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章运用叙事学相关理论论述了契诃夫短篇小说的三个叙事特征:“框架零聚焦 主体外聚焦”的叙事聚焦模式及其所导致的短篇小说以对话和行动为主体;“展示”的叙述方式导致的读者与故事之间的“直观性”距离;集中与稳定的故事时空。这三个叙事特征共同作用于小说,使契诃夫短篇小说具有了“戏剧舞台效果”。  相似文献   

2.
申丹《叙事学》以其国际化的视野对叙事学、文体学、翻译学进行交叉研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体系化叙事理论轨迹。文章引用其观点展开对电影《我的父亲母亲》的叙事解读,通过影片“叙事主体”的追问来证明女性形象的陪衬地位。在“叙事色彩”的特点上,笔者通过“顺逆时序的色彩”、“时距中的叙事频率”以及“叙事空间与视角”、“叙事空间的阐释”来凸显“时间叙事”和“空间叙事”中的色彩性。最后,通过“叙事补充”,让原本被影片“过滤”掉的历史重新浮现,包括经济、政治和社会领域的“叙事补充”等。  相似文献   

3.
《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中国电影》,是朱洁副教授在博士论文的基础上修改扩充而成的专著,该书从文艺美学的角度,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中国电影创作进行了梳理与整合。全书共八章,第一章:"全球化"与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中国电影。第二章:"主旋律电影":世纪之交的变奏与交响。第三章:商业电影:引领本土电影时尚潮流。第四章:艺术电影(上):别开生面的个人电影。第五章:艺术电影(中):新主流电影的独特景观。第六章:艺术电影(下):新生代电影创作举隅。第七章:不老的神话:张艺谋的电影创作。第八章:全球化语境下中国电影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4.
在新时期的历史小说中,儿童视角叙事是一种崭新的、值得关注的现象。儿童视角在作家进行历史想像与历史书写中起着重要作用。这种非群体、非社会化的极具个性化的限知视角是叙述载体的“弱化”和作家叙事策略上的有意“撤退”,在叙述家族、文革等历史时,儿童视角常造成一些未经阐释的“有意味的空白”,常以叙述之轻表达生存之重,是作家历史叙事中的另一类叙述法。  相似文献   

5.
少数民族题材电影曾有过辉煌的"十七年",在整个中国电影史上留下了光彩的一页。然而,该类电影现状与曾经的"辉煌"形成了强烈反差,如今的少数民族电影市场十分低迷,票房状况堪忧,它已经风光不再。纵观"十七年"时期几部影响深远的经典作品,不难看出,获得成功的少数民族电影都注重情节性叙事,而其他偏重异质性文化与少数民族风光的弱故事类影片,均没有留下喜人的成绩。少数民族题材电影要走向大众,加强情节性叙事,讲好故事是其创作关键。  相似文献   

6.
史传是孕育中国古典小说的母体,源于史传“实录”观念的尚实审美心理造就了中国古典小说许多富于民族特色的叙事艺术形式。古典小说对直白式心理描写的极力排斥、对第一人称叙事的刻意规避,以及在对故事真实性的执著追求中所表现出来的强烈时间意识和叙述过程中频频出现的非情节性解释、说明等,富于民族特色的叙事艺术特征,都是尚实审美观念对古典小说家长期浸润的结果。  相似文献   

7.
叙事是写作的基本能力,可是学生笔下的记叙文存在两个方面的不足:开篇罗嗦,缺少细节。解决这两个问题可采取以下办法。一、从紧要处入手,“快”入叙事主体开篇罗嗦主要表现为这样几种类型:用于铺垫的情景渲染过多,延伸叙述的相关事件太杂,名言警句的阐释太长。这三种情况使文章  相似文献   

8.
中国伦理情节剧电影是在中西文化的交汇中,直接受到西方电影叙事方法的影响而不断发展的。“五四”前后,欧洲早期电影的唯美主义注重影片的艺术价值和电影画面造型的艺术表现力的美学观念和电影经验,丰富了伦理情节剧的表现手法,对中国伦理情节剧电影产生了影响;好莱坞情节剧强调叙事的戏剧性,拓展了叙事的空间和选择的可能。在叙事情节的安排上,其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的线型结构、格里菲斯确立的平行叙述原则、体现紧张叙事节奏的“交叉蒙太奇”技巧,以及突出戏剧性效果的“最后一分钟营救”等叙事方法,都在中国伦理情节剧电影的叙事体系中得到了成功的借鉴。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话语理论的角度,对“样板戏”的叙述内容、叙事的欲望与法则、叙事手段等进行了分析。指出:从本文的意义上来说,“样板戏”己经失去了电影的本质意义而进入了一种“超文本”的范畴,是一种意识形态规程的叙事与话语形式,其本质就是以畸形的集体话语对鲜活的个人话语的一次成功的反动。  相似文献   

10.
由美国罗伯特·C·艾伦与道格拉斯·戈梅里编著、李迅翻译的电影史论著作《电影史:理论与实践(重构中国电影史学)》突破了传统电影史研究方法的局限,提出将电影史研究置于一般历史语境的方法论,重视和加强理论在历史阐释中的核心作用,并通过个案对电影史的主要范畴作了深入细致地研究,阐述了若干新颖的研究观念和治史方法。此外,该书第十章列有大量文献书目,为电影史学者提供了进一步研究的线索。该著作从实在论的哲学高度全面考察了以往的电影史研究方法,清晰梳理了美学、经济、技术、社会诸种生成机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叙事学角度对鲁迅的小说主题凸现技巧作了探讨。鲁迅小说的叙事视角主要还是较为传统的第一人称叙事视角和“全知叙述视角”。但具体小说有具体的表现方式,而且无可替代,为鲁迅的“为人生”的小说观作了最有力的阐释。  相似文献   

12.
“弱智化叙事”是新时期小说的一个典型特征.所谓“弱智化叙事”,是指叙述者身份的异常,他们往往是智力低下、思维混乱、理性缺失、行为疯癫的痴傻或精神病患者.此种叙述类型不仅拉开了读者与文本的审美距离,造成了“陌生化”的艺术效果,也使作者意图与读者接受之间形成了张力结构,由此容纳了更为丰富和复杂的叙事技巧.文章以阿来的《尘埃落定》为例,集中从不可靠叙述、反讽艺术、视角越限等方面,对“弱智化叙事”进行具体阐释.  相似文献   

13.
新疆题材电影《奔腾的托什干河》将主旋律话语融合在情感话语之中,通过人物、自然、语言三组意象构筑了历时近四十载的叙事时空,彰显了南疆地区现实生活画卷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构的关系。电影编导借鉴了“重复差异”理念,通过线性叙事与闪回、穿插相结合的艺术手法,表现了新一代新疆青年在中华民族文化的丰富性与差异性之间对精神家园的追寻。电影详尽叙述了“文化间性”视域下两种民族文化在尊重包容基础上和谐交融、携手发展的现实图景。  相似文献   

14.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电影在短短几十年内迅速独立地走完了从幼稚到成熟的成长历程。尤其当蒙太奇在电影当中巩固了自己的地位后,电影这门诉诸视觉的叙事艺术的的确确在艺术领域引起了一场不小的变革。作为文学艺术门类中的主要样式——小说因自身亦是叙事艺术而首当其冲受到电影这一新兴艺术门类的影响。许多小说家从电影所特有的蒙太奇叙事手段及时空转换手法得到启示,并将电影的一些表现技巧运用于自我作品。也正如安德烈·巴赞所说:“电影银幕造成的新的认识形式和观察方式——特写镜头一类的表现方式,或蒙太奇式的叙事结构——有助于小说家创新自己的技巧手段”。与小说相比,虽然电影的视觉形象不如小说的语言形象具有丰富的内涵,能使人产生无尽的想象,然而电影艺术也有自己的优势:小说在转换叙述层次展现过去事情  相似文献   

15.
由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学教学语法新编》一书(庄文中编著),详尽地阐释了新编《中学教学语法系统提要》,是一部颇具实用价值的中学语法教学参考书。不过,我们以为书中尚有微疵。该书第三章第三节内容是动词短语,当叙述动宾结构的双宾语时这样提及:“双宾语是两个宾语分别同动词发生关系的,两个宾语之间  相似文献   

16.
从存在主义思潮和法国"新浪潮"电影之间的精神渊源与承续关系入手,总结中国第六代电影的基本特征和存在的缺憾.第六代电影把当下世俗生活置于首位,关注个体的生存状态,集中于小人物的现实经验和内心世界,表现当代人生存处境的荒谬和人性的异化以及在困境中的挣扎、无奈,在歧途上的迷乱、失落.在艺术手法上,不再遵循线性因果关系的叙事原则,而是接近生活原貌的非情节性叙事.通过物象和叙事的双重仿真形成冷峻、客观纪实的影像风格.  相似文献   

17.
英国作家伊恩·麦克尤恩是英国文坛公认的“常青树”,他以独特的叙事题材和非常规的叙述手段闻名于世,其短篇小说《一头宠猿的遐思》是一篇典型的非自然叙述作品。非自然叙述理论自提出以来就受到中西方学者的广泛关注,麦克尤恩的短篇小说《一头宠猿的遐思》中的“非自然性”,可依据德国学者杨·阿尔贝的非自然叙述理论,从非自然叙述者、非自然的故事世界、非自然叙述作品阐释策略三个角度来剖析,以期丰富麦克尤恩作品研究视角。  相似文献   

18.
<正>《昨日之岛:戴锦华电影文章自选集》是著名电影文学评论家戴锦华教授的第一部个人自选集,里面收录了一篇访谈和十篇关于电影理论和电影艺术的精选文章,既有发表于多年前的旧作,也有近年的个人访谈、电影评论和课堂教学笔记。该书有三个主要特点:其一,个人思想与影视艺术的结合。该书与书中的访谈同名,以艾柯的小说《昨日之岛》为题,取的是小说中的人物站在格林威治分界线  相似文献   

19.
电影作为一种具有诱导性与强制性的叙事本,实质上左右了观众对影片意义的理解方式,同时为影片的全部意义提供一个潜在的认知结构。在这个结构中,对观众接受、体验方式的角色定位是电影制作极为重要的环节。电影观众便成为一个由电影的制作、观看与观看情境共同建构的电影叙事体系中的角色,一个我们可以潜入其中“窥视”影片内容的“假想替身”。不论是作为“窥视”、“先知”还是“认同”,观众都已经成为电影叙事本中的一部分,观众都被建构为叙事的主体并与影片的作共同“生产”影片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钢琴课》是一部爱情片。导演是澳大利亚著名的女性艺术家简·坎皮恩(Jane Campion)。她以独特的女性主义视角和极其深厚而精致的电影语言,讲述了一位哑巴少妇艾达的爱情生活和音乐生活。在导演简·坎皮恩的电影语言视阈里,作者借用了一个非凡的道具——钢琴,使音乐成为女主人公心声流露的全部寄托。从而传递着对女性自我觉醒的话语表达。这部影片只所以能引起轰动和重视,这与导演简.坎皮恩的女性身份和女性视角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外,更重要的是导演在电影叙事的话语表达方面采用了一种策略:即结构主义叙事理论在文体技巧方面常常被割裂的“内在意识”,在简.坎皮恩这里得到了充分的表述。她利用“性别视点”在叙事中作用与差异,在文本的叙述动力、话语叙述方式以至主题意图方面,策略地挖掘叙事的“内在意识”,从而使自己的价值观念、意识形态、文化立场体现在的电影文本之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