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毛泽东主席评价鲁迅先生说:“鲁迅在中国的价值,据我看要算是中国的第一等圣人。”我心潮起伏,当然不仅仅是因为主席“金口玉言”,更是因为这定位恰如其分,我心里“圣人”二字有了最亲切的形象。  相似文献   

2.
在鲁迅塑造的一系列人物形象中,孤独形象群未曾引起学研究的广泛关注,这无疑是一大缺失。孤独形象值得挖掘,因为他们有其化价值。从孤独类型及其化价值两个层面进行关注,可以充分揭示孤独的形象世界。  相似文献   

3.
对于鲁迅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毛泽东主席有一个著名的说法:“鲁迅在中国的价值,据我看要算是中国的第一等圣人。孔夫子是封建社会的圣人,鲁迅则是现代中国的圣人。”1936年10月19日清晨,鲁迅逝世于上海。成千上万的普通人自动地来为他送行,在他的灵柩上覆盖着一面写有“民族魂”的旗帜。此后,产生了大量纪念缅怀鲁迅的文章,  相似文献   

4.
课堂实录(二课时) 一、不能不说鲁迅 师:谈到中国文学,谈到中国的历史、文化,恐怕有一个人是无论如何都绕不过去的,他就是——鲁迅。你们对鲁迅有哪些了解?读过他的什么作品?  相似文献   

5.
李洪华 《九江师专学报》2004,23(1):30-32,73
鲁迅小说中的男性既有作者的现实思考又融入了作者的生命体验,而其笔下的女性则更多的是社会文化的思考,在某种程度上缺失了真切的生命体悟,从而造成了鲁迅笔下男女形象内在的一个失衡。  相似文献   

6.
《故乡》中的"闰土"为鲁迅笔下众多文学形象中农民形象的一个典型代表。在他的身上倾注了鲁迅先生对中国农民这一社会群体太多的情感。说到鲁迅先生对农民的情感,早在鲁迅幼年时期就开始了。照顾鲁迅幼年生活的保姆——长妈妈就是一位从乡下到城里来打工的  相似文献   

7.
散文集《朝花夕拾》在鲁迅的创作中占有重要地位,也是中国现代散文创作中的艺术珍品。书中的许多人物都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正直、热情、爱国而又倔强的革命知识分子——范爱农;三味书屋的方正、善良、质朴、博学而又迂腐可笑的老塾师;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教学严谨、高度负责、对中国人尊重友好、关怀备至的藤野先生等。但对于笔者,最欣赏的还是鲁迅先生笔下的鲜明形象一阿长。  相似文献   

8.
新时期以来,鲁迅研究又走过了30年的历程。对于这30年鲁迅研究的总结、清理与再思考,已经是一个十分必要的工作。新时期以来的鲁迅研究,不仅参与了新时期以来中国社会的思想文化的发展进程,而且内涵着知识分子精神演变的逻辑脉络。从这个意义上来说,  相似文献   

9.
鲁迅杂文中有两个重要的关键词,这就是"中国社会"和"中国文化"。鲁迅之于中国社会和中国文化是一个具有广阔言说的论题,其中既包括了历史空间又可以联想当下。本文分别从鲁迅语境中的"中国社会"和"中国文化"进行梳理,从具体层面探究了这两个关键词所囊括的内容,并根据经典文本论述之分析以寻找鲁迅的精神的原点,从而体会一个致力于改造国民精神的思想家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10.
意识流是20世纪初出现在西方文坛上的一个重要的现代主义文学流派。文章主要考察意识流文学步入中国初期,即"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鲁迅先生所扮演的角色。在这一时期,鲁迅作为文化先觉的代表,不仅对意识流理论进行了译介,更是在创作中对意识流手法进行了大量的实践。更为重要的是,鲁迅对意识流的借鉴不是简单的模仿,而是植根于中国本土文化,创作出具有自身风格的意识流小说。  相似文献   

11.
李工 《中学教育》2005,(12):37-40
病态中的中国人。是在鲁迅的一以贯之的“治病救人”中看到了康复的希望。增强了做一个“完整的、健全的人”的信心。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鲁迅的一个文学史论断为出发点,通过新文学作家对传统文化所持态度、新文学作家文学观念的变化以及新文学作家的创作实践等三个问题的阐述,指出: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外来文化的影响是新文学作家自觉追求的,而传统文化的影响则是自然形成的。而且,随着文学革命的不断深入和新文学作家的渐趋成熟,传统文化中的进步因素对作家的创作和新文学的发展,日益起到了不可忽略的、巨大的影响和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3.
今天我要向诸位介绍的是这样一位中国作家:在黑暗势力面前,他恶魔般地矗立着;在人民大众面前,他忠实如牛。他就是鲁迅,本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生于1881年,死于1936年。1918年5月在《新青年》杂志发表《狂人日记》时首次采用“鲁迅”二字为笔名。  相似文献   

14.
本文分析了鲁迅对乡土中国、中国农民两种审美认知图号及其来源进行分析,结合作品解读来分析两种对立的衣民形象类型,并指出各自在丈学史上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1932年11月,鲁迅回北平探视母亲,并应邀作了五次公开演讲,即著名的"北平五讲".学界已基本理清"北平五讲"的前因后果,但因年代久远、材料匮乏,诸多细节还不为人知.笔者最近从北师大校友刘择之①的文章<牢记鲁迅先生的教导>(以下简称<教导>)中有了一些新发现.  相似文献   

16.
正一、轻重之争,直面一个无法绕越的命题学界关于鲁迅的讨论热闹异常,鲁迅的权威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同时又受到许多人的竭力保护。论争不会是无中生有的无聊,不会是惹事生非的哄闹,只能说明一个事实:鲁迅之于我们是一个绝对绕不开去的命题。在纷纷扰扰的争论中,笔者始终在思考一个问题,就是我们到底可以找到哪些非读鲁迅不可的理由?或者说鲁迅身上到底有哪些不可替代的价值?  相似文献   

17.
林非先生所著的<鲁迅和中国文化>之所以能够在十年后再版,在于该书具有更为恒久的学术生命力.其特点表现为一、以对历史的熟稔、感司的深刻、辨析的精微凸现鲁迅的独到之处,与鲁迅及其所处的历史时代达到深度的契合.二、以鲁迅精神正视鲁迅自身的矛盾,把鲁迅放到他所处的历史环境中去进行全面的辨证的具体分析.三、从深邃、丰厚的文化内蕴中发出了对"人"的呼唤和对鲁迅"立人"思想的深刻阐发.  相似文献   

18.
以鲁迅作品为代表的乡土学写作体现了中国现代作家对于现代性叙事下中国命运的思考。这种思考不仅是政治和社会发展的,也是历史和化的。它不仅关系中国的社会现实,也关系着中国的过去和未来。  相似文献   

19.
近几年来,王吉鹏在鲁迅比较研究领域开垦出一片沃土,在鲁迅与外国文学、文化比较方面,有同李春林合作的学术著作《鲁迅世界性的探寻——鲁迅与外国文化比较研究史》、《鲁迅与外国文学关系研究》;在鲁迅与中国文学、文化比较方面有学术著作《鲁迅民族性的定位——鲁迅与中国文化比较研究史》、《鲁迅与中国文学比较研究》、《鲁迅与中国作家关系研究》;  相似文献   

20.
邓友梅小说包含着浓郁的鲁迅因子.鲁迅塑造的阿Q形象在邓友梅小说塑造的人物形象身上得以生存和繁衍.同时邓友梅小说的文化精神和艺术手法也延续了鲁迅传统,邓友梅通过那五、邵清远、玉宝等人物形象的塑造和社会大背景的描绘,批判了国民劣根性,进而达到批判封建文化的目的,延续了鲁迅的批判立场:在艺术手法上,邓友梅小说现实主义的创作和白描语言手法的运用构建了故事和人物的载体,也是对鲁迅艺术手法的承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