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1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
赵卫国 《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16(1):1-4
历史上每位伟大的哲学家的体系中所提出的最基本概念都包含着极其丰富的内容 ,而由这些基本概念出发的探讨必然涉及对人生具有重要意义的问题 ,自由问题便是其中之一。作为莱布尼茨的基本概念“单子”与海德格尔特别是在《存在与时间》中的“此在”都关涉到了对自由问题的讨论。本文试图展示由这两个概念出发而对自由之不同解释 ,同时也将尽力找出其共同点 相似文献
3.
《校园英语(教研版)》2016,(6)
呼应语结构投射对研究双宾语结构有很大影响。本文通过对比"他借我十块钱"、He gave me a book,指出"借"和give都是双宾语动词。然后,本文进一步阐述"他借我十块钱"有两种含义,以及其句子结构的生成。最后,本文又指出"借"和助动词have都有或强或弱的呼应特征。 相似文献
4.
在索绪尔看来,拼音语言,是一个任意性表意系统,其两大原则是"任意性"和"线性"。"能指"(语音)与"所指"(语义)的两分是拼音语言符号表意的另一大特性,它们之间的直接联系使得拼音语言符号的表意变为一种"两点一线式"的意义生成过程,这一过程影响了西方的思维模式,造就了西方"二元对立"的哲学传统和线性逻辑思维特点。与拼音语言不同",象意"的汉语是一种"言""、象""、意"三位一体的表意体系,意义生成是"言""、象"或汉字组字部件之间"并置呼应"的结果。"会意"字和"形声"字是汉字组字部件"并置呼应"成意的范例。其实,即便汉字最简单的"象意"符号,也是由"并置呼应"原理所生,这就是人与自然或主观与客观的"并置呼应"。汉字的"象意"符号既有主观的影子(主管对客观物体的抽象),又有客观的影子(字象对客观物体的象意)。这种"并置呼应""、三位一体"的意指过程,产生了中国"二元互补"的哲学立场,并在"群经之首"《易经》的"一阴一阳之为道也"的思想中得到印证。这种哲学传统是汉语言文字文化的自然产物,它是"并置呼应"象性表意原理以"时空和构"象性表意结构,通过"此非非此"象形表意形式实现的。 相似文献
5.
侯李游美 《宜宾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2):28-30
从彼(不在场)——此(在场)的关系分析“神思”,其特有的超时空、共时性带来无穷的审美意蕴。依此思路,美就在于“彼”事物在“此”事物中的显现,以及二者在流变与生成中的融合。 相似文献
6.
朱光磊 《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3(3):300-303
海德格尔哲学与中国哲学具有一定的可比性。在对“此在”与“存在”的关系探讨上.海德格尔的方式类似于儒家的性宗。在对“此在”意蕴整体的探讨上,海德格尔的方式类似于佛家的缘起。虽然类似儒家,“此在”没有良知自体,故无法通达天道;虽然类似佛家,“此在”执著于氤氲之相,故无法领悟性空。海德格尔用非分解的方法探讨“此在”,但囿于现象学的方法,不能彻底。“此在”只能聆听“存在”朦胧的呼唤并不断接近“存在”,却永远无法盘面“存在”。 相似文献
7.
李肖 《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3(3):303-306
海德格尔对此在为谁的追问与探讨,得出“此在的本质即共在”的命题。与他人共在意味着与他人的照面。他人作为与我一样的此在,在面对面相遇时此在如何去领会这样的此在,即如何去领会别人的心灵生活?于是,类比推论说和移情理论应运而生。不管是传统的现象学家,还是新一代的后起之秀都喜欢谈论对他人的感知问题。他们的批判及批判的批判给我们展现出一幅思想交战的硝烟图,需要我们慢慢领略。 相似文献
8.
写作者依据大脑已有的表象加工创造出新表象之想象表达,切关中学生作文素养提升。从“由此及彼”想象演变而来的“一此多彼”想象,其起点确立、过程演绎、目标呈现等应用探究有利于中学生写作对象理性认知、文本结构思维呈现、作文技巧有效应用等素养提升。 相似文献
9.
在解决问题策略教学中促进学生思维发展与方法感悟,需要引领学生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实现策略意识的唤醒、递升、舒展和建立,继而以策略的认知感知概念意义,以策略的眼光分析数量关系,以策略的思维探索数学方法,以策略的语言建构思维模型,不断促进学生经历解决问题中策略意识与数学方法的“思维呼应”,从而深度激活学生的思维经验,滋生策略思维,感悟策略思想方法。 相似文献
10.
11.
虚舟 《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01,16(2):22-26
杜甫是我国唐代的伟大诗人,其诗从内容到形式都对我国诗歌产生过重要影响.本文较多地将笔墨用在杜诗的政治作用和思想意识对唐宋时期的社会影响方面,认为杜诗经过了最初不被人重视到后来受到重视乃至被统治阶级利用的历史过程.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