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国区域高等教育资源配置差异性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使我国的高等教育在区域之间呈现较大的差异性。分析区域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差异性,指出其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影响,从政策、资源的利用及分配三个方面提出促进区域高等教育发展的策略。  相似文献   

2.
基于2003—2010年四个高等教育信息化指标的省际面板数据,对我国高等教育信息化软硬件资源建设的区域差异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我国东中西三大区域高校信息化资源配置的总体差距在逐渐缩小,但区域间和区域内的差距有增大趋势,东部发展领先,西部发展速度较快,部分指标赶超中部。进一步分析了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政府财政投入、信息化发展的区位选择以及教育资源的聚集效应对高等教育信息化软硬件资源建设的影响。最后对缩小高等教育信息化资源配置差异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地市级高校要想更快更好的发展,仅靠地方政府财政拨款是不够的,对于非财政性办学资源的开发具有一定的必要性。按非财政性资源提供的主体不同可以分为政府和区域社会两个部分,分别探讨了土地资源、政策类资源、社会捐赠类资源和区域文化类资源等非财政性资源,以期能够为地市级高校的筹资渠道多元化提供一条新的路径。  相似文献   

4.
经济发展、教育公平和教育结构优化需要区域教育一体化改革。统筹区域教育发展方向,整体规划教育结构;理顺区域教育管理体制,调动各类主体的积极性;提高区域政策效率,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改变教育理念,充分实现各类教育应有功能是区域教育一体化改革的基本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5.
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立足自身所处区域的实际经济与社会发展情况,通过衔接政府、产业以及当地市民而形成四位一体的螺旋关系构建起了独具特色的"圣地亚哥模式"。该模式从制度对接、知识增值、人力开发和财政互通四个层面实现大学与区域之间的协同发展,体现出战略规划与区域治理、学科知识与区域科研、人才培养与区域潜能、资源配置与区域产业之间的逻辑关联。其发展模式为我国公立大学构建与区域发展协同共促的教育体系提供了参照范例。  相似文献   

6.
关于高等教育资源地域配置判断标准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区域高等教育资源是指一定区域内所具有的能够满足本区域人们高等教育需求的要素。目前衡量高等教育资源地域分布的标准有某区域内的高校数量、高考录取分数线、每十万人在校大学生数、高等教育入学机会以及人均预算内财政经费等。以这些指标来判断各区域的高等教育资源分布时多有不当之处。要准确衡量各区域的高等教育资源占有量可从绝对数量、绝对质量、相对数量和相对质量四个指标来进行。  相似文献   

7.
高等教育资源区域配置对高等教育发展中起到重要的调节作用。但在资源分配过程中还存在区域间高校分布差异过大、教育资金分配不均、教育资源缺少共享等问题,其主要形成原因是不同区域的社会生产力水平、科技水平、自然与人文环境的差异过大和国家政策、制度调整的影响。均衡配置区域高等教育资源,需要以系统论、结构论等资源配置理论为指导,进行我国高等教育区域资源均衡的调整策略。  相似文献   

8.
高校教育资源优化与办学经济效益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界定了高校教育资源和办学经济效益的内涵,分析了高校教育资源优化与办学经济效益的关系,并运用边际效用理论对优化配置高校财力资源进行了分析.由此提出了提高高校办学经济效益的几点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鉴于高等教育资源的稀缺属性,实现合理配置,使资源达到优化,必定是一个值得认真研讨的、长时段的命题。就高等院校自身而言,学科专业结构是否优化,直接影响高等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研讨高等教育资源合理配置应着重关注学科专业结构是否优化。某种意义上讲,学科专业是高等教育资源的具象形态之一,既是一所高等学校的“软件”,也是“硬件”。因此,高等院校的专业结构设置、调整,对高等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的作用举足轻重,是高等院校改革的应然诉求。  相似文献   

10.
教师资源配置是否均衡是影响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因素。目前,中国农村义务教育师资配置存在农村教师的配置机制不健全、农村地区教师总量不足、师资配置的结构性矛盾突出、教师权益保障体系不完善等很多问题。从教育政策支持系统的角度去探析师资配置失衡的原因,并从命令政策、激励政策、能力建设政策和劝告政策等方面去探析农村义务教育师资均衡配置的途径,对于改善农村教师资源配置促进农村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1.
高等教育成本回收对公平的影响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本文简述了中国实行高等教育成本回收政策的发展历程 ,并讨论了这一政策对公平的影响。结果表明 :第一 ,招生并轨使社会经济地位低的学生获得了更公平的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 ,但成本回收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并轨所带来的公平效应 ;第二 ,在实行成本回收的条件下 ,由于不同收入家庭学生选择高校与专业的倾向性不同 ,使低收入家庭学生在高等教育公共资助的分配中处于更为不利的地位 ;第三 ,实行高等教育成本回收能够促进整个教育系统中公共资源配置的结构公平  相似文献   

12.
教育均衡视野下我国幼儿教师的配置与流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优质均衡发展是学前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基本要求,幼儿教师资源的合理配置是学前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基本内容.然而现实中,我国幼儿教师资源配置严重失衡,教师流动严重失范.经济发展与教育经费分配不均衡,学前教育改革与发展政策不完善,教师管理的不科学与教师职业选择的多元化是造成幼儿教师配置和流动失衡的主要原因.政府应通过科学规划学前教育发展,合理分配学前教育经费,合理配置幼儿教师编制资源,完善幼儿教师流动制度,加强教师职业规划等措施来促进幼教师资在城乡幼儿园、公民办幼儿园之间的合理配置和流动.  相似文献   

13.
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理论与政策   总被引:84,自引:0,他引:84  
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包括量的增长与质的变化 ,两者呈非均衡性 ;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前提是办学模式的多样化 ,其核心则是教育质量的多样化 ;高等教育大众化促使高等教育融入终生教育体系。关于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政策方面 ,应注意解决好规模速度、资金投入、资源的开发与合理配置、毕业生就业等问题  相似文献   

14.
公平理论视阈下我国公共高等教育投资资源配置若干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公平优先、兼顾效率是公共高等教育投资资源配置的基本原则与核心理念.我国目前公共高等教育投资资源配置上存在的不公平现象十分突出,已经影响到我国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与和谐社会建设.在公平理论视阈下,我国公共高等教育投资资源配置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改革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5.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已成为当前我国教育改革的一个热点和难点问题,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之一乃是教师资源的合理配置。文章通过对桂林市义务教育师资配置现状的调研,就区域义务教育师资配置失衡的表现与成因进行分析,提出了实现区域义务教育师资均衡发展的相应对策及思路。  相似文献   

16.
当前欠发达地区之间为了加快发展,竞相通过优惠政策来营造投资"洼地",吸引发展资源,但无序竞争导致资源配置效率低下,加强区域间产业政策合作非常必要。为了推动产业有序转移,应通过合作平台建设、机制完善和产业政策的对接,营造资源流动的"管道",引导资源有序流动、高效配置,推动欠发达地区发展。  相似文献   

17.
构建高教资源区域协调发展的体制机制,要以提升区域高教资源与区域社会经济互动发展,推进区域高教资源统筹发展为目标。区域协调发展的宏观战略及其自身的深化,为高教资源区域协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和必要性。高教资源区域协调发展,需要构建凸显区域主体需求的协作机制;完善基于绩效具备区域导向的多元化经费筹措机制;构建宏观调控与自主适应的学科区域协调发展机制;构建重视区域高等教育过程性质量的监控机制;构建引导高校毕业生区域分布合理的就业机制。  相似文献   

18.
本研究从社会政策视角出发,将高等教育学、教育经济管理学与区域文化学作为理论依据,以社会政策的整合力、实现力与治理力功能为基点,着重探讨社会政策在促进地方大学文化与区域文化融合共生的路径选择、策略安排与机制设计,通过社会政策挖掘文化资源与交互渠道,促进文化互动与牵引;实现文化合作的社会化平台,创新产学研文化载体衔接;形成文化融合共生制度与机制,促进大学与区域文化的制度性双向交流与互补创新;促使发挥各自人文优势,提供人才支撑,促进大学与区域文化的深层人文融合,形成文化服务能力.  相似文献   

19.
浙江高等职业教育资源配置的现状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近年来浙江省高等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浙江省高等职业教育办学资源配置出现了诸多不完善之处。为解决我省高等职业教育在办学资源配置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必要提出优化配置我省高等职业教育资源的对策。  相似文献   

20.
文章梳理国内近三十年高等教育区域化的研究成果,概括如下:高等教育区域化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全面、系统;研究视角多样化,定量和定性方法相结合;研究范围全面,研究重心由宏观转向微观。今后,跨省域高等教育发展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区域高等教育发展的政策研究、不同区域高等教育的"特殊性"主题研究、区域高等教育发展的比较研究等应进一步加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