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教育成人目标的达成有赖于公共生活这一基本场域。公民的生活是一种具有公共性的生活,惟有个体理性的参与才能促成公共生活的秩序与和谐,个体的公民品格也可在公共生活实践中得以形塑。公共生活的展开意味着公共善、正义、友爱等基本价值在公共空间中的显现,个体向着公共空间开放、追寻公共价值的过程,反过来也是公共生活与公共价值拥抱个体、共同体的逐渐形成的过程。个体进入公共生活的过程,也就是个体在展现自我、充实自我的同时进入公共生活价值熏染之中。进入公共生活,向公共空间开放,接受公共价值的熏染,在造就公共生活共同体的过程中,让个体成为活在公共生活中的真实个人。  相似文献   

2.
通过重建班级公共生活,可以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使学生养成公共精神。具体途径是:更新教育目标,培养民主社会所需要的合格公民;转变教师角色,使其成为创建民主班级的先行者;完善班级生活,营造体现现代社会民主精神的公共空间。  相似文献   

3.
日本学校的公共意识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旨在通过分析日本国民对公共意识的传统理解以及战后经济高度发展时期的日本如何在学校教育中加强对学生公共意识的培养,探讨日本学校的公共意识教育对我国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公民生活是一种公共生活,学校培养公民必须让学生过一种公共生活。学校公共生活是以促进学生公共性发展为目的,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公共交往而形成的一种教育生活。公共生活不是自然形成的,需要有意识的建构。从实践的角度看,学校公共生活的建构,需要以公约为规范,以公共话语为手段,通过公共交往和公共参与而实现。  相似文献   

5.
现代社会生活的日益丰富和发展需要公共精神的养成。公共精神是随着社会公共交往和公共生活空间的扩大而形成的,具备法律、政治和伦理三层含义的现代公民是公共精神承担的主体,而公共领域的生成是公共精神发生的场域条件。公共精神是一种社会美德,它超越于个人私利,自觉承担社会公共责任和公共义务,公共意识是公共精神形成的首要条件。培养当代大学生的公共意识是整个社会养成公共精神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6.
正公共空间意识是指独立自由的个体所具有的一种整体意识或整体观念。从一定层面上我们也可以把它理解成"公共秩序"或"社会公德",它是现代文明的标志之一。就小学生而言,可以具体化为"保持教室卫生整洁,阅览图书要安静……"这样的行为准则。这些看似要求并不高的行为准则,学生真正能做到的却寥寥无几。对此,我们不禁要问:我们的品德  相似文献   

7.
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课堂教学源于生活,又回归生活,培养具有数学应用意识的人才应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责任,这项工作不是一踟而就,需要我们长期的培养和学生自身的实践。  相似文献   

8.
公共生活是人们在公共领域中,通过参与公共事务而形成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的共同生活。公民是公共生活的主体,公民在公共生活中得以成长。学校要实现公民培养的目的,不只依靠公民教育课程的知识传授,更需要依靠公民生活的滋养。只有过一种公共生活,才能够真正地成为公民。以公共生活的特性衡量和审视学校生活,学校不仅具有成为公共生活的可能性,而且因学校公共性的阙如,更具有成为公共生活的必要性。学校公共生活不是社会公共生活的简单照搬,它是一种特殊的公共生活,其特殊性表现在:学校公共生活是一种"准公共生活",是一种以培育学生公共性为目标的"教育公共生活",是师生自觉建构的"好的公共生活"。  相似文献   

9.
探讨大学生公共外交意识培养问题,是时代发展的要求.本文在分析大学生公共外交意识现状的基础上,对大学生公共外交意识培养的对策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
我国十九大报告中对人民的选举、决策以及监督 等特别提出,由此可见,提高我国公民的公共参与意识已经成 为社会关注的话题。在教育教学中,涉及公共参与意识的学科 为政治,且绝大多数高中生正处于成年的前后阶段,因此,在高 中政治教学中,教师需要对学生的公共参与意识进行培养。本 文从高中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为培养其公共参与意识提出有效 的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11.
学生数学应用兴趣的激发,应从培养其应用意识开始。教师在解释生活现象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要逐步开阔学生数学应用的视野,让学生从生活中感知并体会数学应用的价值,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相似文献   

12.
金四红 《快乐阅读》2013,(9):120-121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很注重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在教学要求中增加了"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不仅要求选材必须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而且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熟悉的生活中学习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趣味数学,体会到数学的魅力。本文就如何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谈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3.
当今世界是一个充满竞争的世界,学生要适应社会,就要增强竞争意识。教育工作者必须积极创造条件,加强培育学生竞争意识,正确认识和参与竞争,形成竞争所需要的良好心理品质,从而提高他们适应社会的能力。  相似文献   

14.
陆枋 《四川教育》2012,(9):14-14
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社会市场经济体制建立,政治民主进程有序推进。公民的民主意识、法制观念不断增强,整个社会文明不断进步。但是,社会的深刻变迁和急剧转犁,也对人们的道德心理和道德行为形成了剧烈的冲击,在道德领域出现了一些令人忧虑的现象。  相似文献   

15.
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人们在学习和运用语言的过程中获得该语言的文化。外语教师在教学中 ,应注重文化差异对外语学习的影响。本文阐述了我国公共外语教学中长期以来忽视文化知识教育的现象 ,分析了由此带来的危害 ,提出了针对公共外语教学的具体情况 ,如何加强文化意识的培养和文化知识的渗透 ,总结了一些具体的方法 ,对未来外语人才的培养 ,提出了参考性意见  相似文献   

16.
公共生活影响着身处其中的每一个人,对公民成长具有重要价值.学校生活是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特殊的公共生活,对小公民成长也具有重要价值.为此,我们既要考虑学校教育的特点,也要考虑儿童身心的发展规律,重塑学校生活.如重新设计具有公共精神的学校制度,让学生的课堂生活渗透公民素养培养内容,让学生参与学校公共事务管理,等等.  相似文献   

17.
日本中小学的课程由学科课程、德育课程和特别活动课程三个部分构成。在中学阶段对学生进行公共意识的培养,最主要的还是通过特别活动来进行。特别活动的目的主要是:(1)培养丰富的人性、发展学生的个性和社会性;(2)通过集体活动对学生进行教育。(3)培养自主、发展自我、实践自我的态度和热情。特别活动的主要内容包括:(1)学生活动。  相似文献   

18.
公共生活的建构离不开公共话语,公共话语实践帮助个体走向公共生活,使理性个体的主体性得以凸显,形塑包容、团结的公共生活,并推动民主、公正的制度生成。在学校中,公共话语的基本载体包括课程与教学、课外领域的各类活动以及学校的制度安排。促使学校课程与教学中师生双方充分对话、交流与探讨,举办演讲、辩论等更多元的活动以推进公共话语权的实现,积极建构网络公共话语空间,推广公共话语的媒介工具,并在学校制度中保障个体的言论自由与公共话语渠道,推动师生参与民主管理,以建构更为广阔的学校公共生活,培养学生的公民德性。  相似文献   

19.
学校公民教育不仅要讲授和传递公民知识,更重要的是要为学生构建一个公共生活的空间,通过公共生活的交互性平台来培养学生的公民品质和公共精神。当代社会在生活方式上已经逐渐从传统的"私己生活"向现代的"公共生活"转型,这为学校公民教育提供了生活实践的基础。学校公民教育应当依托于这种生活方式的转型,为学生建构出公共生活的实践平台。在具体的教育策略上,学校公民教育可以通过一系列的公共生活策略,主要包括学校领域内的民主管理策略、社团自治策略,以及学校领域之外的"小社区"生活策略和"大社会"生活策略等,来培育和锻炼学生的公民品质和公民行动能力,提升学校公民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相似文献   

20.
儿童过什么样的生活,就会有什么样的品格.如果我们希望儿童养成诸如正义、宽容、尊重、关爱、参与、协商这样一些公共德性,就应当营造具有公共精神的学校公共生活.学校公共生活是平等主体间的交往活动,是广泛参与的联合生活,是理性协商的民主生活,是培养学生公共价值观的教育生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