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冯蕾 《新闻实践》2005,(1):30-32
离开青岛港已多日,然而港口上那位身着蔚蓝色工作服、面庞黝黑、性格坚毅的桥吊工人依然让我记忆犹新。他就是曾经让我激动、让我敬佩的许振超。 2004年3月20日,我接到部主任通知,让我做好准备,下星期随中宣部组织的采访团赴青岛采访典型人物许振超。这是我大学毕业到报社一年多来第一次参加  相似文献   

2.
以人为本写典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想方设法深入采访 我是第一个向有关负责人提出采访许振超和他的家人的.负责人板着脸答复说:"有13家新闻单位呢,都要排队,你等安排吧."我和陪同的青岛港的人"密谋"后,没有按照有关方面的安排计划,就偷偷跑到许振超家中.进了家门眼前一亮,三室一厅的房子,养着郁郁葱葱的花,有钢琴,有跑步机,有电脑,还有一个大地球仪.看来,这个先进典型的日子过得还满不错么.与他的妻子和女儿进行了几个小时的长谈,了解到他付给了妻子、女儿浓浓的爱.记者开始从心底里赞同这个男人了:"一个责任感强的男人."但心中对他仍然没有找到感觉,只是好奇.  相似文献   

3.
让典型走下"神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岛市市长夏耕日前见到我说,媒体宣传真厉害,许振超作为青岛港的一名普通工人,短短几天就成了家喻户晓的人物.他讲到了新华社的稿子,认为这个典型的宣传很成功.这天晚上,我又接到了《陕西日报》一位老记者打来的电话,说《陕西日报》连续3天用了近乎整版的篇幅刊用了新华社播发的介绍许振超事迹的稿子,说明了这个典型受欢迎,也说明新华社在典型人物宣传上有了改进和创新.  相似文献   

4.
(轮船汽笛声压混……)繁忙的青岛前湾港集装箱码头,桥吊林立,车水马龙。6月21号上午,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来到这里,专程看望新时期产业工人的杰出代表许振超。一下车,温家宝总理就紧紧握住了许振超的手,微笑着向许振超和在场工人们说:今天,我是专门来看振超同志,看望码头工人。许振超在青岛港工作30年,他干一行、钻一行、精一行,从一个初中生,成长为一名掌握现代技术的“桥吊专家”。他带领的桥吊队两次刷新集装箱单船装卸作  相似文献   

5.
2004年6月21日温家宝总理来到青岛港看望许振超和码头工人,作者敏锐地把握住这一难得的采访机遇,并采写成长消息《“我也要向振超同志学习”》,完整呈现了温家宝总理对“振超精神”的诠释,作品思想精深、手法凝练,听来令人感动,催人振奋,同时也给人带来更多新的思索。此稿因此获得2004年度广播电视节目优秀消息奖。  相似文献   

6.
如果不是许振超创造了“无声响操作法”,把装卸速度提高了上去,很难想象他和他的工友们只凭借传统作业,就能屡屡打破世界记录;如果不是“许振超们”各显其能,让港口的每一处角落都“绝活”亮眼,青岛港要跻身世界现代港口前列的目标,恐怕也只能是纸上谈兵。  相似文献   

7.
右一 《新闻三昧》2004,(10):41-41
国庆前夕,青岛港集团收到了由交通部转来的温家宝总理给许振超的回信。总理在信中说:“振超同志.来信收读,甚为高兴。希望你再接再厉,在今后的工作中再创新的成绩。祝你节日快乐.并请转达我对全体码头工人的问候。”今年6月,温家宝总理视察青岛港,专程看望并高度评价了全国交通系统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青岛港集装箱桥吊队队长许  相似文献   

8.
今年四月,中央各大媒体联合行动,以空前的声势和规模,连续报道了青岛港集团明港公司桥吊队队长许振超的先进事迹,全国媒体群起响应,在全国掀起了学习许振超的热潮,产生了很好的宣传效果。  相似文献   

9.
2004年,是重大典型人物报道最多的一年。其,青岛港工人许振超的事迹尤其感人,他30年一日,爱岗敬业、刻苦钻研技术,创造出了世一流的工作效率。许振超与网民在线交流时,网友问:“报纸上的你和生活中的你一样吗?没有被拔高?”人们为什么对先进典型人物会产生怀疑呢?要答这个问题,就不能不说到媒体。实际上长期以,正是因为新闻媒体一些不切合实际的典型报,才逐渐“培养”了众多读者对典型人物产生怀的心理。网友提出这样的疑问并非无理取闹,读的担忧也并不是杞人忧天。然而,令读者欣慰的,随着对许振超的报道逐步深入,一个有血有肉典型人物活生…  相似文献   

10.
2004年6月21日温家宝总理来到青岛港看望许振超和码头工人,作者敏锐地把握住这一难得的采访机遇,并采写成长消息《“我也要向振超同志学习”》,完整呈现了温家宝总理对“振超精神”的诠释,作品思想精深、手法凝练,听来令人感动,催人振奋,同时也给人带来更多新的思索。此稿因此获得2004年度广播电视节目优秀消息奖。有人提出,好的新闻除了最基本的五个“W”外,还要写“六最”:最新、最重要、最动人、最富特色、最  相似文献   

11.
没想到这个采访对象的名字差点被我弄错的原因,恰恰是因为我跟他太熟悉的缘故。报道的主角是我所在学院的一名学员。采访他之前,我就看过他在学院文艺汇演中的演出.他能随意从食堂里挑出几个瓷碗,敲出一曲曲拿手的歌曲,于是我记住他的名字叫“何立力”。后来,他常到我们科里来找文化干事,我们就认识并熟悉起来,文化干事的本子上记的名字也是“何立功”三个字。1987年,《空军报》在《长空》副刊开辟《文体生活特  相似文献   

12.
致力于打造中国广播传媒旗舰的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综合频率中国之声在刚刚度过百日之时,就报出了破天荒之举:从4月12日到15日开辟全天时间,整合全频率资源,协同作战,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化地对青岛港(集团)有限公司明港公司桥吊队队长许振超的先进事迹进行了集中宣传,充分  相似文献   

13.
我从未遭遇过如此冷峻拒绝的采访对象 许鹿希,初见这个名字,可能有很多人不知道她是谁;如果我说“她就是两弹元勋邓稼先的夫人”,大家就明白了:但是,这却是许鹿希最不愿意听到的解释。  相似文献   

14.
当前,全国上下正在掀起学习当代产业工人的优秀代表许振超的热潮,国内各重要媒体均对许振超人物典型给予挖掘报道,其报道量之大、覆盖范围之广,影响之深远,为近几年少见。作为一个普普通通的港口工人,许振超以自己自强不息的毅力,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精一行的工作作风,紧跟世界科技进步潮流、与时俱进的精神以及企业主人翁的境界,深深地打动了许多人,这是典型人物许振超引发媒体关注的原因。作为全国首次发现并第一个推出许振超,对这个典型人物进行系列报道的媒体——《青岛日报》,之所以早在2003年4月就对许振超进行了大量报道,也正是…  相似文献   

15.
罪在名乎?     
<正> 图书馆界已经习惯于把图书馆学的不景气归罪于这个令人“讨嫌”的学科名称了。所谓以机构命名学科者寥寥,所谓以机构命名学科影响学科发展……种种怪论不一而足。我很纳闷:学术不景气怪罪于名称,人不发达不就该迁怒于老子给取的名字了吗?  相似文献   

16.
每每在采访活动场所看到李霞,我就想,那大而重的摄影包,对于身躯矫小的她,是不是个负担?有一天,当我们俩坐在一起神侃时,李霞笑笑地说:“我与摄影有缘。”一种执着的神情从李霞黑亮的眸子里透出,我明瞭,摄影,已是李霞生命的一部分。最早采访张海迪的记者在中国的每一个角落,提到张海迪这个名字,可谓人人皆知。而李霞是最早发现和采访张海迪的记者,这  相似文献   

17.
像雷锋、张秉贵、张海迪、孔繁森等先进人物一样,通过中央主要新闻媒体在4月中旬集中浓重地报道,许振超,在短短的几天里就成为众人皆知的响亮的名字了。接着,新闻专业报刊上出现了许多有关许振超报道何以成功的文章,这些文章基本上都出自参与报道的记者、编辑、组织策划者,即报道的提供者,本文则更多地从新闻报道的受传者,即读者的角度来记录对许振超典型报道的阅读感受。  相似文献   

18.
我问故我在     
我2003年12月,牡丹江广播电视台有史以来第一档以个人名字命名的新闻类访谈节目《何旭访谈》正式开播,节目围绕中心工作,服务大局,关注社会热点,关注民生话题,在政府与百姓间架起了一座沟通的桥梁,短时间内就得到了社会各界以及观众的认可。转眼间,10年过去了,500多期节目,上千位采访嘉宾,几任制片人和节目  相似文献   

19.
陈典宏 《军事记者》2009,(10):42-43
没有哪一次采访,让我这般忐忑;也没有哪一次走近,让我如此动情。百色,一个有着270余年建城历史、多民族聚居的桂西要地,因为小平这个名字,注定让我崇敬。  相似文献   

20.
我很小的时候,就会唱那首脍炙人口的《歌唱祖国》了。也是在我很小的时候,就记住了王莘这个名字,而且我一向认为,这个名字,始终是与祖国,与五星红旗连在一起的。一个人的名字,几乎成了一种象征,成了一面旗帜,那么这个人,也就化为一种精神,可与日月同辉,可与山河共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