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正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从语言文字入手,把握文本内容,体会情感是为"得意";关注语言形式、表达方法是为"得言"。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要增强语言文字运用的意识,丰富语言文字运用的内容和形式,让学生在这两方面都能有收获。审视当今的小学语文教学,停留在读懂内容、了解主旨上的情况较为普遍,教师重视"内容探究"环节,"得意"目标落实得较好,而"得言"目标却没有得到足  相似文献   

2.
语文教学中要加强语言文字的运用,在实际教学中可根据学段要求、文本的特点,挖掘语言文字的训练目标;通过品读文本的语言,感悟语言的表达形式,提高学生语言表达的技巧;巧妙设计读写结合点,实现读写迁移,利用课文这个"例",得意、得言、得法,努力实现"例"的增值。  相似文献   

3.
<正>《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着重强调了"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意义及作用。《语文课程标准》在"前言"中提出:"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在"课程性质"部分这样表述:"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在"课程设计思路"中指出:"语文课程应注重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重视语言...  相似文献   

4.
<正>《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可以看出,语文课程的目标和内容应聚焦于语言文字运用。语用价值,是文本的核心价值。学语言,用语言,是语文教学的核心目标。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从语言文字入手,把握文本内容,体会情感而"得意",更要关注语言形式、表达方法而"得言"。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怎样挖掘文本的语用价值,帮助学生学习运用语言文字呢?  相似文献   

5.
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突出强调语言文字的运用,加强运用语言文字的训练,突出强调多读书、多积累、多实践。指出"理解"是"运用"的前提和基础;"运用"是语文教学的落脚点和归宿。笔者在长期语文教学,特别是在阅读教学中,非常注重借助阅读的"三课型"为例子,引导学生在阅读中"三课归一、举三反一",得言课内,理解得法,运用得意,  相似文献   

6.
普通高中对语言运用中出现的问题,不愿意、不能够修改,语言运用的能力堪忧,语言建构的能力欠缺。而"新课标"和"考试说明"又对学生的"语言运用和建构"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依据学生参与语言文字实践活动中的心态和过程,在课堂教学中,尝试以提升语文生活情境类语用题讲评效率为切入口;在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的同时,引导学生针对合适的学生拟写的答案发挥"诊断、激励和发展"的评价功能,对语言文字进行审美和探究,诊断分析语言文字中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以此激发学生主动运用、评价语言文字的兴趣,激励学生写出高质量的语言文字,提高学生"语言运用和建构"的能力,最终实现提升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正>语文课程要学习的不只是"语言"和"文字",而是"语言文字的运用"。我们素来重视"学以致用",实际上就是重视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语言文字的运用包括实用性的语言文字运用和艺术性的语言文字运用。实用性的语言文字运用指的是学生通过学习,能在日常生活、交往、学习和工作中自如地听说读写,这是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的。艺术性的语言文字运用指的是学生学会表达对人、事、物、景的感受、体验和思考,通过形象抒发自己的情怀。要问怎样"教"语文,前提是要正确理解并回答生活中怎样"用"语文。在日常的阅读教学中,有必要考虑实  相似文献   

8.
黄成沐 《教师》2014,(21):39-40
正《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学生学习文本,最终的目的是"学以致用",学会运用语言文字。学习语言文字运用就应当致力于在"品味"和"实践"上下工夫。"品味表达"与"实践运用"是阅读教学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根本形式。"品味表达,是为了学习语言文字运用;实践表达,便是直接的语言文字运用。"  相似文献   

9.
语文阅读教学在重视学生对语言文字理解的同时,更要注重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全面、均衡地"运用语言文字"于"听、说、读、写"活动中,实现培养学生语用能力的目标,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10.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首次确定了语文学科的定位——"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明确指出语文教学的核心是"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但我们在落实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培养时,必须时刻警惕不陷入"工具主义"、"技术主义"等纯理性窠臼,在阅读教学中,学习语言文字运用,必须把理解与运用相结合。下面笔者就以例举的方式来谈谈自己在阅读教学中落实语言文字理解与运用的几种策略。  相似文献   

11.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这就需要我们在阅读教学中注重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的训练,注重创设情境、激发想象、触诗生文,找准语言文字的训练点,一定会让阅读教学充满浓浓的"语用"味。  相似文献   

12.
正《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这句话准确界定了语文课程的性质,明确告诉我们,学习语文的重点在于语言文字运用。强化语言文字运用,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感悟、运用能力,在听说读写的扎实训练中提升语文综合素养。贯彻落实课标精神,阅读教学就应该以提高学生语文能力为目标,把落脚点放在语言文字运用上,以语言文字运用为重点,引导学生在听、说、读、写、思的语言文字运用中提高语文能力,实现语文阅读教学的本真回归。  相似文献   

13.
施海亚 《学子》2016,(1):33
<正>《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可见,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成为阅读教学的"主旋律",语文教学实现了"华丽的转身"。作为一名一线教师,我认为,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借助文本,巧搭"语用"之桥,实现言意兼得。我试图从以下三方面入手,来谈一谈如何提高学生语言文字...  相似文献   

14.
<正>《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崔峦老师的话对此有了更浅显、层次分明的诠释,他说:"在阅读教学中,要从语言文字入手,把握文本内容,体会情感而得意;更要关注语言形式、表达方法而得言。要增强语言文字运用的意识,丰富语言文字运用的内容和形式,如低年级运用词语说话、写话,抓住常用句式、有特点的句式进行迁移运用。中高年级结合文本  相似文献   

15.
<正>随着2011版《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程标准》)的颁布,如何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成为中小学语文老师关注的焦点。《课程标准》在"前言"中提到:"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1在"课程性质"中更是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  相似文献   

16.
<正>吕叔湘先生说:"语文的使用是一种技能,一种习惯,只有通过正确的模仿和反复的实践才能养成。"于漪老师也说"语文课就得咬文嚼字,该教的语文知识就得要学生掌握,通过对语言文字的积累运用,提高语文能力。  相似文献   

17.
<正>语文教学是干什么的?说白了,就是教学生学语言、用语言的。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落实"语言文字运用"这个核心目标呢?一、体现引导学生"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过程讨论这个问题前,有必要先弄清楚"学习语言文字运用"与"语言文字运用"的区别。简单地说,"运用"是目标,"学习"是过程。学  相似文献   

18.
<正>《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这句话准确界定了语文课程的性质,明确告诉我们,学习语文的重点在于语言文字运用。强化语言文字运用,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感悟、运用能力,在听说读写的扎实训练中提升语文综合素养。贯彻落实课标精神,就应该把落脚点放在语言文字运用上面,引导学生抓住相关词句进行听、说、读、写、思,在扎扎实实的语言文字训练中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正是基于以上认识,小学语文课堂正在发生着明显变化:空洞说教的少了,品词析句的多了;拘泥教材的少了,注重积累的多了;光说不练的  相似文献   

19.
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这一表述明确了语文课程的核心目标为"语言文字的运用"。语用价值,是文本的核心价值。学语言,用语言,是语文教学的核心目标。那么,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怎样挖掘文本的语用价值,帮助学生学习运用语言文字呢?  相似文献   

20.
<正>"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那么,怎样引领小学生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呢?下面将结合具体的课例来谈谈运用"三阶表达"引领学生学会运用语言文字的具体做法。第一阶:模仿表达小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要先以"模仿表达"为主。例如,在学习了朱自清的《匆匆》一文中"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