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文选取上海市部分高校大学生为研究样本,通过调研受访者基本信息、手机各项目的使用频度、手机族群化趋向等数据,重点分析在大学生中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五大族群:手机游戏族、手机拍客族、手机理财族、手机社交族、手机购物族,探究其各自的族群特征,发现其各自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有针对性的族群引导策略。  相似文献   

2.
不同民族具有不同的族群边界和身份认同表征。瑶族作为我国一个举足轻重的少数民族,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鲜明的族性特征和复杂的身份表征样态。广西金秀大瑶山的茶山瑶、花篮瑶、坳瑶、盘瑶、山子瑶等五大瑶族支系通过他者认同、族群认同、"瑶族共同体"认同等形式彰显族群身份的认同。  相似文献   

3.
贝壳小知识     
贝类共分五大纲,即腹足纲、双壳纲、掘足纲、多板纲和头足纲。每一纲再分为若干不同的族群。腹足纲类是最常见的,大部分的腹足纲贝类都有口盖,口盖可以御敌并防止水分散失。口盖大多是角质,  相似文献   

4.
学会活着     
太鲁阁族是台湾原住民的第五大族群。四百多年前,他们的祖先翻越中央山脉,来到花莲的立雾溪源头定居。《马关条约》签订后,台湾被清政府割让给日本,侵略者对宝岛人民实施残暴的高压统治,太鲁阁族的悲惨命运从此开始。  相似文献   

5.
个体通过社会分类,自动形成了不同的族群。处于族群边界的个体或群体构成了族群边缘。在族群边缘,族群的特征被凸显了出来,正处在民族共同体的形成之中,因而成为观察和理解民族共同体心理形成和发展的最佳视角。在我国,处于族群边缘的群体包括跨界民族、族际通婚者及其子女、走廊民族、港澳台同胞及海外华人、人口众多民族的不同支系或民系、未识别民族和族别识异的民族、双文化者。历史记忆、共同语言、根基性情感、民族内隐观和民族认同是族群边缘研究的重要领域。  相似文献   

6.
【1】孪生·诗的开端 他们分为两个族群——光族与暗族。他属于后者。  相似文献   

7.
中国壮族与东南亚壮傣族群具有同根生的关系,但族称不同,历经漫长历史,形成同源异流的数个分支,在语言、习俗、服饰、信仰、民族文化心理以及族群精神、族群认同上,具有较多的相近性。寻求共同点,强化文化认同与族群认同,可以更好地建设和平、稳定、安宁、和谐发展的边疆社会。  相似文献   

8.
刘熙然 《新读写》2012,(1):36-37
《猫武士》是一部讲述五大猫族(雷族、风族、河族、影族、星族)在森林中守卫家园,训练、捕猎、迁移、生活的故事。作者是英国的艾琳·亨特(其实是四个人编写,这是统称)。目前,这一系列丛书已出版21本了。书中的猫都有着相当丰富的思想感情。它们有族长、学徒、巫医和长老,最重要的是有武士!《猫武士》里的五大族群,它们相互团结。可有时也在战场上为自己的家园而争斗。但更重要的是它们拥有一颗精诚团结、共抗顽敌的武士之心!  相似文献   

9.
东南亚的傣-泰族群主要分布在泰国、缅甸、老挝、越南。在不同国家官方的识别族名不同,缅甸定为“掸 族”,老挝、越南与泰国都定为“泰族”。笔者在进行跨境民族文化调查时发现,东南亚的傣-泰族群大部分自称“傣”,只有 与外族、特别是外国人交流时,才以“泰”自称。这些族群分属两大文化圈,一是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文化圈,一是坚持原 始宗教文化圈。除宗教区别外,他们在区域分布、语言文字、习俗文化等也有各自特性。  相似文献   

10.
服饰不仅能为人类御寒、扮美,而且起着不同族群间以及同一族群内部不同社会地位和角色的标识作用,具有社会契约作用和规范控制的社会功能,成为指示或约束人们行为的指号。在壮族传统社会里,服饰具有辨族别异的族徽功能,起着社会角色的标识作用,也是地位等级的象征,成为标识人的社会地位、角色、等级的一种符号。  相似文献   

11.
岭南地区民族融合的产生、发展,与生产力发展和交通道路的开辟相一致.古代中国,民族融合的实现,主要通过不同民族、族群的迁移、杂居来进行.因此,"潇贺古道"的开辟促进了岭南的民族融合.融合中,既有百越族群的族内融合,也有移民与百越的族际融合,特别是族际融合的层次性十分明显,依托交通要道及其岔道向周边展开,融合的程度呈现递减趋势,与当今岭南族群分布的态势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2.
相传,茫茫宇宙生活着很多不同的族群。历经几次大战后,神族掌握了宇宙统治权,自此秩序初定,形成了以神族为首,依次是魔族、精灵族和人类的四大族群。神族中的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大  相似文献   

13.
族群文化整合是族群交流互动的必然结果.在多族群杂居的南岭民族走廊中部,族群文化通过经济交往、文化互动、族际通婚的路径以及自然和人为两种方式实现整合.我们重点分析了作为文化整合路径直接表现场所的圩市、学校教育、戏台、寺庙、族际通婚的情况.认为经济交往、文化互动是族群文化整合的基本路径,族群通婚既是文化深层次整合的路径,又是文化深层次整合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4.
岭南地区民族融合的产生、发展,与生产力发展和交通道路的开辟相一致。古代中国,民族融合的实现,主要通过不同民族、族群的迁移、杂居来进行。因此,“潇贺古道”的开辟促进了岭南的民族融合。融合中,既有百越族群的族内融合,也有移民与百越的族际融合,特别是族际融合的层次性十分明显。依托交通要道及其岔道向周边展开,融合的程度呈现递减趋势,与当今岭南族群分布的态势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5.
继“房奴族”“奔奔族”“蚁族”“零帕族”等族群风靡网络之后,如今又有一个新族群诞生于网络,并受到大家的热议,那就是“傍傍族”。请看:  相似文献   

16.
《河西学院学报》2017,(6):13-18
20世纪以来随着社会变迁,族群认同呈现出一种多元化的趋向和多重表述,在不同的社会语境中表现出不同的自我归属和族群认同。社会变迁与族际互动引发了一种文化趋同化的现象,具有消解族群边际的意义,同时又在不时地加强自我认同,这就使得族群认同呈现出一种多重表述。文章以裕固族汉语区的前滩村和黄泥堡村为考察对象,用口述史的方法探讨在社会变迁的背景下族群认同的多重表述问题。  相似文献   

17.
族际通婚是最能直接反映两个民族之间交往状况的重要指标之一。历史上屯堡人与当地少数民族之间关系紧张,屯堡人基本上是族群内婚。从1980年开始屯堡人与当地少数民族开始出现联姻的现象并呈日益增多的趋势,但通婚总量并不高。本文通过分析社区、族群特征及个人特征对族际通婚的影响,认为现代化进程中屯堡人与当地少数民族之间是保持着良性的互动的,义务教育的普及、族际通婚态度的转变等因素是1980年以来族际通婚比率上升的原因;而民族间存在的文化边界、历史遗留的族群偏见及族群分层现象的存在是制约族际通婚发生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语叉场的概念源于西方,用于系统描写语叉结构.汉语的培训诂研究中聚集的为数不少的字族可以看作汉语传统语言学的语义场.随着训诂学的发展,不同的训释方式聚集了不同的字族,按照训释方式的不同大致可以分为声训字族、形训字族、义训字族.  相似文献   

19.
族群身份重构是在社会文化变迁、历史记忆重构、族群认同等多种历史文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明清以来,多元一体的国家格局的深化,促进了内地移民与丽江纳西族之间的文化互动与融合,推动了族群身份的重构与地方文化多样性发展,对纳西族的文化变迁及发展产生了积极意义。族群认同、身份建构与国家认同之间不是彼此消长、二元对立关系,而是彼此互构、辩证统一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以氐族为统治族群的前秦在建国和灭燕中,吸收了大量慕容鲜卑和羌族,并予以重用。此举造成朝中敌视两族的言论甚嚣尘上,反映了族际关系的紧张状态。在苻坚伐晋一事上,支持者与反对者存在明显的族群分野;在随后伐晋的军事进攻方向上,长江上、中、下游军力亦存在族群分野,反映了前秦内部族际政治对淝水之战的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