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蛛网膜下腔出血是因脑基底动脉环的动脉瘤或血管畸形或动脉硬化,损害破裂后,大量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腔所致的疾病。1 临床表现1.1 该病患者多为青年及老年人1.2 起病急骤,大部分患者发病前无先兆,突然起病。少数患者在动脉瘤破裂之前出现头痛,头晕、复视,半身麻木,或抽搐等症状。1.3 多数患者出现突然剧烈头痛,数小时头痛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护理.方法:本文总结了对58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病情观察和护理体会.结果:认为严密观察病情,实施针对性护理,采取有效治疗,预防再出血是必不可少的.结论: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是一种起病突然、病情危重、表现复杂的疾病,做好出血期护理对预防再出血、缓解血管痉挛、改善愈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我科从1991年至1998年,共收治老年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46例,其中初诊时误诊16例,本文重点讨论老年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特点和诊断中经验教训,以提高对老年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认识。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有46例,男20例,女26例,年龄61—78岁。 1.2 临床表现 头痛30例(65%),呕吐20例(43%),意识障碍碍36例(79.5%),血压升高26例(56.5%),头晕10例(21.7%),癫痫发作10例(21.7%),颈低抗30例(65%)。 1.3 CT检查 全部作头颅CT检查,阳性38  相似文献   

4.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是神经内科的常见疾病,其发病原因多为脑动脉瘤破裂、脑动脉硬化、高血压、脑血管畸形。较少见的原因有各种血液病、脑膜炎、脑肿瘤和结节性多动脉炎等,因出血破入脑室内或穿破皮层而至蛛网膜下腔者称继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本院神经内科自1979年至1985年的7年期间,共收治了50岁以上老年人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44例占本院同期收治的蛛网膜下腔出血114例总数的38.5%。说明老年人患自发蛛网膜下腔出血并非罕见的疾病,本病可以发生在任何年龄,本文提出50岁以上的病例作一临床观察分析:  相似文献   

5.
研究血浆中不对称二甲基精氨酸(ADMA)浓度与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关系。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血浆ADMA平均水平,第3、7和14天分别为2.3±0.8μmol/L、6.4±1.5μmol/L和14.1±0.9μmol/L,对照组平均为1.1±0.3μmol/L,两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1)。ADMA参与了蛛网膜下腔出血病理生理过程,水平与脑血管痉挛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6.
出血性脑血管病包括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我们对20例经头颅 CT 确诊的脑出血破入脑室者和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采取了反复腰穿放血性脑脊液(CSF)和椎管内注射氟美松疗法,疗效满意,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提高老年人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抢救成功率.方法:回顾分析180例老年人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资料,总结其临床特点,提出相应的护理策略.结果:老年人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症状体征不典型,很容易忽视,预后差,并发症多,死亡率高.结论:更好地认识老年人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特点,在护理上及时发现并处理各种并发症,是提高抢救成功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本文总结57例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例.根据临床表现、体征及脑脊液改变进行了资料分析,并讨论了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死亡原因.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腰池放液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疗效。方法:将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采用腰大池穿刺放液配合小剂量甘露醇降颅压方法(简称腰穿组)和大剂量甘露醇降颅压方法(简称对照组)治疗,观察颅内压变化及病程。结果:腰穿组降颅压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病程也较对照组明显缩短。结论:腰池穿刺放液配合小剂量甘露醇降颅压方法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0.
陈炜  陈璇 《鄂州大学学报》2006,13(6):46-47,60
目的:探讨原发性低颅压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分析15例原发性低颅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5例患者急性发病9例,缓慢性发病6例。发作年龄12-48岁。其主要症状为体位性头痛,神经征以颈项轻度抗抵多见。侧卧位腰穿压力〈70mmH2O,脑脊液分析:除RBC、WBC与蛋白质轻度增多外,其余大多在正常范围。经补液及综合治疗后病情好转,仅1例并发硬膜下血肿。结论:原发性低颅压性头痛主要特点为直立位头痛.经补液及激素治疗有效。本病应警惕硬膜下血肿的发生,并注意与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鉴别。  相似文献   

11.
患者男,七岁。1983年6月16日被冲锋枪弹射中腹部。子弹从脐右上方1厘米处射人,从第四与第五腰椎间偏右侧射出。X线检查:第四、五腰椎子弹射出处有骨质损伤;蛛网膜下腔造影,见马尾外口相应部位的蛛网膜下腔狭窄,未见造影液外溢。经某医院治疗,伤口愈合后出院。但由此患者小便失禁,臀部,会阴部及双下肢后侧感觉消  相似文献   

12.
蛛网膜下腔出血为常见病 ,临床上常因缺乏典型症状而误诊 ,2 0 0 0 .11~ 2 0 0 2 .10月 ,我科共收治了 6 7例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人 ,其中 12例曾经误诊 ,本文就误诊原因进行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误诊的 12例中男性 5例 ,女性 7例 ;年龄 6 0~ 78岁 ,平均 6 7岁。全部为住院病人 ,误诊时间为 2~ 5d ,后均由头颅CT见蛛网膜下腔或脑池脑裂内高密度影及腰穿获得均匀一致血性脑脊液而确诊。1.2 误诊情况 误诊为血管神经性头疼 5例 ,神经症3例 ,高血压 2例 ,椎动脉供血不足 2例。痛性眼肌麻痹 1例。2 误诊类型及原因2 .1 误…  相似文献   

13.
观察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实验性新西兰白兔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的浓度变化,探讨它们与脑血管痉挛发生、发展及转归过程的关系,为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实验结果表明血清MMP-9及VEGF的浓度变化可以作为预测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发作、判断其发展及预后的参考指标之一,为临床诊断与治疗提供依据。MMP-9及VEGF参与了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的病理生理过程,与迟发性脑血管痉挛的发病机制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介绍了对颈椎病患者行颈硬膜外注入镇痛液进行除痛治疗。在行第7次硬膜外操作时,因不慎刺破蛛网膜,有大量脑脊液流出,当即退针至硬膜外腔,向头端置管3cm,并注入镇痛液8ml时,因镇痛液漏入蛛网膜下腔,出现短时间脊髓型中枢抑制。经及时抢救复苏,未产生不良后果。随访半年无并发症及后遗症。  相似文献   

15.
脑血管痉挛是蛛网膜下腔出血最重要、最严重的并发症,致残率和死亡率较高,临床上以迟发型脑血管痉挛最常见,多发生于出血后4——12天,早期发现,及时治疗,可提高治愈率,笔者对20例并发脑血管痉挛患者的护理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6.
在生活实践中,常常遇到猝死的病人,此病来势凶猛,突然,迅速,如抢救不及时,用药不当,护理不周,随时都有生命危险,常见的有两种情况,第一,呼吸先停止,出现严重的心律失常,然后到室颤以至心跳停止,见于脑血管意外的疾病,优其是蛛网膜下腔出血,高压电击伤,溺水多;第二,心跳先停止,呼吸后停止,叫心源猝死,常见于冠心病。 临床资料 患者李××,男46岁,因心前区疼痛,  相似文献   

17.
患者男,65岁,农民,因发热、头痛、腰痛、少尿4天于1996年12月24日入院。病人入院前4天突然发热,体温38.5℃,伴头痛、腰痛、乏力、恶心等症状。尿量24小时500毫升左右,无呕吐及腹泻。在当地按“上感”输液,肌注3针(药名不详)无好转而收住市人民医院传染科治疗。既往无传染病史,无药物过敏史,无预防接种史。  相似文献   

18.
1 分类 急性脑血管病可分为出血性和缺血性两大类,其中包括脑实质出血、脑室出血、脑干出血、小脑出血及蛛网膜下腔出血。缺血性脑血管病主要是指脑血栓形成、脑栓塞、多发性脑梗塞等,尤其是大面积脑梗死的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19.
笔者自2000年8月~2006年5月,采用头皮针联合体针治疗中风偏瘫取得明显疗效,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60例患者均为本院住院或门诊要求针灸治疗的中风偏瘫患者。按就诊先后,凡在2003年8月之前就诊者采用传统针刺法,之后就诊者采用头皮针配合传统针刺法。分为对照组(传统针刺组)27例,男14例,女13例,年龄35~82岁,  相似文献   

20.
金清东  徐丽 《莆田学院学报》2009,16(5):22-24,51
探讨传统中药蜕皮甾酮对大鼠实验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早期脑血管痉挛的干预效应。9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AH组、EDS干预组,观察各实验组大鼠24h死亡率和神经功能缺损、局部脑血流量及形态学变化。结果表明,与假手术组比较,SAH组大鼠有明显的神经功能缺损,局部脑血流量下降,基底动脉管腔缩小,内膜皱缩呈波纹状等形态学异常、EDS干预后神经功能缺损好转,局部脑血流量在EDS干预后12h增加,形态学也有不同程度改善。蜕皮甾酮能改善大鼠实验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早期脑血管痉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