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 毫秒
1.
王维 《收藏》2013,(11):58-64
广州西汉南越王博物馆现藏500余件陶瓷枕,其中200余件是香港著名收藏家杨永德先生与夫人杨张瑞贞女士捐赠的,在此介绍其中最具代表性的10件精品,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2.
陈馨 《收藏》2013,(6):44-53
广州西汉南越王博物馆的枕藏品成系列、有规模,纵可囊括中国历史上各个时期的陶瓷枕,横可比较各时期不同地域所生产枕的特色。以下试以其藏品为例,对我国枕的历史与文化形成作一简要梳理与分析。  相似文献   

3.
王元黎 《收藏》2018,(6):48-55
陶瓷枕装饰题材广泛,民间色彩浓郁,是研究当时陶瓷工艺、民间观念、社会崇尚和生活习俗的重要实物。本文介绍的新乡市博物馆藏陶瓷枕形制多样,且来自民国时期平原省博物馆旧藏,不少堪称精品。  相似文献   

4.
钱丰 《收藏》2006,(7):56-57
瓷枕是中国古代瓷器的重要品种,起源于隋唐,最初只是用于陪葬,唐代中后期多为医用脉枕,形小体轻。入宋后人们逐渐认识到瓷枕具有清凉去热的特性,从而开始把它作为驱火明目、延年益寿的夏令寝具,于是各大瓷窑大量生产,形体变大,达30-40厘米。  相似文献   

5.
陈馨 《收藏》2014,(10):66-71
一个难得的机会让我得以身至大英博物馆,这里所藏中国文物的精美与珍贵令人震惊和感慨,鉴于篇幅所限,仅对笔者在大英博物馆里看到的中国陶瓷枕进行整理,和大家一同分享。北宋鲁山段店窑白釉划剔花"家国永安"铭元宝形枕(图1)枕呈元宝形,上长下窄似倒梯形,枕面内凹,整体略束腰。枕面装饰分三区,中间区域划刻出双钩文字"家国永安",其间以细密珍珠地为装饰;  相似文献   

6.
陈馨 《收藏》2010,(8):56-59
虎文化在我国很多民族中普遍存在,汉族、彝族、纳西族、朝鲜族等各民族的艺术中都有形式多样的虎纹图案和信仰习俗。虎不仅是凶猛的野兽或者权威的象征,也被人们视为有灵性的保护神,具有驱魔避害等象征功能。南朝梁人陶弘景在《本草经集注》卷六虫兽三品“虎骨”条下就说:“虎头作枕,辟厌恶。”  相似文献   

7.
宋代是我国制瓷业的繁荣发展时期,此时名窑迭出.不仅有五大官窑,而且民窑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尤其是北方的磁州窑系因具有浓厚的民间色彩,在求瓷中独树一帜.瓷枕就是磁州窑系产品中的一朵奇葩异卉。  相似文献   

8.
陈馨 《收藏》2013,(11):44-53
广州西汉南越王博物馆的枕藏品成系列、有规模,纵可囊括中国历史上各个时期的陶瓷枕,横可比较各时期不同地域所生产枕的特色。以下试以其藏品为例,对我国枕的历史与文化形成作一简要梳理与分析。  相似文献   

9.
《收藏》2016,(3)
正广州南越王博物馆所藏山西产陶瓷枕有70余件,绝大多数可以断定其时代属金代。而对于这些陶瓷枕具体窑口的断定一直语焉不详,这一点引起笔者的注意。其实在山西金代墓葬中也出土了不少陶瓷枕,散布各地区的窑址中也偶尔可见陶瓷枕残片,这些陶瓷枕有的兼具磁州窑、定窑、钧窑的特点,但又与其他地区出土的陶瓷枕有着明显区别。而随着山西地区窑址考古发掘工作的开展,山西陶瓷枕的面貌也逐渐明朗起来。尤其是2014年孟耀虎先生所著《瓷枕玄珠》  相似文献   

10.
黄巧好 《收藏》2018,(6):67-73
在种类繁多的陶瓷枕中,有一种陶瓷枕,以优美的造型、多样的装饰和美好的寓意而深受喜爱,这便是以如意为名、以如意头为枕面造型的如意形瓷枕。如意形枕,顾名思义是以如意为造型的瓷枕,是一种俯视枕面造型类似叶片或祥云纹、左右两侧有两到三处曲线对称、上有桃尖的瓷枕类型。如意形瓷枕始于唐末,兴盛于宋代,是瓷枕中较为常见的一种造型艺术。由于瓷枕在明清时逐渐被其他材质的枕所代替,如意形瓷枕也由此式微。  相似文献   

11.
高雪 《收藏》2011,(2):34-35
清光绪时期(1875~1908年),帝国主义不断入侵,内乱频繁,清政府的统治已日薄西山,此时景德镇瓷业虽然明显萎缩,但官窑、民窑的瓷器烧造并未中断。据清宫内务府档案记载,御窑厂在光绪时期的34年中,不仅烧造了很多宫廷用瓷,同时还为光绪帝大婚及慈禧五十、六十、七十大寿烧造了大批庆典和赏赐用瓷,  相似文献   

12.
彭建  李笙清  左易正 《收藏》2012,(11):38-43
陈树人,早年从广东著名画家居廉学画,曾先后两次赴日留学,一生与高剑父、高奇峰兄弟过从甚密,并一起致力于中国画的变革,共同开创了岭南画派,因此后人将他们三人并称为“二高一陈”“岭南三杰”。在他生前和逝世以后,其作品在北京、上海、广州、香港、台北、加拿大、英国、法国、德国、  相似文献   

13.
文侠 《收藏》2011,(5):73-75
凡去英国的中国人,都把大英博物馆当作必访之地,进入大英博物馆,也都先去中国展厅,看一看自己国家的国宝文物。  相似文献   

14.
程龙伟 《收藏》2012,(9):102-106
宜兴紫砂壶兴起于明代,明晚期至清代中前期走向兴盛,受到宫廷的重视。故宫旧藏的万历时大彬款紫砂胎雕漆壶,就是以紫砂为内胎、外罩雕漆的宫廷用品,也是世界上仅存的此类传世珍品。旧藏中还有一部分明代宜钧制品,以紫砂为内胎,外罩仿钧窑窑变釉。因明代紫砂尚属初创阶段,器表粗糙,为显示宫廷华贵气象,明代进入宫廷的紫砂茗壶都是以紫砂为内胎的雕漆或挂釉制品,尚未见光素无饰的本色紫砂茗壶,故宫收藏的这件明万历时残缺的雕漆提梁壶(图1)已经算是非常素雅的了。还有一件宜钧"祥符铭"茶叶末釉葫芦瓶(图2),也只是用紫砂为内胎。  相似文献   

15.
邢舒良 《收藏》2012,(9):107-111
南京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与宜兴古来交集甚多。南京博物院藏紫砂壶可与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相媲美,所藏有时大彬、陈鸣远、杨彭年、杨凤年、邵大亨、吴月亭等名家名壶,涵盖了紫砂发展史中几乎所有大家。此文选取南京博物院馆藏紫砂珍壶与读者共赏,一同领略历代大师的鬼斧神工。  相似文献   

16.
陈根远 《收藏》2011,(9):18-29
陕西是中华文明的摇篮,在中国古代书法史上占有无可争辩的重要地位。石器时代,半坡先民留在陶器上的天真简明的刻划符号,已显示出他们对均衡、对称、和谐、节奏的朦胧审美追求。  相似文献   

17.
任桂珍 《收藏》2007,(10):154-154
汾酒文化博物馆是全国建馆最早、馆藏最为丰富的酒具专题博物馆之一。上世纪80年代初,在被誉为中国酒业发源地之一的“牧童指处”——山西杏花村,即筹建了国内最早的酒文化展览馆,开始深层次地探讨和研究酒文化,探索和总结我国酿酒业的起源及其独特酿造技术;1992年,这里又筹建起华夏第一个以历代酒具为主要收藏对象的酒史博物馆,馆藏的1000余件酒器文物为研究黄河中下游地区的酿酒历史提供了大量物证。  相似文献   

18.
李振华 《收藏》2008,(11):131-131
脱胎华国锋塑像是福州第二脱胎漆器厂在“文革”末期制作的。该塑像古铜色,高1.07米,宽0.9米,雕塑严谨,造型逼真,是国内少有的大型脱胎领袖标准半身胸像。  相似文献   

19.
张朝晖 《收藏》2011,(5):94-94
人类自从告别茹毛饮血的时代,进入文明社会后,火灶便成为不可缺少的最基本的生活用具。岐山县博物馆收藏的这件汉代龟形铜灶(图1、2),古朴典雅,做工精良,造型奇特,十分少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