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纳撒尼尔·霍桑对象征手法的运用无疑是引人注目的.在其作品Ⅸ牧师的黑面纱>中,霍桑便把黑色面纱作为象征符号,通过教民们对胡珀牧师脸上突然出现的黑色面纱的反应,展现了牧师及教徒们对潜藏人性的理解.而作为贯穿全文的象征符号,黑色面纱的涵义并非单一的.霍桑通过对布道场面,教友们的态度的转变以及牧师隐晦的话语的描写,赋予了面纱丰富的涵义.  相似文献   

2.
《牧师的黑面纱》(The Minister's Black Veil)是美国十九世纪初最重要的小说家纳撒尼尔·霍桑(Nathanicl Hawthorne,1804—1864)第一部短篇小说集《故事重述》中最为出色的一篇短篇小说。这篇充满了寓意和象征的短篇小说讲述了一个新英格兰牧师突然戴上神秘黑纱的故事。作者在序言中声称“象征着不同的含义”并又名为“道德寓言”。那么,我们要问,霍桑在这含混的象征和忧郁的寓言中到底要告诉读者什么呢?  相似文献   

3.
<麦克白>全剧贯穿着罪这一基督教教义主题.存在主义神学认为,罪是神人关系的疏离.麦克白为突破个体存在的有限性而弑君获罪,又为弥合自身的疏离状态而在原罪和本罪里挣扎,但人本身所具有的潜能无限性驱使他在不信、欲望和自我提升中不断摧毁神人平衡统一体,走向必然的悲剧命运.  相似文献   

4.
《狂人日记》表现了狂人一种近乎绝望的自我罪感 ,从而揭示出 2 0世纪以来中国知识分子最富特征的情感 ,标示着中国文明史上一个罪感时代的到来。“狂人”的自我罪感在建设新文化中具有重大的意义 ,但同时也付出了代价。  相似文献   

5.
在悲剧《炼狱》中,普罗科托因犯下通奸罪不经意间启动了萨勒姆镇一些人的种种欲望和罪恶,为自己和那些无辜的人们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一直不能正视自己罪孽的他,面对法庭和宗教强权的逼索,在妻子的帮助下最终战胜了自己的罪恶、软弱和自卑,找回了自己纯净纯善的灵魂,完成了自我救赎。这只迷途的羔羊终于回到了上帝的怀抱,坚持真理、捍卫良知,获得了新生而成为圣人。该剧展示出现实社会中严峻考验下人性最光辉的一面,让观众对人性的回归有了坚定的信念。  相似文献   

6.
运用叙事学、文体学等理论方法,细读霍桑具有影响力的短篇小说之一《教长的黑面纱》,以展现它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7.
由王育民、卢兴轩两位主编、全国十几位中青年学者参加编写的《揭开神秘的面纱——中外文史之谜》一书,陕西旅游出版社已于1989年4月出版了。当我看到这本书以后,立即被它牢牢地吸引住了,一气从头读完方才释手。我以为,该书大致具有以下三个特点:一、文笔精炼,内容丰富该书在并不很长的篇幅里(仅12万字,易为读者所接受),浓缩进了尽可能多的知识容量。汇集的31个古今中外文史之谜,大都为历史上非常重要而又众说纷纭、悬而未定的疑案。从时间上看,涉及从族外婚的起源到“戊戌密谋”的有无,上万年间不少关键性历史问题;从地域上看,包括了世界  相似文献   

8.
内心的光芒可以照亮世界,驱散阴云。人性的善良可以打破黑暗,融化磐石。细读《悲惨世界》,方知何为人,何为人性。  相似文献   

9.
星期天 ,我在家中看了一部美国电影《罪孽》。故事讲的是 :美国的一位叫扎琳达的夫人有5个儿子 ,其中一个儿子被人杀害了。杀人者与自己的儿子是同龄人 ,扎琳达将他告上了法庭。后来 ,扎琳达又背着家人悄悄地去监狱与这个男孩接触 ,去男孩的家中与他的父母交谈 ,发现这个男孩也是善良的 ,他杀人是一种过失行为。于是她产生了一个常人难以接受的想法 :不再追究这个男孩的法律责任 ,让他回到父母身边 ,回到幸福的家中。这个想法遭到了包括她自己母亲在内的所有家人的强烈反对 ,但她凭着自己的执着 ,顶着极大的压力 ,在法院的听证会上 ,毅然宽…  相似文献   

10.
维多利亚后期,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宗教信仰的动摇,人们沉迷于物欲和情欲之中,造成认知混乱,认同迷茫。一贯倡行唯美主义思想的王尔德,既肯定追求享乐生活的合理性,又认识到情欲泛滥带来的灾难。力图用基督教对人进行拯救,重建宗教道德和伦理规范,使人达到感性与理性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11.
《教长的黑面纱》是美国作家霍桑最有影响力的短篇小说之一,讲述德高望重的胡珀牧师突然蒙上黑面纱再不曾摘下直至死亡的寓言故事。本文着眼于异化的人物,怪诞的写作手法和富有内涵的象征等三个方面,分析小说中的魔幻现实主义色彩。  相似文献   

12.
诺贝尔文学奖金获得者奥地利近代大文豪茨威格的中短篇小说集中《同情的罪》的内容与艺术特色共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概括评价茨威格小说内容与艺术上的成就及特色;第二部分着重分析茨威格小说艺术特色形成的社会根源与价值观及受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影响的状况;第三部分重点分析中篇小说《同情的罪》的内容及艺术上的成就及其社会与美学上的价值。  相似文献   

13.
日本人在集团社会里,大多数人存有他律的耻意识和自律的罪意识.依据"耻意识"按照相同的规则一起行动,对集团抱有强烈的责任感.如果接受了他人的恩情的话则一定报恩."罪意识"是自己能够意识到背叛了自己所属的集团,注重自律.而森鸥外的文学作品<舞姬>体现了耻与罪意识的重要特征.从小说的主人公去德国留学经历可以清晰了解,日本人的耻意识的统一性、责任感以及报恩意识.罪意识在日本自古就有,但是自己意识到背叛了集团时,耻与罪意识在同一个人物同时体现出来.  相似文献   

14.
引入宗教意义上的"原罪"概念并且通过对文本的解读指出乔叶《认罪书》"平庸之恶"概念外的人性之恶,揭示在文革中犯下错误却不认罪的一行人对自己行为解释的诡辩性。对"文革中的人性之恶和暴行、罪恶是否具有复制性"这一问题提出见解,指出小说中忏悔的浅层表达问题,最后通过对小说主人公金金人物形象不断变化的分析指出人物在人性上的闪光点。  相似文献   

15.
这里指出麦克白之所以容易受巫婆们的影响并不是因为他过度的迷信,而是因为他自己邪恶的欲望诱使他犯下弑君的滔天大罪。上帝的恩典对于罪大恶极者也是毫无保留的:麦克白夫人精神失常而自杀,在众叛亲离的情况下,麦克白面对邓肯之子和他请来的英格兰援军的围攻,落得枭首的下场。阐明了任何时候公正、真实、节制、慷慨、坚忍、仁爱、谦逊、虔诚、忍耐、勇敢等优良品质是我们每个人应追求的目标。  相似文献   

16.
破坏广播电视设施罪,是指故意破坏正在使用中的广播电视设施,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然而刑法及相关司法解释均没有对“危害公共安全”进行明确,所以在司法实践中对破坏广播电视设施的行为是否构罪以及构成何罪存在较大的分歧。在这种情况下,从选择性罪名的内涵角度看,目前破坏广播电视设施行为是否构罪应该参考破坏公用电信设施罪的构罪标准进行判定。  相似文献   

17.
本文主要统计了《红楼梦》前八十回中的“这/那么(麽/们/每)”的使用频率和用法,并对其进行了客观的描写,在此基础上采用历时比较方法分析了它与前代和现代的用法不同,指出清初它们的发展状况及特点。  相似文献   

18.
以霍桑的《教长的黑面纱》的为例,通过分析短篇小说中面纱的象征意义和教长的形象,来说明在文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特别关注文本的不确定性。正是文本的不确定性,启发学生更深入的理解文本,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9.
英国作家王尔德一生致力于美的追求,《道林·格雷的画像》这部作品自然也不例外。对美的追求.始于序言。王尔德开篇便向读者宣称,这是一部唯美主义的小说。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