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教学活动应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考,实现学生主体的回归。课堂现状折射出教师所提出的问题是学生思维能否得到很好发展的关键点。教师应着力于问题的设计,研究核心问题、基本问题和具体问题所形成的探索性问题链,立足于学生的思维发展,关注学生思维的过程,注重学生思维品质的养成,提升学生思维的参与度等。  相似文献   

2.
问题是思维的起点,好的问题能激发思维,引导思维。有效的数学问题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燃料,它是学生解决数学疑惑的催化剂。有效的问题设计能很好地培养学生思维的广度、深度和创新意识。  相似文献   

3.
数学教学是激活学生思维活动的教学,而思维总是从问题开始的,没有问题也就没有思维活动,从这个意义上讲,产生学习的原因是问题,问题是培养和发展学生认知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动力。  相似文献   

4.
学生的学习是一种思维活动,思维贯穿于学习活动的始终,离开了思维,任何能力都难以形成和发展。思维是在一定的问题情境中产生的,发现问题是思维的起点,也是思维的动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通过问题来启发和引导学生的思维活动,以问题为主线来组织和调控课堂教学,就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和发展。  相似文献   

5.
问题是思维的导火线,思维是智慧生长的原动力.由此可见,"问题"的研究和实施在学校教育教学行为中的重要性.学生的问题意识亦是我们问题研究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学生的一项固有素养,它不仅表现出学生参与思维的欲望,还表现出学生参与思维的深度和广度,是间接性反馈学生学习成效和学习状态的一种指标.  相似文献   

6.
应灵巧 《考试周刊》2009,(13):69-70
数学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课堂教学是教师对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和进行思维活动的指导过程。教师要通过问题的创设来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问题的解决来启迪和发展学生的思维。  相似文献   

7.
问题意识指学生在认识活动中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疑惑的实际问题或理论问题时产生的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究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驱驶学生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在小学科学课程的学习中,学生意识到问题的存在是他们思维的起点,没有问题的思维是肤浅的思维、被动的思维。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注重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相似文献   

8.
思维教学是课堂教学的核心,是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关键。问题是思维的起点,也是思维的动力,培养高阶思维的重要前提是问题设计。高层次的问题能够促使学生有逻辑地分析问题、批判性地看待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促进学生高阶思维的发展。从问题环出发探究指向高阶思维的化学问题所具有的特征,包含普遍性特征和学科性特征,据此对优质课的问题设计现状展开分析,提出指向高阶思维的化学问题设计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吴明军 《考试周刊》2011,(84):218-218
在中职财会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思维是多种思维形式的高度综合,是以求异性、新颖性和独特性为主要特征的思维。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就应该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开始,不直接向学生陈述问题的结论,而是根据教学目标设计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新课程改革注重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而批判性思维是创新思维的基础,将问题教学和批判思维结合起来,研究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如何通过精心设问、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让学生在多向交流中进行思维交锋及消解权威等方式来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  相似文献   

11.
新课程改革注重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而批判性思维是创新思维的基础,将问题教学和批判思维结合起来,研究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如何通过精心设问、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让学生在多向交流中进行思维交锋及消解权威等方式来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  相似文献   

12.
历史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思维活跃程度直接决定着教学效度。创设历史问题情境,是激活学生思维的有效措施。历史问题情境是指以问题为核心的新情境,其特点是新知、未知的知识。思维正是从认识的问题中获得自己的本源,思维既产生于问题情境,又以解决问题为其根本出发点与归宿。问题之所以能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激活学生思维,是因为“思维起始于问题”。其二,历史问题情境是建立在学生“最近发展区”理论基石之上,既考虑到学生现有的学识水平,又考虑学生的潜能和可发展的区间,生成的问题处在学生学习的边缘区。第三,创设历史问题情境激活学生思维,…  相似文献   

13.
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品质是重要的教学目标,也是提升学生英语核心素养的有效手段。问题是引发思维的触发器,教师要设计针对性问题,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设计递进性问题,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设计趣味性问题,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相似文献   

14.
在语文教学中,学生遇到疑惑不解的问题,进而产生焦急、怀疑、困惑、探索的心理,借此机会促使他们去积极思考,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这就是问题意识。学生的问题意识既体现了学生个性思维的活跃性、积极性和深刻性,也是学生思维的创新性与独特性的表现。强烈的问题意识是积极思维的动力,它促使学生积极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直到从最新的思维角度解决问题,这是创新思维的具体特质。  相似文献   

15.
要学生解决应用题中提出的问题,必须要学生明确问题。这样,学生思维活动才有一定的方向,才能排除那些无关的、妨碍正确思维的一切因素,集中力量来解决问题。同时,要学生明确条件,也是很重要的。因为它是解决问题的依据。但让学生明确应用题的条件和问题不能停留在形式上,应该引导学生琢磨由条件引起的结果,和引起结果必需的条件。为此,必须充分运用聚敛式思维和发散式思维形式引发学生思路。通过这样的思维形式的训练,学生思维活动的方向才是有目的的,问题的解决才是正确的。所以,明确应用题的条件和问题是思维的基础。学  相似文献   

16.
陈丽 《考试周刊》2013,(91):62-63
数学传统教育过于强调聚合思维(集中思维、求同思维、正向思维),而忽视发散思维(求异思维、逆向思维、多向思维),这不利于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强化发散思维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变通是发散思维的显著标志。要对部分数学问题实行变通,需要摆脱习惯性思考方式的束缚,不受固定模式和定势思维的限制。因此,在学生较好地掌握了一般方法或对某些问题理解比较费劲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换个思维角度考虑问题,帮助学生在对数学问题已有的认知基础上,做出适当转换、化归、假设、逆向、多向等形式的变通,使学生豁然开朗。  相似文献   

17.
问题教学法以问题为纽带,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运用得当,可以唤醒学生的发现思维,培养问题思维、分析思维、提升分析能力以及创新思维。问题教学法是深度阅读的有效途径,它追求的是理解深刻,发人深省,引领的是高阶思维,最终提高思维品质。  相似文献   

18.
发散性思维也叫做求异思维或扩散性思维,是指针对某一问题,从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方向出发去思考解决此问题的思维方式。发散性思维是一种高级的思维模式,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思维基础。笔者阐述了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重要意义,列举了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策略。  相似文献   

19.
有效的教学需要创设一种良好的教学情境 ,因为良好的教学情境能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学生的学习是一种思维活动 ,思维贯穿于学习活动的始终 ,离开了思维 ,任何能力都难以形成和发展。思维是在一定的问题情境中产生的 ,思维过程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发现问题是思维的起点 ,也是思维的动力。因此 ,在课堂教学中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 ,通过问题来启发和引导学生的思维活动 ,以问题为主线来组织和调控课堂教学 ,就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促进学生学习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和提高。1 建构主义的理念及其意义建构主义的…  相似文献   

20.
唐仁昌 《师道》2015,(3):36-37
阅读教学的核心是思维能力,阅读是思维的过程,阅读教学就是训练、发展思维的过程。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一项不可忽视的任务。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首先应着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问题意识是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发展思维的前提和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