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长期以来,评论者对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梦境”的阐释,不外乎是说诗人憎恨封建社会的现实,追求自由、理想的乐土。例如: ①高中《教学参考书》云:“这是一首以游仙诗的形式表现鄙视权贵、追求自由生活的浪漫主义杰作。”说什么梦游之仙境,“描绘得富丽堂皇……呈现出一个相敬相爱、雍雍穆穆的极乐世界。”②朱东润先生主编,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其“解题”写道:“通过梦游,抒写了对山水名区和神仙世界的热烈向往,表现了作者鄙弃尘俗、蔑视权贵、追求自由的思想。”③辽宁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李白诗选讲》认  相似文献   

2.
《高级中学语文课本》第三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年9月第一版)选有唐代大诗人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同册《教学参考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年第2版)总结这首诗的主题思想是:“全诗通过梦游的描绘,写出了作者憎恶封建现实,追求自由乐土的思想,表达了蔑视封建贵族的反抗精神。”(148页)同时分  相似文献   

3.
有人说:《梦游天姥吟留别》是一首纯然的记梦诗,绝无想象或虚构的成分。又有人说:《梦游天姥吟留别》所描写的梦游,也许并非完全虚托,但无论是否虚托,梦游就更适于超脱现实,更便于发挥他的想象和夸张的才能了。笔者认为第二种说法比较客观。“诗言志”。“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所以说《梦游天姥吟留别》乃一首纯然的记梦诗,是不确的。  相似文献   

4.
《梦游天姥吟留别》作为语文教材的经典篇目,对于其主旨的理解往往有不同的说法。康怀远认为该诗的主旨主要有“争取自由”说、“回首宫殿”说、“神仙世界”说、“光明象征”说、“回归自然”说等等。邓小军引用《李白大辞典》对该诗的鉴赏,认为该诗的主旨主要包括“梦境是宫廷诱人和恐怖的反映”以及“对美好理想、自由生活的向往”两种说法。  相似文献   

5.
对《梦游天姥吟留别》的解读历来大体相同。如朱东润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诗人用浪漫主义手法,通过梦游,抒写了对山水名区和神仙世界的热烈向往,表现了作者鄙弃尘俗、蔑视权贵、追求自由的思想。”(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教师教学用书》“:他之所以向往神仙世界,是因为他鄙弃黑暗的现实世界。”类似的解读几成“公认”,但这样的解读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却往往被一些学生的质疑“卡”住,最棘手的问题是:自由欢畅的神仙世界为何出现了恐怖骇人的景象?李白为什么会被“美好世界”弄得“忽魂悸以魄动”呢?最近,笔者重新探究这个问…  相似文献   

6.
《梦游天姥吟留别》是李白离开长安后,将由东鲁南游越中前向朋友们表白心情之作。诗人用浪漫主义手法,通过梦游,抒写了对山水名胜和神仙世界的热烈向往,表现作者鄙弃尘俗、蔑视权贵、追求自由的思想。诗人厌恶黑暗现实,又无力改变,只能寄情于梦幻,对理想中的光明与自由世界作了热情的歌颂与赞美。《梦》的主体部分写梦游天姥山的经历,作者首先挥毫泼墨,极力渲染了天姥山的神奇美妙,其向往之情尽现无遗。“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诗人一开始,先说传说中的海外仙境———瀛洲,虚无缥缈,不可…  相似文献   

7.
曹兴戈 《现代语文》2002,(11):26-27
新旧高中语文教材都选编了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以下简称《梦游》)作为讲读课文,看来是视为经典篇目的。然而阅读原诗,再读教参分析、课文提示与练习设计,觉得后者对诗歌主题与手法的分析很难与原诗“粘合”,颇有曲解和随意拔高之嫌。“梦境美好”说难以成立。《梦游》的主体是写梦境。诗人写了怎样的一个梦,怎样的一个仙境,弄清这个问题对于分析诗歌主题和手法至关重要。旧教参将梦境四景概括为诗人追求“梦寐以求的乐土”的过程,新教参则定性曰“这样的‘梦游’真是一种美的享受!”一句话:诗人描绘的梦境是“美好”的。关…  相似文献   

8.
李白是我国古代浪漫主义诗歌的主要代表作家 ,尤善于古体诗的创作。这首《梦游天姥吟留别》便是其古诗的代表作。唐玄宗天宝三年 (744年 ) ,李白在长安受到权贵的排挤 ,被放出京。第二年 ,他将由东鲁 (现在山东 )南游吴越 ,故写了这首描绘梦中游天姥山的诗 ,留给在东鲁的朋友 ,所以也题作《梦游天姥山别东鲁诸公》。但这又不仅仅是一首赠别诗。清人陈沅 :“题曰留别 ,寄去国离都之思 ,非徒酬赠握手之作。”(《诗比兴笺》)诗人在这里是托梦游天姥山以寄意 ,表达了对权贵的无比蔑视和对自由生活的热烈追求。《梦游天姥吟留别》也不仅是其古诗…  相似文献   

9.
诗仙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是他的代表作之一,对这首诗所写的“梦”,素有两解。笔者以为诗仙有双重意象.这两重意象由诗人显性意识和潜隐意识的显隐而构成,又在“傲然卓立,不事权责”,“超越现实,追求心灵的无限自由”之上得到统一。  相似文献   

10.
是“乐土”,还是“恶梦”?──浅谈《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的梦境江苏省姜堰中学陈章明关于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中神仙洞府的描写,人教版的《教学参考书)认为:“这便是诗人所梦寐以求的乐土”,在“思考和练习”参考答案中又说:“诗人所以把这些幻想中的事物...  相似文献   

11.
《孔雀东南飞》悲剧形成的深层原因,除了学术界已有的“制度悲剧说”、“社会悲剧说”、“婚姻悲剧说”、“心理悲剧说”和“性格悲剧说”等阐释外,更重要的悲剧决定因素还在于悲剧人物出于对生命自由的执着而对压迫与摧残的顽强抗争、对生命尊严的誓死捍卫,以及当生命自由受到绝对挑战时而选择的以死抗争、视死如归。视死如归是生命自由的至大悲哀,同时更是生命自由的极致和绝顶颂歌。可以说,《孔雀东南飞》的悲剧,是一曲执着追求与誓死捍卫生命自由的悲剧。  相似文献   

12.
自“庄生晓梦迷蝴蝶”肇始,以浪漫主义手法来描写梦幻的文学作品,不绝如缕,源远流长。在数不胜数的“梦幻”作品中,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堪称扛鼎之作,被选入多种教材。如何把握其主题,是教学中的一个关键环节。本文试图对《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的主题作一剖析。《梦游天姥吟留别》又题《别东鲁诸公》。天宝三年(744)李白遭权贵谗毁,被赐金放还,开始再次漫游。他离鲁南游吴越,临行时留此诗向朋友们表白心情。《梦游天姥吟留别》有着丰富而深厚的思想内涵,问世以来,对其主题的探讨见仁见智,众说纷纭。传统观点把梦境当做李白追求的无限…  相似文献   

13.
有一种理论认为 ,文学是作家的白日梦 ,是作家平衡心理、实现生活理想的一种途径。作家在生活中有了压抑 ,有不得实现的愿望 ,用文学的形式释放出来 ,用文学的形式得以补偿 ,从而达到一种精神平衡 ,这便是文学的代偿功能。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便是这样的一篇作品。《荷塘月色》作为朱自清的白日梦 ,有着同梦游一般的外部形式。梦游患者的梦游 ,大体要经过三个阶段 :走出室外、梦游、回到室内。这也是《荷塘月色》的结构。《荷塘月色》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交待夜游的原因 ,是为“入梦” ;第二部分描写夜游所见所思 ,是为“梦游” ;第三部分回…  相似文献   

14.
张兴东 《语文知识》2003,(11):41-42
《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有句:“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古今论者都说这是对天姥山地势高峻的描写,其实这种说法尚可商讨。王维《出塞作》:“白草连天野火烧。”白居易《李白墓》:“绕田无垠草连天。”很显然,这两句诗中的“连天”并非写草长得很高,几乎触  相似文献   

15.
《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梦”究竟有什么含义 ,本诗的主旨到底是什么 ?人民教育出版社编的《教参》说 :“凡此种种 ,描绘得富丽堂皇 ,好一个‘洞天’ ,好一个‘仙境’ !光明一片 ,济济一堂 ,呈现出一个相敬相爱、雍雍穆穆的极乐世界 !这便是诗人所梦寐以求的乐土 ,当然地形成了梦游中的高潮。可惜 ,一觉醒来 ,梦景消失。诗人苦闷犹存 ,只得回到人间。”人教社中学语文室编的第三册《教师教学用书》说诗中的“梦”是因为诗人“鄙弃黑暗的现实世界”而幻化出的他所向往的“神仙世界” ;对本诗的主旨则解说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使我不得开…  相似文献   

16.
<正>《梦游天姥吟留别》这首诗的主旨,至今说法纷纭。概括起来大体有四种:第一种是"世事虚幻"说,如明唐汝询"托言寄梦,以见世事皆虚幻也";第二种是"光明象征"说,认为梦中仙境是光明的象征,是诗人追求的理想境界;第三种是"神仙世界"说,诗中表现对神仙世界的热烈向往与追求;第四种是"回首宫殿"说,"太白被放以后,回首蓬莱宫殿,有若梦游,故借天姥以寄意"。语文教参上认为他通过梦游,表现了对美好境界的向往与追求,  相似文献   

17.
日前笔者读到《山东教育》(小学版)刊载的“儿童可以说‘不’吗”一文见(《山东教育》2007.10;作者:张夫伟)。该文从三个侧面(分别:说“不”是儿童的自由、说“不”展现了儿童的自主性、说“不”体现了儿童对平等的追求)阐述了儿童可以说“不”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人深爱启发。  相似文献   

18.
2008年5月12日地震中,都江堰市光亚学校正在上课的高中教师范美忠叫了一声“地震了”,自顾自第一个跑到了操场上。5月22日,范美忠在天涯社区“闲闲书话”版发表实名博文《那一刻地动山摇——“5.12”汶川地震亲历记》,之后他又发表《我为什么写〈那一刻地动山摇〉》,他为自己的逃跑行为辩护,说自己“是一个追求自由和公正的人,  相似文献   

19.
“诗意”本身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概念。诗意崇尚的是一种精神和心灵的自由,呈现出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是人类情感的一种表现,更是一种由外到内的幸福感。培根说:“读诗使人灵秀。”诗歌中那些清新脱俗、兴趣盎然的文字是中华民族的宝贵遗产。诗歌《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语言驰骋千里、天马行空、灵动自然。通过赏析本诗的意境之美,教师...  相似文献   

20.
<正>教学《梦游天姥吟留别》这首诗会面临这样一个难题:题目明确包含“留别”二字,说明这首诗是一篇留别之作,但诗歌涉及留别主题的只有一句“别君去兮何时还”,如同蜻蜓点水,一笔而过。整首诗是在记梦——“梦游天姥”,记述了梦游天姥山的整个过程,全诗写了一次完整的梦游经历。我们该怎样理解题目的“留别”与整首诗记梦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