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着重从两大方面探讨哈姆莱特在人文主义思想影响下的悲剧性:1)从哈姆莱特的皇室家庭贵族身份和人文主义的教育背景分析他的初始性格;2)从剧情的发展来阐述人文主义思想的历史局限性最终导致哈姆莱特性格的转变和复仇拖延亡命的悲剧。结论是:哈姆莱特的悲剧性实质上反映了那个时代人文主义者缺乏对现实社会不可调和矛盾的本质认识,揭示出社会的进步必须依靠改革的根本性问题。  相似文献   

2.
理性是人类思想的宝贵财富。在爱因斯坦的思想中,理性思想是最突出和最有价值的思想之一。文章从爱因斯坦的科学理性、社会理性和理性人生等三个方面着手,展示了一代伟人对于科学和社会的真知灼见以及其不平凡的人生态度。  相似文献   

3.
众所周知,莎士比亚(1564—1616)作为英国乃至整个西欧文艺复兴巨匠以其脍灸人口的戏剧和诗作留传百世,而鲁迅(1891—1936)作为中国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旗手以其丰富而又深刻的小说和杂文显示了中国现代文化复兴的实绩。作为各自文艺复兴时代文学的巨人,莎士比亚和鲁迅无论从作品的选材、思想及人物形象的成功塑造方面,皆有惊人的相同之处,也有各自鲜明的个性特征和时代色彩,本文试从《铸剑》与《哈姆莱特》的同异现象作些比较。  相似文献   

4.
苏静是国际贸易专业的本科毕业生,见到我时她眉毛一挑,很自豪地告诉我:“我跟他们不一样,我找到工作了!”他们是指跟苏静一起到中央电视台做大学生就业节目的,他们来自全国各地,本科、硕士,男生、女生,都即将毕业,但都在找工作中遇到极大的困难。苏静,和她的名字不同,豪爽、直接,典型的北方女孩。“我是面霸,把我们市的企业都面试遍了,可是没有一家要我。我原先想这个月底再不行就换个城市接着找。”虽然遭受了这么多挫折,苏静讲话还透着股一定能找到工作的自信。不过我也从这坚强的背后看出隐隐的不安。大学期间苏静是系学生会主席,班里的…  相似文献   

5.
<正> 威廉·莎士比亚(1564~1616)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杰出的戏剧家。莎翁之悲剧代表作《哈姆莱特》中的哈姆莱特王子形象,历来被评论家称之为他的全部剧作中的“三个复杂形象”之一。这是一个有血有肉,血肉丰满时典型形象,是一个体现流动感和立体感的高度个性化的、发展着的行动王子形象。我不同意,“一千个人的眼里有一千  相似文献   

6.
王芳 《高中生之友》2008,(18):22-24
9年前的夏天,我在长沙市展览馆内所设的《科技日报》驻湖南记者站工作。那时,我还是一个大学刚毕业的黄毛丫头,经常骑着自行车穿梭于黑石渡和展览馆路之间,偶尔有闲,也会在烈士公园和八一路一带的林荫下漫步。那时的长沙虽然现代  相似文献   

7.
哈姆莱特之谜的形成,是没有揭示出哈姆莱特形象的丰富内涵导致的.哈姆莱特是莎士比亚美学探索、道德探索和宗教意识的载体,是多种观念的复合体.哈姆莱特的典型意义在于揭示人与命运的冲突,展示了人类的理性与人性的弱点,具有深刻的哲理性与思辨精神.哈姆莱特的性格集中展现了人性的特征.  相似文献   

8.
学生作文的通病,不外乎下列几种:其一,言之无“物”,其二,言之无“味”,其三,言之无“情”,其四,言之无“序”。学生之所以不愿意写作文,是因为他习惯了目中无“人”,目中无“景”,因此便心中无“情”,笔下无“话”。  相似文献   

9.
本文论述了莎士比亚在世界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从了莎士比亚的生平 简历、主要作品,阐述了他的人文义思想在其代表作《哈姆莱特》中的反映,并着重分析了哈姆莱特的性格特征以及他的人文主义思想的逐步破灭过程,总结了这部作品的艺术成就和创作方法。同时揭示了它深刻的社会意义,指出了它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0.
莎士比亚经典剧作《哈姆莱特》中的主人公哈姆莱特身上,放烁出人文主义时代精神的耀眼光芒。哈姆莱特具有多面向的复杂个性特征,为读者呈示了广阔的阐释空间。并且,他的身上还蕴蓄着深邃的哲思内涵,能够启迪读者领悟生存智慧。  相似文献   

11.
我国自引进苏联莎士比亚批评以来,《哈姆莱特》的主人公形象便长期以乌托邦式的人文主义者的形象活在中国学界和社会中。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时代的变化,以及我国学界的独立思考研究,哈姆莱特在中国的乌托邦色彩开始逐渐淡化,脱去人文主义者的外衣,并具有意识形态的色彩。这种转变在中国莎士比亚学界乃至世界莎士比亚研究都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2.
13.
哈姆莱特形象以其矛盾复杂的内蕴为显著特征,主要表现为人文主义与非人文主义交织混杂的思想、善恶兼备的道德取向和矛盾偏执的性格,由此构成了哈姆莱特形象的多面性、丰富性和复杂性,而这正是哈姆莱特形象魅力所在。这一形象的成功塑造是莎士比亚对当时观众普遍的审美期待追随和超越的结果。  相似文献   

14.
最近,读到黑龙江省李双英先生的《传统文化中人物形象新视点——再析杜十娘》一文(载《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6年第12期)。文中李先生认为杜十娘的悲剧命运在抛开社会原因的前提下,更主要的应是性格悲剧。对此观点笔者完全赞同。但李先生对杜十娘性格悲剧的具体分析,笔者却不敢苟同。首先,李先生认为杜十娘没有告诉李甲自己有多少家身是不够真诚的,认为杜十娘对李甲没  相似文献   

15.
通过将人文主义后期思潮引入哈姆莱特形象分析,以解析哈姆莱特的复仇延宕为着重点,借助于具体的文本研究哈姆莱特形象中的精神矛盾,以及隐藏在行为下的时代思想的影子,还原一个接受宗教神学和人文主义双重影响的哈姆莱特。以此,窥探人文主义在英国的发展实况和具体影响,揭示出莎士比亚对于真正人文主义思想的探索。同时,从人文主义思潮的视角,寻找理解莎士比亚戏剧创作和戏剧内涵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6.
杜十娘与刘兰芝都是我国古典文学作品中最光辉的妇女形象,由于人们头脑中男尊女卑的封建思想根深蒂固,封建等级制度森严,以致酿造了许多的爱情婚姻悲剧。本文通过对杜十娘与刘兰芝的爱情悲剧及人物性格分析,揭示封建礼教下的叛逆女性形象。  相似文献   

17.
中日甲午海战中,北洋舰队提督丁汝昌究竟死于何时?是死于舰队降日前,还是之后?他的死与北洋舰队降日的关系如何?前此,《丁汝昌之死考析》考证出,丁汝昌是在向日方发出求降书,收到日方同意求降的复信后吞烟自尽的。戚其章著文对此提出质疑。本文是对戚文的回答。文章第一部分是对戚文“质疑”的分析;第二部分是对戚文所据史料的分析;第三部分是引用中、日双方关于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时人记述,再次论定,丁汝昌率北洋舰队降日确凿无疑。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可谓是异彩纷呈、丰富生动,但由于她们生活在以男权统治为中心的封建社会,所以大多以配角的角色出现在文学作品中。然而在《金瓶梅》中这种情况则出现了一定程度的逆转,书中对女性生活和心理的描绘多于且重于对男性的描写,在书中占有突出的地位。本文以潘金莲的形象为代表,分析她作为一个既普通又典型的封建社会的卑微女性在文学品中的地位与价值。  相似文献   

19.
《红与黑》问世迄今已一个半世纪。其间,或受冷遇,或遭热骂,成为评论界众说纷纭、争论不休、且易走极端的热点。一言蔽之,对于连的评价,是《红与黑》面面观的焦点。国内评坛,主要有两说:“个人野心家说”及“反抗英雄说”。前说似占主导地位。有的认为,于连是一个道道地地的极端个人主义野心家形象(《外国文学五十五讲》下册 P.48);有的说,于连由一个极端的个人英雄主义者,发展成为一个向上爬的野心家(《外国文学简编·欧美部分》P.260);还有的说,于连出卖灵魂,走上堕落的道路,背叛了自己所出身的阶级,成了贵族反动势力的走狗(陈星鹤:《近似的生活道路,不同的命运结局》)。《欧洲文学史》是“个人野心家说”的代表者:“于连代表  相似文献   

20.
学习写作,不要只读现代的散文和小说。读一点古诗,也很有必要。古诗的语言、描写技巧,都值得反复回味,深入学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