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
主体性教育是指教师根据学生学习的客观规律,引导学生通过积极思考和独立活动,把人类的认识成果转化为学生的知识财富、智力和才能,转化为他们的思想观点,使学生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智力结构和方法结构的教育。  相似文献   

3.
教育信息化与主体性教育是当今教育发展的两大主题。在现实的教育活动中,难免会出现顾此失彼的现象。因此,本论文着眼于该问题,就教育信息化与主体性教育的基本内涵进行了分析。由教育信息化入手,从它的概念内涵,宏观的信息环境资源的建设,到具体的信息技术的利用三个方面,逐层渗透人的主体性的参与,最后认为:只有人的主体性的参与,教育信息化才能更好地为教育活动和人的发展提供服务。  相似文献   

4.
我国主体性教育理论研究的现状及反思   总被引:30,自引:0,他引:30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对主体性教育理论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经历了从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到发挥学生的积极性,进而发展培养学生的主体性;教育活动的主体性从教学论层面纵深到本体论;从义务论、能力论意义上的教育系统主体性回归到权利论等几个转变。为深化研究,须进一步从当前的知识状况,个体的自我意识及自主权等角度出发,夯实主体性教育理论研究的哲学、心理学、尤其是法学、人类学等多学科理论根基。  相似文献   

5.
关于实施主体性教学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学是一个特殊的认识过程和能动的反映过程.在教与学的关系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  相似文献   

6.
在马克思人学思想指导下,结合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下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人的主体性培养问题作了理性思考,并从教育观念、教育目的、人际关系和理性教育与非理性教育的融合等五个方面提出了见解。  相似文献   

7.
当前,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问题已经成为人的全面发展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要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性,就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充分重视教育者的主体性和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性的方式和方法。  相似文献   

8.
论思想政治教育中人的主体性定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人的主体性的角度探讨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目的、教育的前提、教育的核心以及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相互关系问题。认为人的主体性地位的确立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理论和教育理念都构成重大的影响。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活动中,教育者要再受教育以应对"去权威性"的挑战;受教育者要提高自己的选择性、自主性和人格独立性;教育活动注重参与性;教育内容要遵循教育规律和人的成长规律,以保证其内容的逻辑性和体例上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9.
1.教育观念需要澄清和创新。只重视教育的学生主体性而忽视其教师主体,只强调发展学生的主体性而忽略发挥教师的主体性,如同重视教师主体而忽视学生主体、强调发挥教师主体而忽视发展学生主体一样,不仅存在严重的理论缺陷,而且对主体教学实践也是不利的。主体教育应当是充分重视教师和学生主体,充分发挥教师的主体性、逐步培养和增强学生的主体性的活动过程,  相似文献   

10.
主体性教育是历史与时代呼唤的结果;主体性教育思想必须注意对教育主体与教育主体性的全面认识;学生主体性是主体性教育的归宿;主体间性为主体性教育提供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1.
叔本华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受主体利益的主体性的制约,都只为主体利益的主体性而存在。世界上的一切事物是主体的表象,即主体的感觉、经验。它们是主体意识的产物,主体利益的主体性是它们存在的条件,离开了主体利益的主体性它们就不能存在。叔本华提出“世界作为表象”和“世界作为意志”的观点,并由此出发对利益的主体性问题进行了研究和探讨:利益的主体性的基础是生命,利益的主体性是从个人意志出发,利益的主体性是禁欲。  相似文献   

12.
围绕着“素质教育”这一话题所展开的体育教育改革之浪潮,正在祖国大地蓬勃掀起,体育教育的主体性问题是一个既老又新的话题,追溯体育主体性教育的历史、分析其现状与展望其未来,对于我们进一步推进改革及把握好方向,都是一件意义深刻的、不可或缺的工作。  相似文献   

13.
主体性德育是当今德育的一个重要形式。对受教育者实施主体性德育,有利于德育的有效开展。本文分别从主体性德育提出的原因、主体性德育的内涵、特征和实施来进行论述,以期对当前学校德育的有效性开展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4.
古典人文教育注重个人在教育中的主体作用,然而,“群体”道德湮灭人在现实生活中的主体性。近现代教育科学主义遏制人在教育中的个性,人本主义片面张扬个人主体性,忽视教育的社会价值。鉴于此,当前的主体性教育应关怀个人和“类”的价值和意义,培养既具有“个人”活力又富有“类”关怀精神的主体。  相似文献   

15.
德育教育是人操索、认识、肯定、发展和创造自己的一种积极手段。主体的参与和自主活动是道德形成和发展的前提,因此,在教育中必然要求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反观当前一些学校的德育教育还存在的误区,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16.
教师主体性:主体教育的应有之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以往,主体教育主要探讨了学生的主体性问题,而忽视了对教师主体性的研究。有人认为,由于传统教育过分强调了教师主体性,从而导致了学生主体性在教育活动中的缺失。其实不然,在传统的教育活动中,造成学生被动学习的主要原因之一恰恰在于教师主体性未能得到合理定位和充分弘扬。因此,深入、系统地研究教师主体性问题,是主体教育的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17.
在多元文化冲突和新旧教学理念转化的背景下,当前教育实践中出现了“被塑造主体性”的主体教育现象。这里所说“被塑造主体性”,并不是指人们所说的人的主动与被动的统一中所表现出来的“被动”属性,正如有的研究者所提出的“学生主体性是一种独立或半独立的实体在一定的监护引导和规范下,发挥出来的有限的主体性;表现学生主体性的那些具体的功能特性,如: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等,因受其‘本质力量’尚处于‘孱弱’阶段的掣肘而只能有限地发挥,且总是与其自身客观具有的依附性、受动性和模仿性发生矛盾,学生主体性发展过程中的矛盾的发生与转化,主要表现为能动性与受动性、自主性与依附性、创造性与模仿性、独特性与共同性。”笔者这里所指的是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来的完整的形象都是被外部力量所塑造的。  相似文献   

18.
教育与人的主体性发展——新主体教育论纲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现代教育归根结底是建立在二元论主体哲学和技术理性的基础之上的 ,这种教育造成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完整的自我的三重支离在某种意义上具有必然性。要走出“人类中心主义”和技术理性的樊篱 ,需要运用整体有机论的视野重新建构人的主体价值 ,把主体性理解为人的自然性、社会性和自主性的内在统一 ,由此确立起哲学和人类生活中的“新主体性原则”。指向于“新主体”的生成、内化了“新主体性原则”的教育即是“新主体教育” ,追求“新主体教育”是建构教育中之时代精神的一种尝试  相似文献   

19.
在陆九渊道德教育理论中,"主体性"是其基本要求,他非常注重受教育者在道德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强调道德教育要注重发挥教育对象的由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他这些道德教育的思想,对于我们培养现代道德教育观念,促使教育者深入思考如何促进和发挥教育对象的主体性、能动性,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  相似文献   

20.
主体性教育是随着人的主体地位提高而发展的 ,它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从实践唯物主义的角度出发 ,主体性教育要把人当作全面的实践主体来培养 ,从人文素养与科学素养两方面促进人的主体性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