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雪 《英语广场》2022,(4):18-21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而唐诗又是其中熠熠生辉的文化瑰宝,在唐诗中"月亮"意象的运用十分广泛,研究"月亮"意象及其隐喻翻译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人的文化认知模式。本文通过对唐诗的分析,将其中的"月亮"意象大致分为无生命的物体和有生命的人,译者在对这些隐喻进行英译时需要根据具体语境采取对等翻译、等效翻译、明晰化翻译以及逆向翻译的策略。  相似文献   

2.
月亮是唐诗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意象之一,它常用来表达诗人悠闲旷达、离别相思、孤苦失意等诸多情感,展现了晶莹澄净的意境,负载了深刻的文化信息,凝聚着深厚的生命情感和审美意蕴。文章以唐诗中的"月亮"为研究对象,分析其中的文化内涵,指出其具有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吴雨来 《阅读与鉴赏》2010,(6):31-31,30
唐诗是中华民族文化中的瑰宝.让学生多学、多背唐诗,了解诗情,走近诗人,可以激发他们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同时,通过活动的开展,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走进阅读,感受阅读的快乐。  相似文献   

4.
唐诗因其包含大量的意象而著称。月亮意象在其中占有重要地位,唐诗经常使用它们去表达诗人的感受和情感,这些意象对于诗歌的理解至关重要。本文旨在通过对于唐诗中月亮意象的特点进行分析,从语法、句法和语义的层面对其进行归纳总结,并提出其对于诗歌翻译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正>唐诗是中华传统文化宝库乃至世界文学遗产中的璀璨明珠。唐诗中不仅有优美的文字、丰富的想象和真挚的情感,更饱含深刻的哲理。深入挖掘唐诗中的深刻哲理,可以让学生得到情的感染、理的启迪和美的享受,从而固化其民族文化的基因、厚实其民族文化的根底,帮助学生成为具有健康趣味、美好情感、深邃思想、优雅品性的现代中国人。广大思想政治课教师要充分发掘和利用唐诗这一宝贵资源,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和滋养,提升思想政治课的品位和境界。  相似文献   

6.
唐诗因其包含大量的意象而著称。月亮意象在其中占有重要地位,唐诗经常使用它们去表达诗人的感受和情感,这些意象对于诗歌的理解至关重要。本文旨在通过对于唐诗中月亮意象的特点进行分析,从语法、句法和语义的层面对其进行归纳总结,并提出其对于诗歌翻译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教学内容] 1.欣赏:《月之故乡》《弯弯的月亮》《阿细跳月》 2.知识点讲授以“月亮”为题材的音乐作品及相关音乐文化知识扩展 [教学课时]1课时 [教材与学生情况分析] 1.教材分析《月亮颂》单元为初三音乐课第一单元内容,这个单元所有的欣赏曲目全是围绕着“月亮”的主题展开,总体的要求是,通过欣赏和演唱不同艺术形式的与月亮有关的音乐作品,感受音乐及相关文化艺术在塑造月亮题材时的审美特征。本单元通过让学生演唱、聆听、配乐诗朗诵、听乐赏画等活动,感受不同的艺术形式的不同的表现魅力以及音乐与相关文化的密切关系。通过学生的艺术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艺术表现能力以及艺术鉴赏能力。  相似文献   

8.
<正>中国古典诗歌的意象丰富,蕴涵着丰厚的文化内涵。月作为一种自然景物,能够为意象的塑造丰富深化某种特定的意念,从而负载"言外之意"的深层内涵。月亮的意象在唐诗中大量存在。据学者统计。李白作诗1059篇,其中有341篇写到月,也就是说,李白每写三首诗,笔触就要融入月的意象。与此同时,唐诗中涉及到月的诗作数不胜数,给唐诗提供了博大阔远的艺术空间和宇宙意识。  相似文献   

9.
对于月亮,自古以来,人们,特别是文化人,都是很喜爱的,也是很熟悉的。有人统计过,一部《唐诗三百首》,其中写到月亮的诗作,就有六十首之多。可是,奇怪得很,在一些作品中,当然,也包括在一些学生的作文中,我们常常发现对于月亮的描写却是不正确的,随心所欲的。  相似文献   

10.
2000年教育部对初中语文教材进行了改革,增加了古文的教学量。可见这次修订的指导思想是,联系生活,扎实、活泼、有序地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发展学生的语感和思维,让学生广泛了解祖国上下五千年的灿烂文化,品味唐诗、宋词的绝妙  相似文献   

11.
许美琴 《儿童音乐》2011,(12):74-76
正教学内容:人教版音乐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古诗新唱》——《读唐诗》教学目标:1.通过学唱歌曲《读唐诗》,增进学生对我国古诗文化的了解,激发学生对古诗文化的热爱。2、感受古诗文化的博大精深,能理解"唐诗里有画,唐诗里有歌;唐诗里有苦,唐诗里有乐"的意境。3、通过拓展活动创编古诗新唱,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培养音乐创造能力。教学重点:通过《读唐诗》这首歌曲激发  相似文献   

12.
感受唐诗     
活动目的 :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背诵唐诗兴趣 ,培养学生学习唐诗的能力 ,感受《唐诗三百首》的魅力。活动准备 :每生一本《唐诗三百首》 ,画笔、颜料、纸和奖牌。活动过程 :古诗是我国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唐诗更是中国文化的精华 ,俗话说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读《唐诗三百首》 ,不仅能开阔我们视野 ,还能陶冶我们的情操。今天 ,就让我们一起欣赏《唐诗三百首》吧!1 背一背《唐诗三百首》。按《唐诗三百首》的编排顺序 ,五分钟看谁背得多 ,背多者获胜 ,并颁发“记忆电脑”奖牌。2 画一画《唐诗三百首》。在《唐诗三百…  相似文献   

13.
案例再现: 教学白居易的《草》一诗,我的任务是让学生通过反复诵读,联系书上的图画,了解诗意。 "我们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尤其是唐诗、宋词,许多外国的朋友都喜欢我们中国的这种诗词文化。你喜欢吗?" "喜欢"同学们兴奋地回答道。  相似文献   

14.
唐诗的两种辉煌——兼论唐诗经典接受史的研究思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唐诗有两部历史,创作史和接受史;唐诗也有两种辉煌,创作史的辉煌和接受史的辉煌。辉煌的唐诗创作史是唐人全面生活的诗化,也是唐人生存智慧的艺术结晶;辉煌的唐诗接受史则是唐人雄浑诗魂的传递史,更是唐诗对民族心灵的塑造史。经典是心灵与文化的结晶,是诗情与哲理的载体,也是审美阅读的直接对象。一部唐诗接受史实质是一部唐诗经典接受史。因此,唐诗接受史研究应当以唐诗经典为中心,通过唐诗经典接受史的多方面、多角度的深入研究,让唐诗的风神情韵进入现代人的生活,滋养现代人的心灵。  相似文献   

15.
唐诗代表着我国诗歌的最高成就,在唐诗这篇中华民族辉煌的乐章中,体现了强烈的人文性,并且蕴涵着思想美、情感美和意境美。对唐诗鉴赏的本身就是在进行审美。所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发展健康个性,更要挖掘唐诗中的美,提高学生审美素质。  相似文献   

16.
一、教学内容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25课。二、教学目标(1)感受课文中语言文字的优美,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领略中国月亮文化的源远流长。(2)通过不同形式朗读有关月亮的古诗,积累描写月亮的经典诗句,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和对诵读的深层理解。(3)以/J,#b甥关于月亮的比喻为切入点,鼓励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写出自己的心中月。三、教学重点、难点(1)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朗读方式来读描写月亮的诗,从而领悟不同的读法,不同的理解,读出不同的感觉。(2)优美情境的熏染下,学生能写出自己的心中月,从而进一步领略月亮之美,中国月亮文化之博大。  相似文献   

17.
唐诗中的月     
《唐诗三百首》(长城出版社出版)中有77位作者80余首诗写到了“月”。许多诗人喜欢以“月亮”为吟咏对象,是因为月亮是美好纯洁  相似文献   

18.
笔者在教学古诗《古朗月行》时,让学生说说“弯弯的月亮像什么”,学生七嘴八舌,各抒己见。 “弯弯的月亮像小船。” “弯弯的月亮像眉毛。”  相似文献   

19.
姚洪涛 《成才之路》2010,(24):45-45
唐诗是中国古典文学是个发展的巅峰.盛唐文化孕育了太多的诗人,李白是盛唐文化的代表,是他让豪放和浪漫在这里延续,用他彭湃而又充满浪漫色彩的激情创造了诗词的奔放奇逸之美。李白的诗词中的浪漫、大胆的夸张、奇特的想象更能感染学生,让学生融入诗词的意境之中,体会诗词的情感。激发他们鉴赏诗词的兴趣。因此,借李白等诗人的作品来感受诗词之美,是恰到好处的。  相似文献   

20.
在现代唐诗研究大家中,闻一多是一位既注重借鉴西方的学术方法和文化观念,又注重挖掘唐诗的民族文化特征的学者。通过研究,闻一多提出“诗唐”、诗人人格与诗的风格统一、诗具有怡情养性功能、律诗是最能体现中国诗歌特点的诗歌体裁等唐诗的民族文化特征。闻一多对唐诗民族文化特征的认识与其思想上的民族主义文化立场有因果关系。他的唐诗研究也给予我们当代的唐诗研究以深刻的启示:我们既要勇于接受和积极吸收其他民族优秀的研究成果和方法,又要立足于本民族文化的根基,建立具有民族特色的学术研究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