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沈飞 《收藏》2011,(11):108-109
在反清斗争中,孙中山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革命口号。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数月间,十几个省相继宣布独立,成立了军政府,清朝在全国的统治迅速土崩瓦解。  相似文献   

2.
窦大明  郭大年 《收藏》2013,(12):81-83
北洋,是指自上海吴淞口为界,长江以北,包括江苏、山东、直隶等各口岸的地域概念。晚清时期的北洋大臣由直隶总督兼任,且北洋大臣驻地天津,所以,这个时期的北洋往往是指以天津为中心的直隶地区。自洋务运动起。  相似文献   

3.
窦大明  郭大年 《收藏》2013,(1):98-100
清代机制银币中常见后铸银币借鉴或借用已行用银币形制的情况,币面部分纹路相似,有的几乎完全一致。这种现象在江南及云南等省铸行的机制银币中比较常见,而地处京畿重地的北洋机器局却很少有这种情况。自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起,北洋机器局每年都铸行有新版机制银币,至光绪二十五年,北洋机器局共发行了4套完整的系列银币,每一年的银...  相似文献   

4.
边力 《收藏》2013,(7):72-74
19世纪末,英帝国势力不断侵入中国西藏地区,英属殖民地的货币印度卢比也随之流通到西藏并逐渐渗入川、滇等省,这种局面令清朝地方当局极度不安。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11月29日,四川总督锡良上奏朝廷,提出铸造仿照印度卢比的汉文银元,用以抵制印度卢比并充发藏饷。清廷对其建议很是重视,12月24日财政处、户部奉谕议奏。主管财政处大臣奕励等  相似文献   

5.
周文昭 《收藏》2012,(12):68-73
清宣统二年(1910年)4月,度支部呈上《厘定币制酌拟则例》及《筹拟旧币处理办法》等奏折,随后清政府颁定《币制则例》。造币总厂开始制造“大清银币”壹圆、伍角、贰角伍分、壹角(图1~4),但因库银缺乏,铸额有限,除伍角外,其他三种并未流通使用。  相似文献   

6.
曹伟  邓毅 《收藏》2009,(10):124-126
《收藏》杂志2009年第3期刊登了四川黄斌先生《漫谈四川“汉”字银元》一文(以下简称黄文),笔者仔细拜读后,感觉非常不错,关于汉字银币的历史介绍正确,版式划分脉络清晰,很受鼓舞!作为川渝泉友,笔者也很喜欢收集、研究四川军政府银币的版别。  相似文献   

7.
袁水清 《收藏》2014,(3):76-77
中国熊猫银币为世界六大投资银币之一,自从1982年发行后,每年更换一次熊猫图案,连续不断。该银币背面图案熊猫憨态可掬、惹人喜爱,且在当代银币板块中价位最低,  相似文献   

8.
朱仁和 《收藏》2007,(11):122-123
民国17年(1928年)甘肃省造孙中山像党徽“壹圆”银币,是甘肃银币铸造史上唯一冠名“甘肃省造”4个字的银币。  相似文献   

9.
孙浩 《中国收藏》2022,(5):110-113
武昌首义后,革命党人随即在重庆成立军政府.同时接收清度支部成都造币厂分广并将其改名为四川造币厂。民国元年(1912年)4月,四川造币厂以军政府名义发行银币.正面为“军政府造四川银币”,背面中央内刻篆书“汉”字,外圈环绕着代表十八行省的圆星,这就是所谓的“四川汉字大洋”,或称“大汉银币”。  相似文献   

10.
李德宏 《收藏》2009,(6):130-130
笔者收藏着一对辛亥革命后、地方军阀割据时期发行流通的“拥护共和纪念”银币,这就是钱币收藏界俗称的正像唐头银币和侧像唐头银币。正像唐头币直径33毫米,厚2毫米,重13.4克,成色86%,币值为库平三钱六分。  相似文献   

11.
寇尚民 《收藏》2012,(9):94-97
安徽安庆造币厂建于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最初定名安徽银元局。光绪三十二年易名度支部安庆造币分厂次年改为安徽制造局。民国2年(1913年)利用制造局老厂房和机器重建安庆造币厂直至民国15年关闭。笔者现依据文献资料,对安庆造币厂所铸银币和相关史实作一探究。  相似文献   

12.
窦大明 《收藏》2010,(9):134-135
早在19世纪初,海外银币就进入中国,在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快速流通起来,对中国传统币制产生巨大冲击。道光十三年(1833年)黄爵滋奏报:“盖自洋银流人中国,市民喜其计枚核值,便于运用,又价与纹银争昂,而成色可以稍低,遂有奸民射利,摹造洋板,消化纹银,  相似文献   

13.
朱明超 《收藏界》2010,(12):81-81
清朝末年,全国大部分省份都设有铸造银元的"银元局"或"铸币局",原为抵制大量涌入的外国银元而设,至后来受自铸银元带来巨额收入的吸引而粗制滥造,且在铸币上打上各省的名号,于流通中互相抵制,省与省之间不能彼此流通,银元成色参差不齐,给百姓和商户的日常使用带来诸多不便。  相似文献   

14.
寇尚民 《收藏》2012,(17):94-97
安徽安庆造币厂建于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最初定名安徽银元局。光绪三十二年易名度支部安庆造币分厂,次年改为安徽制造局。民国2年(1913年)利用制造局老厂房和机器重建安庆造币厂,直至民国15年关闭。笔者现依据文献资料,对安庆造币厂所铸银币和相关史实作一探究。铸币历程在安徽省未铸造银元之前,市面流通的货币,除清朝各帝铸造的制钱外,还有银元宝、银锭、银锞子、散碎银、外洋和其他省铸造的银元。光绪二十三年三月,安徽巡抚邓华熙向清政府具奏:"请仿广东、湖北筹铸大小银元,以济钱荒,而挽外溢之利。"获准后,成立安徽银元局,委派营务处潘作  相似文献   

15.
边力 《收藏》2013,(13):72-74
19世纪末,英帝国势力不断侵入中国西藏地区,英属殖民地的货币印度卢比也随之流通到西藏并逐渐渗入川、滇等省,这种局面令清朝地方当局极度不安。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11月29日,四川总督锡良上奏朝廷,提出铸造仿照印度卢比的汉文银元,用以抵制印度卢比并充发藏饷。清廷对其建议很是重视,12月24日财政处、户部奉谕议奏。主管财政处大臣奕励等  相似文献   

16.
周齐林 《收藏》2012,(5):115
民国元年(1912年)之前,新疆饷银一直采用两、钱纪值,显示出新疆所独有的民族文化特色。民国元年饷银一两背壬子双旗银币,正面珠圈外逆时针方向排列着"中华民国元年",珠圈内按上下右左为"饷银一两"文字;背面的"壬子"则为传统的干支纪年,其旁边的两面旗帜意味深长。  相似文献   

17.
安然 《收藏》2016,(1):134-135
宜兴紫砂器的造型丰富多样,得益于紫砂泥的可塑性高和成型工艺的独特。千锤百炼的泥条、泥片在陶艺家手中或围或镶,或堆或塑,成型便是或圆或方,或方中寓圆,或圆中寓方,中规中矩者自然端严,旁逸斜出者妙趣横生。正因如此,紫砂器型千变万化,艺术表现力大大提高。历代陶艺家充分利用这些优良特点,  相似文献   

18.
林文君 《收藏》2010,(8):132-133
中国机制银元始于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的广东,由于商民皆喜用,官府又获利丰厚,随后各省竞相效仿。据民国时期蒋仲川著《中国金银镍币图说》载:“陕西省造币厂,虽于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开始筹办,终未正式成立,该省银币,仅由湖北造币厂代铸样币若干枚,兹得到一元、五角、五分三种、真如凤毛瞵角,绝少仅有,是为名贵珍品,此外二角及一角辅币,想必亦有样品,苦干无法搜罗耳。”  相似文献   

19.
陈传银 《收藏》2009,(11):120-120
笔者数年前集得一枚“江南省造光绪元宝·库平七钱二分”银币,该银币铸于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为江南省成立银元总局后的初铸币,因无干支纪年,俗称老江南银币。该币直径40毫米,厚2毫米,重26.51克(见图)。该银币直齿边,表面有轻度磨损,为保留原包浆,故未作除锈清理。其正面由S纹组成的圆圈内有“光绪元宝”四字,中间为满文;圈外上方自右至左为“江南省造”,下方为“库平七钱二分”;两侧分列六瓣花星。背面中间为“珍珠龙”图案,龙背长刺,龙外无圈;上下均有英文字母及面值,两边亦有六瓣花星;边纹则与“珍珠龙”版相同。其成色符合标准,包浆入骨,色泽自然,找不出作伪之嫌疑。  相似文献   

20.
朱希敏 《收藏》2009,(11):113-113
《收藏》杂志2009年3期刊登了冯毅《诺曼雅格斯旧藏拍卖会见闻》一文,读后受益匪浅。但对其有些观点却不敢苟同,如把“庚戌春季云南造宣统元宝”银币定位为臆造币即存不同意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