辑,应有许多“甘苦之谈”。但编辑工作头绪纷多,事务烦琐,个人感想和意见不免细碎可厌,所以,虽然不吐不快,还是说得简要一些好,特别是近来新闻出版界正提倡写短文。一、编辑人员的培养补充——这是一个老问题,近来似乎压  相似文献   

5.
编辑的独特心理活动、心理因素构成了编辑心理学。这里仅就处理通讯员来稿方面,谈谈编辑心理的几个方面: 其一,编辑喜欢适合本报编发的稿件。因为在内容上不适合本报用的稿件,编辑连看都不想看,根本谈不上选用。故要求通讯员在投稿前,要研究对象,分析报刊的特点和需要,投其所需;否则势必如石投大海。  相似文献   

6.
我于1952年从军队转到上海,进华东人民出版社,到1966年“文革”爆发,整整做了14年编辑工作。在这不算太长也不算太短的14年中,自然会有许多可供回味的事情。可惜,经过“文革”的磨难,记忆力大衰。加上资料的匮乏,许多具体细节已经模糊,无可追寻了。倪墨炎同志约我写点回忆录之类,我且把几件小事记录如下,聊以塞责云耳。《民间文艺选辑》之诞生 1953年底,分管通俗文艺编辑室的副总编姜彬同志,要我们在《新唱本》和《通俗演唱丛书》之外,再编辑一种民间文艺丛刊。在此之前,顾伦、王文华和我,几个爱好民间文艺  相似文献   

7.
教学琐记     
教学琐记温济泽我在北京广播学院新闻系教书,主要教的一门课是广播业务写作,目的是要教会学生写广播稿。虽然当时连现成的教材也没有,但是我有十几年做广播编辑工作的经验。我就把它作为我的“一桶水”。我清楚地记得毛泽东为陕北台写的专稿,为新华社写的新闻、社论等...  相似文献   

8.
取经琐记     
去年冬天,我们由新疆新闻工作者协会组织的“新疆地州市报总编辑学习组”一行十人,走访学习了湖北、江苏等地的十多家地、市级报纸。兄弟报社的热情接待使我们深感同行情谊,他们办报的丰富经验更使我们受益匪浅。这里,随手记下几则,算是“抛石引玉”,抛他山之石,希望引出同伴们更好的学习体会来。另需说明,本文如有失之偏颇之处,与兄弟报纸无关,当系本人理解有误。报纸办给谁看这还有什么要学习的吗?同兄弟报座谈以后,感到认识读者恰恰应该成为办好报纸的第一个问题。我们所走访的地市报,都重视研究自己的读者群。总编们对他们的读者分布、读者层次、读者要求等等,可以说是了如指掌。《宜昌  相似文献   

9.
道观琐记     
小引 现在人常说:“天下名山僧占多”,这一点儿不假,不过若说古时名山僧占多,却未必然,魏晋隋唐时代道士占的名山并不少,或许反过来也可以说不少山是  相似文献   

10.
看书琐记     
日人大村西崖《中国美术史》第九章论晋代美术,谓“当时泰西油画之法,亦输入中国,以蜜陀僧加油,与颜料配合,施于画面。考蜜陀僧为波斯所产,其名亦波斯语,盖当汉代之际,波商船往来广东贸易,晋时尤盛,佛教大师,法显西来,亦乘波斯之船,则油画之法,与密陀僧之药,或系当时传入乎?”按:此说大谬!汉晋之世,即公元一至四世纪,而西方油画之发明,乃  相似文献   

11.
版本琐记     
逛书摊寻旧书余生已晚,在不知世事的时候,苏州旧书业已经消歇,但观前街上还有一家,或许是新华书店的旧书门市部,也说不准。记得大人带我去逛观前街,到黄天源吃了一碗虾肉馄饨后,就到对过采芝斋东面的一家旧书店,那是民国时的建筑,有几级台阶,店堂里暗暗的,满是书的味道和灰尘,大人让我在一张堆满书的大桌上挑书,我就挑了一本《动脑筋的爷爷》,因为我识这几个字,彩印封面上的画,至今还有印象。当"文革"将近结束,怡园对面的古旧书店重新开张,既有新印的"二十四史"、"法家"著作,更多的是碑帖和线装书。自此以后,拿出来卖的书越来越多,至八十年代初竟有铺天盖地之势。如今想来,书  相似文献   

12.
看书琐记     
今之图书,能逃出“无错不成书”之厄者,寥寥也。然古之善本,亦未能免。兹举《风俗通义》为例。藏于北图之元大德间刻本,因原版断裂,印工无识,将卷第九节一叶上截三字印于第二叶,而将第二叶上截三字印于第一叶,遂不可向读。瞿镛铁琴铜剑楼,宋、元善本甲于吴中,然收藏之《风俗通义》,  相似文献   

13.
读书琐记     
受父亲的影响,很小的时候,我就喜欢看书.奶奶说,爱跑爱跳的我,只要有书看,就会很安静,坐在那儿一页一页地翻,看得很入神.  相似文献   

14.
访日琐记     
参加了一次新闻学年会去年11月,我应邀去日本作短期访问。到达后的第三天,正值日本新闻学会在东京附近开年会,听说我在东京,特请我去列席。我也正想了解一下日本新闻学界活动的情况,就欣然同意了。所谓年会,其实是学术论文的宣读和研讨会,日本新闻学界称之为研究发表会。这种会起始于1951年。此后,除特殊情况外,一年开两次。春季的一次多数在东京市区内开,秋季的一次则多数安排在东京郊区开。这一次召开的是秋季年会,会场设在神奈川县湘南台的文教大学,地处东京都的南缘,虽然距离市区较远,但因交通方便,从新宿坐一个小时的国铁,再换乘20分钟的公共汽  相似文献   

15.
读报琐记     
《今传媒》2001,(6)
  相似文献   

16.
读书琐记     
受父亲的影响,很小的时候,我就喜欢看书.奶奶说,爱跑爱跳的我,只要有书看,就会很安静,坐在那儿一页一页地翻,看得很入神.  相似文献   

17.
编后琐记     
本刊草创之初,即力求改变传统学术刊物呆板、枯燥的面貌,希望以充实的内容、活泼的形式,让海内外读者了解中国文化,热爱中国文化。在已出刊的几期中,我们进行了探索,虽说取得了一定的经验,但也有诸多苦衷。 2月22日,本刊主编周林同志邀集在京编委开了一次工作会议,总结前几期的编辑工作,探讨在当前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如何办好刊物。大家认为,《中国典籍与文化》应该有自己的特点,在内容上要更加普及,向海内外更广大的读者层传播中国典籍、文化知识,提供更多的文化学术信息,重视知识性、可读性、现实性;  相似文献   

18.
19.
副刊是报纸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副刊编辑尽管人数不多,却是报纸工作人员集团军中一支重要的方面军.  相似文献   

20.
我是一名辞书编辑,本文只想就怎样做辞书编辑工作谈些体会。辞书属于工具书,工具书和普通书是图书莲池中的两枝并蒂莲。二者的编辑工作,既有共性,又各有个性,而双方的个性之中,又颇多相近、相当甚至类似之处,彼此是相辅相成,可以相互借鉴,相互促进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