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社会主义有两种历史形态。根据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设想,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的第一个阶段,在这个社会发展阶段上,不复存在商品交换和货币流通,它应该属于“五形态”中的第五社会形态和“三形态”中的第三社会形态。而现实的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站商品交换和货币流通,它不属于“五形态”中的第五社会形态,而属于“三形态”中的第二社会形态。现实的社会主义是第一形态的社会主义,以商品经济为基础性经济关系,是与资本主义“同时态”的社会形态;马克思设想的社会主义是第二形态的社会主义,以产品经济为基础性经济关系,是后资本主义的社会形态。  相似文献   

2.
本文不同意张明军《马克思没有提出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思想》一文的主要观点和结论。根据马克思的本意,“卡夫丁峡谷”既指资本主义制度,也指它必然带来的经济危机和灾难,不能将其割裂开来理解。综观马克思给查苏利奇的复信及其他相关文献.马克思非常明确地提出了俄国农村公社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思想。资本主义的发展并非一切国家和民族的必经之路,生产力相对落后的国家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是可以跨越卡夫丁峡谷的,在此同题上不能重犯考茨基等人“经济决定论”的错误。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在1881年《给维伊·查苏利奇的复信草稿(初稿)》中引用的一个故事。公元前321年第二次萨姆尼特战争期间,萨姆尼特人在古罗马卡夫丁城附近的卡夫丁峡谷击败了罗马军队,并且强迫他们通过“牛轭”地带。达被认为是对战败军的最大羞辱。“通过卡夫丁峡谷”一词即由此而来,意即遭受最大的悔辱。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曾使生产力得到神奇的发展,但现在它已不能容纳生产力的发展,因而“它的历史今后只是对抗、危机、冲突和灾难的历史”(《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第44页)。马克思认为,随着世界历史的形成,俄国可以吸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积极成果,“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而把资本主义制度的一切肯定的成就用到公社中来”(同上,第436、437,451页)。因此,“跨越卡夫丁峡谷”是指超越资本主义的发展阶段而由共产主义所有制取而代  相似文献   

4.
“二战”以来,当代资本主义在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等方面发生了巨大的新变化。这些新变化是由一系列原因引起的,它并不是对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本质理论的否定,资本主义的本质并没有发生根本变化,也不能改变资本主义必然被社会主义所取代的历史命运。  相似文献   

5.
本文论述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区别和联系.初级阶段社会主义不是马克思设想的资本主义高度发展阶段后进入的发达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也不是马克思提出的“共产主义第一阶段”.而是社会主义不成熟、不发达阶段.两者不仅在词义构成上一致.更有内容和含义上的相互联结、相辅相承,同时两者在观察和认识社会主义的角度、提出问题和含义涵盖面又有区别,不能混为一谈.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版序言中指出:“我的观点是: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①列宁指出,马克思的这一观点,是《资本论》的“基本思想”,是对唯物辩证法的具体运用。它对于我国的改革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一、社会经济形态不是一个“坚实的结晶体”,而是一个处在不断发展变化中的活的机体马克思不是抽象地一般地考察社会经济形态,而是把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形态作为《资本论》研究的主体。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形态的考察,同资产阶级经济学不同。从作为资产阶级科学的古典学派,到当代垄断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由于他们的阶级偏见,总是把资本主义社会看成是人类社会的永恒形式。马克思批判了资产阶级经济学的这种非历史主义的唯心史观,强调指出,他既不用玫瑰色来描绘资本家,也不把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形态看成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针对俄国社会的特殊情况提出了俄国有可能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名设想,挖掘这一理论深刻的科学内涵,对于我国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东方落后国家未来的社会主义实践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资本主义作为社会发展的具体模式可以超越、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阶段不能超越、资本主义一切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肯定成果”不能超越、多国共同胜利论仍是社会主义建设(运动)应遵循的理论前提。  相似文献   

8.
我们需要运用具体的历史的思维方式,在“一般社会——社会形态——资本主义社会”这一“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逻辑中来把握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剖析资本主义社会时,马克思明晰地区分了生产过程的物质要素与社会形式,揭示了资本的拜物教性质,彰显了资本的独特性与历史暂时性。历史发展规律并非外在于人的规律,而恰恰是只有在人的活动中才能存在的规律;历史发展规律的客观性与人的主体能动性之间并不存在非此即彼或此消彼长的对立关系。考察社会发展的“似自然性”问题,需要明确哪些是贯穿人类社会发展始终的“永恒的必然性”、哪些是存在于一些或某个历史发展阶段的“暂时的必然性”。无论“五形态”还是“三形态”的依次演进,都不是马克思所揭示的历史发展规律本身,而只是它的具体表现。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关于跨越“卡夫丁峡谷”的设想是科学的,它突破了历史发展的“单线论”,提出了人类社会“一元多线”的发展观,表明西欧资本主义发展和东方落后国家社会主义发展都是人类社会发展普遍规律的反映。这一设想之所以是科学的,是因为马克思从无产阶级的根本利益出发,坚持了唯物史观,坚持了世界历史原则和整体性原则  相似文献   

10.
中国民主革命“非资本主义前途”的问题,是共产国际在中国大革命时期提出的。它对中国共产党人认识和处理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关系,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鉴于史学界对此问题研究不多,本文拟作些探析。“非资本主义前途”问题的理论来源及其含义经济落后的前资本主义国家,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可以不经过资本主义发展阶段而实现社会主义的前途,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和革命发展学说的重要观点之一。 19世纪下半叶,马克思在回答关于人类和俄国社会发展道路问题时指出: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是有一定规律的,但对不同地区社会历史发展的考察。  相似文献   

11.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经济危机的根源,但不是任何阶段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都必然导致经济危机,马克思本意中的“卡夫丁峡谷”不是指资本主义制度,只能是指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的某些阶段和导致的经济危机及其所带来的灾难。无论是马克思给查苏利奇的复信,还是有关“卡夫丁峡谷”问题的相关文献,马克思均没有提出“跨越”的思想,只是对该问题作了深入的有益的思考和酝酿。“跨越”是指俄国在落后的农村公社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直接进入社会主义。“不经过”是指俄国农村公社可以绕过资本主义的发展阶段,通过其他的社会发展道路而过渡到社会主义,二者是根本不同的。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科学地预见到共产主义社会发展的两个阶段,分析了关于社会产品分配形式,论述了在共产主义第一阶段,也就是在社会主义历史阶段中必须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原则,深刻地批判了拉萨尔的“分配决定论”。拉萨尔认为资本主义社会工人贫困的原因是人口增长,而不是资本主义剥削,只要按照“平等权利”把“不折不扣”的产品分配给社会上的一切成员,这样就可以进入到社会主义。马克思指出;“消费资料的任何一种分配,  相似文献   

13.
长期以来,国外不少论著着力阐述“非资本主义发展道路”,说它是“许多经济和社会落后的前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国家的革命发展过程”;“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过这种道路的可能性。列宁发展了依靠胜利了的无产阶级国家支持的从前殖民地和半殖民地非资本主义道路的思想”。我国有的专著也写道:“列宁捍卫了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非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理论”,并以“新结论和新原理来丰富这个理论”。有的还说“在这一理论指导下”,中国人民“越过了资本主义发展阶段,过渡到了社会主义社会”。我认为,这些论  相似文献   

14.
资本主义制度的产生和发展是一个漫长过程,我们在此把它划分为以下五个阶段:即资本主义制度形成的酝酿阶段;资本主义制度的产生阶段;资本主义制度广泛确立、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阶段;资本主义制度基本定型阶段和当代资本主义制度继续发展、自我完善阶段。本文对这五个阶段的划分法及各阶段形成原因、历史特征和社会矛盾进行简要分析。一、资本主义制度的酝酿阶段(14至16世纪)第一,出现原因:生产技术的进步,社会分工的扩大,社会经济的发展;商品经济的发展,国内外市场的形成,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新航路开辟引起的“商业革命”和“价格革…  相似文献   

15.
世界历史思想是马克思哲学思想的组成部分之一,它立足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使“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这一事实,突出强调了两极性的世界分工和文明的相互交流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意义,揭示了当代历史发展的新机制。...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恩格斯在考察了世界各国历史过程之后,曾经提出某些落后国家。非资本主义发展”的可能性。但是,由于当时的历史条件限制,他们提出的这一设想没有变成现实。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首先在俄国成功地解决了落后国家进入社会主义的问题,并在总结俄国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落后民族和国家“非资本主义发展”的可能性和现实性问题。列宁的“非资本主义发展”理论是马克思、恩格斯“跨越”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他不仅提出落后民族和国家“非资本主义发展”的可能性,而且全面、具体地提出了如何实现“非资本主义发展”的方法和步骤问题,从而把“非资本主义发展”理论变成了指导落后国家进行革命的完整的理论体系。列宁的“非资本主义发展”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的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17.
“似自然性”概念中的自然一词应有多种不同的意向所指,马克思在写作《资本论》时期使用自然这个名词是取其转喻,即是在否定性的批判意义上引用它。人类社会发展的“似自然性”是基于历史唯物主义语境,理解历史的经济社会形态的发展,“似自然性”是暂时的社会历史现象。唯有在历史发生学的一般基础上.才可能历史地超越人类社会发展的似自然性阶段。“似自然性”概念在马克思哲学文本中并没有一个明确存在,只能在批判资本主义场域中把“似自然性”思想看作隐性理论层面。  相似文献   

18.
本文在阐述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的基础上,分析了中国社会主义革命的历史必然性,认为中国跨越资本主义充分发展阶段直接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是在“世界历史”的背景中,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在矛盾的冲击下,在世界社会主义革命时代召唤下合乎历史必然性的跨越。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不仅闪耀着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光辉,而且为这一理论注入了时代性的特点,填补了像中国这样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这一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上的空白。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所讲的“卡夫丁峡谷”的确切含义 ,不是笼统地指资本主义制度 ,而是资本主义制度所造成的灾难。“可以”是指可能 ,不是现实 ,而又绝不是不可能。从当时的外部条件和公社自身看 ,俄国都有“不通过卡夫丁峡谷”的可能。同时 ,马克思也看到了公社所面临的矛盾。各国社会发展道路的选择 ,要因各国具体历史环境的不同而不同。马克思不通过“卡夫丁峡谷”的分析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但不能做简单的对照。中国未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社会的充分发展而进入社会主义 ,并没有违背社会发展的规律。  相似文献   

20.
以“重建历史唯物主义”为己任的法兰克福学派,对“晚期资本主义社会”及其实践做了比较深入的研究,在三个主要方面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哲学。进行了历史性的“重建”:一继承了马克思的批判精神,对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异化现象进行了深刻地剖析;二强调人的主体性,立足于“交往行为”诠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三突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试图用“技术决定论”替代马克思关于经济因素对历史发展的最终决定性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