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田文 《收藏》2013,(7):101-111
先秦货币的收藏和研究由来已久,早在宋代就被逐渐纳入金石学范畴,洪遵《泉志》最早提出观点:"余谓春秋之时,下迨战国以铸泉立币,各擅其利。"其论断可谓严谨审慎。洎至清代,受乾嘉学派影响,金石学再度兴起,并分化出对历史货币的专项考订注疏,由此成就了一批有影响的著作。除梁诗正等奉敕纂辑的《钦定钱录》外,尚有初尚龄《吉金所见录》,冯云鹏、冯云鹓《金石索》,李佐贤《占泉汇》等著录,将先秦时期繁多的贝币、布币、刀币、圜钱等加以校勘分类,鉴别考释水准很高,成为泉学之集大成者。  相似文献   

2.
古币三则     
天雨 《收藏界》2011,(6):79-80
先秦圜钱——"古"字币传世和出土的圜钱,按币上铭文约有二十余种。这种圜形铜钱,主要流通于战国中后期,是先秦货币发展演变的必然产物,成为秦统一中国后流通货币的主要形式,对中国货币乃至周边诸国货币经济有过深远的影响,在中国货币史上占有光辉灿烂的一页。  相似文献   

3.
《收藏》2016,(11)
正先秦钱币,是指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前出现的货币,包括原始货币、金属称量货币和金属铸币等,这是货币从产生到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根据不同的流通区域,逐渐形成了先秦四大货币体系,而布币就是其中浓墨重彩的一章。布币主要流通于三晋、两周地区,其形制源于农具铲。布币又可分为空首、平首两大类型,每个类型中根据其首、  相似文献   

4.
《收藏》2016,(23)
正在先秦四大货币体系中,圜钱是一种承上启下的货币形式,也被称作圜金、环钱。这种铜铸币是从古代的纺轮或玉璧中演化而来,其圆形圆孔,背平素;正面钱文大多纪地名,或兼有纪货币单位。由于圜钱制作简单,且大小适中,便于携带使用,较刀、布类货币更具实用性和优越性,故很快被人们所接受和推崇,也为洎乎后世的方孔圆钱铸造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5.
钱币魔术的表演在我国有着悠久的传统,清末唐芸洲所著《鹅幻汇编》中就有《单解金钱》、《双解金钱》、《七星聚会》、《金钱入木》、《八仙过海》、《隔掌过钱》等许多钱币节目的原理记载。传统的钱币魔术多属"手彩门",钱币本身没有机关,全凭手的灵巧和演员的表演,而现代的钱币魔术中出现了许多精工细作的道具币,如"套壳币"、"蝴蝶币"、  相似文献   

6.
李学民 《收藏界》2013,(11):63-64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货币文化从四五千年的易物阶段开始,至商周时期出现了贝币,到先秦时期,我们国家已经形成了四大货币体系,分别为刀币、布币、圜币和鬼脸钱。享有“胶革鱼盐之利”的齐国,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商品交换也日益繁荣起来,  相似文献   

7.
黎凤歧 《收藏界》2010,(10):78-78
在我国的货币历史上,货币种类五光十色,千奇百怪。除了金、银、铜、铁、铅等不同材质的金属铸币及纸币、贝币、玉石币外,还有一些珍贵可爱的实物币,如:布币、皮币、瓷币、茶叶币、玳瑁币、小头钱、象牙钱等等。  相似文献   

8.
田茂祥 《收藏》2011,(6):104-106
网络上相继出现过一篇《庚戍春季云南造七钱二分银币续写传奇》(以下简称《传奇》)的文章,并配以银币(以下简称传奇币)帖图,作者佚名。《传奇》引经据典,考释了"庚戌春季云南造宣统元宝七钱二分"银币(以下简称庚戌币)的来龙去脉。  相似文献   

9.
戎畋松 《收藏》2021,(1):30-33
金饼黄金自古以来就是财富的象征,作为商品交换媒介,它具有天然的货币属性和职能。先秦时期的楚金版就是最早的贵金属流通货币,其交易时可根据物质的多少来分割使用。秦统一后,将货币分为二等,据《史记·平准书》载:"黄金以镒名,为上币;铜钱识曰‘半两’,重如其文,为下币。"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货币立法。  相似文献   

10.
正金石学形成于北宋时期,欧阳修为其开创者。赵明诚在《金石录》中首提"金石"一词,当时,金石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商代以后的文化遗存,而且主要研究的是青铜器和石刻资料。此后,金石学的研究范围不断扩大。朱剑心《金石学》"重版序"中所列金石类别丰富,说"本书涉及范围,极为广泛,综曰金石,实包括古器物之大部。以言类别,则有:礼器、乐器、兵器、度量衡器、杂器、钱币、钱范、玺印、泥封、兵符、镜鉴等吉金诸器  相似文献   

11.
<正>近日,一部《赤币:红色钱袋子传奇》的面世,引发了国内钱币收藏界的密切关注。赤币,即我们如今常说的红色货币。本书作者王纪洁一头扎进中国钱币博物馆馆藏数量巨大、种类繁多的红色货币中,深耕精研十多年,最终将50种红色货币的研究成果集于一册。全书内容讲的是钱,更是波澜壮阔的红色历史。从书名的关键词“传奇”,可以想见此书的精彩之处。  相似文献   

12.
汪运渠  张振龙 《收藏》2001,(1):55-55
南唐开元通宝,为五代南唐李瑕时所铸,徐铉篆币文。陶岳《货泉录》载:“韩熙载上疏,请以铁为钱,其钱之大小一如唐开元通宝,文亦如之,徐铉篆其文”。今仅见铜钱。徐铉所篆币文,婉转流丽,清秀古雅,文质彬彬,与秦刻石浑穆之气象大相径庭。  相似文献   

13.
戒畋松 《收藏》2006,(7):76-77
金饼 黄金自古以来就是财富的免征,具有天生的货币职能,早在先秦时期楚金牌就是最早的黄金货币,交易时可根据物品价值的多少来分割使用。秦统一中国后,将货币分为三等,据《史记&#183;平准书》载:“黄金以镒名,为上币:铜钱识曰‘半两’,重如其文,为下币。”镒是古代重量单位,一镒合20两(一说24两)。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货币立法。  相似文献   

14.
董大勇 《收藏界》2011,(5):87-87
"白金三品"是一个古老的话题。两千多年前的《史记·平准书》中已有明确记载,武帝时期曾铸造高额虚值货币—龙、马、龟三品。但是,在它的身上,又围绕着太多太多的谜团。比如它的铭文为什么不用汉字,而用古希腊文?而古希腊文字又错误频出,且拼不出明确的含意,而被人们用臆测作出各种解释。再如明明是"白金",其出土实物却多为铅、陶、铜等材质。既然是"三品",为什么龙币出土早,龟币、石俱焚  相似文献   

15.
正辽阳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有着近2300年的建城史。从战国到清前期,辽阳一直是中国东北地区的政治、文化中心,同时也是这一地区的经济中心。这里的手工业、商业、采矿业十分发达,因此,在这一地区出现了各个朝代数量众多的金属货币。战国时期货币先秦四大货币体系,以贝币、布币、刀币、圜钱为代表。北方地区主要通行布币和刀币。燕昭王时派大将秦开击败东胡,又追击箕氏朝鲜至鸭绿江畔,据有辽东之地。然后,燕昭  相似文献   

16.
空首布欣赏     
周少华 《收藏界》2012,(8):74-77
"耕田农具去复还,九代古都出最全。城邑干支多奇字,勿当抱布贸丝钱"。这是邱思达先生有关布币的诗作,贝币、布币、刀币、圜钱,被称为我国先秦时期的四大钱币体系。布币,又名铲币,是春秋战国时期青铜铸币的一种,是模仿古代一种农具铲而来。布币的种类很  相似文献   

17.
梓荃 《收藏界》2011,(7):81-83
"开元通宝"是唐初货币,往往被认为是贞观盛世的代表。实际上,"开元通宝"是唐高祖李渊在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所铸,属于非纪重货币,开元即"开国奠基"之意。"开元通宝"简称"开元钱"或"通宝钱",是唐朝统治286年中的主要流通货币,影响了中  相似文献   

18.
段颖龙 《收藏界》2013,(10):78-79
战国时期的魏国圜钱中有一系"共"字币,铭文都有一字被释作"共"。带有"共"字的圜钱有"共"圜钱、"共少半釿"圜钱、"共屯赤金"圜钱三类(图1—图5),在河南洛阳、宜阳、伊川,山西闻喜、侯马等地都有出土。这些地方分别属战国时期的周、韩、魏三国。此外,  相似文献   

19.
刘存忠 《收藏界》2010,(2):89-89
我国占代货币的流通,自先秦以来遵循“子母相权”的货币理论。即是根据流通的需要,定出各款钱币的重量,轻重两种钱币,以一种为基础,确定对另一种的兑换率,轻币为子,重币为母,子母相权,同时流通。  相似文献   

20.
王志荣 《收藏界》2011,(5):90-90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原始货币逐步演进为铸币,即早期钱币。诸侯列国先后铸造钱币,各自为政,并不统一。列国钱币的形态、制式、名称、重量等等,各有特点,十分复杂,除了铸青铜钱币外,个别地区还使用贵金属称量货币,有些地区仍继续沿用原始货币,但主要流通货币是铜铸币。春秋战国青铜铸造的钱币大体上可以归结为:布币、刀币、圜钱、贝形钱四大类型。各大类型有多种多样的品种组成。战国中晚期(约公元前4~3世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