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狗啃河上骨;水流东坡诗。”相传苏东坡谪居黄州期间,常与好友佛印和尚诗联往来。仲秋一天下午,他们二人泛舟长江,对饮倾谈。苏偶见一条大黄狗在岸边啃骨头,随口吟出上联,请佛印对。佛印知是东坡在取笑他,思索片刻,随即将自己手中题有苏东坡诗句的扇子扔向江中,同时脱口对出下联。这是巧用“河上”即“和尚”、“诗”即“尸”谐音的一副妙联。吟罢,两人相视大笑。  相似文献   

2.
蔡元培一生著述的文字近千万,目前可见的诗歌和对联有281篇,近400首(幅)。这些诗联主要创作在蔡元培的旧学时代和任北大校长以后,在类型上题赠诗联最多,在体裁上七言诗最多。其内容集中于教育理想、文化追求、品格与性情、爱国与教育等方面。蔡元培诗联再现了其一生的心路历程,表达了其生命深处的"情"与"志",寄托着他终生的教育理想和文化情怀,彰显出其生命的博大精深,为当代大学校长和知识分子的成长提供了一种人格的典范。  相似文献   

3.
蔡元培一生著述的文字近千万,目前可见的诗歌和对联有281篇,近400首(幅)。这些诗联主要创作在蔡元培的旧学时代和任北大校长以后,在类型上题赠诗联最多,在体裁上七言诗最多。其内容集中于教育理想、文化追求、品格与性情、爱国与教育等方面。蔡元培诗联再现了其一生的心路历程,表达了其生命深处的"情"与"志",寄托着他终生的教育理想和文化情怀,彰显出其生命的博大精深,为当代大学校长和知识分子的成长提供了一种人格的典范。  相似文献   

4.
“王夫子”是我在乡镇中学教语文时的同事。因他年岁大 ,教龄长 ,常戴副眼镜 ,一开口妙语联珠 ,“不尽诗词滚滚来” ,于是大家便给他冠之以“王夫子”这一雅号。王夫子琴棋书画无师自通 ,还有文人两绝。一是诗绝。王夫子文笔极好 ,国家大事、日常琐事 ,都能引起他极大的兴趣 ,走进他绚丽的诗行。王夫子写的诗多 ,发表的却微乎其微 ,好在他也不在乎 ,只为自得其乐。二是讲课绝。王夫子重视“诗教” ,他常说 :“不学诗 ,无以言。”听他上语文课 ,欢乐的是学生。一次上课 ,学生昏昏欲睡 ,他在黑板上写上“暖风熏得学生醉 ,直把教室作寝室”的语…  相似文献   

5.
用我国汉字文化的游艺性,使字(词)序回环往复的修辞方法,所作的诗与联称为“回文诗”与“回文联”。这种诗联无论顺读、倒读,文字一样,文句通顺,可谓是我国诗联苑中的奇葩。史上不乏构思奇特、组合巧妙的回文诗联,读来别有情趣。  相似文献   

6.
用我国汉字文化的游艺性,使字(词)序回环往复的修辞方法,所作的诗与联称为"回文诗"与"回文联".这种诗联无论顺读、倒读,文字一样,文句通顺,可谓是我国诗联苑中的奇葩.史上不乏构思奇特、组合巧妙的回文诗联,读来别有情趣.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对美籍华人潘力生、潘成应求夫妇在云南题写的部分诗联进行点评,文史结合,分析了诗联的文化内涵及创作特色。  相似文献   

8.
应制诗与中国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关系密切,《诗经》中记载的宴飨诗是应制诗的萌芽,应制诗创作经过不断地积累和完善,至唐代达到顶峰。沈佺期是初唐后期典型的应制诗人,其应制诗创作与他的宫廷任职经历息息相关,是他跌宕起伏人生的缩影,对其现存37首应制诗题材类别的分析有利于了解唐代宫廷生活及风俗人情。沈佺期应制诗艺术形式上的特点主要体现在题目的相对稳定性、“三部式”结构及尾联的程式化表达、诗中语词的重复以及数量词、叠词的运用三个方面,这些诗歌对盛唐气象具有开拓之功,也为律诗的定型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9.
在素有诗中诗,画中画的楹联中,叠字联更是一朵奇葩。现撷取几副叠字佳联,略加赏析,以飨读者朋友。重重叠叠山,曲曲环环路;  相似文献   

10.
集句是借他人的诗句来表达自己的感情,这是一种很好的表现手法。好的集句脍炙人口,千古传诵。集句按类型可分为集句诗、集句联,集句诗钟三种。集句诗,就是将前人的诗句信手拾来,巧妙地集成一首诗,以抒情言志。文天祥在燕京坐牢的三年间集杜诗二百首,他在《集杜诗》开头一段自序:“余坐幽燕狱中,无所为,诵杜诗,稍习诸所感兴,因其五  相似文献   

11.
从积累说起     
宋代大诗人梅尧臣,满腹经纶,出口成诗。有人对他横溢的诗才感到惊讶,便留 心观察他的“秘诀”何在。后来发现他无论走路、吃饭,还是游玩,手里常常拿着一支 笔,时而在一张纸条上写几下,之后就把这纸条装进一个布口袋中。待那人打开布袋 仔细看时,嗬!上面写的全都是一联或半联的诗句。原来,梅尧臣成功的“秘诀”就在 于平时的“积累”。  相似文献   

12.
金代杰出诗人元遗山,他的诗歌创作,前人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赵翼在《题遗山诗》中曾说:“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的确如此。元遗山的“丧乱诗”的沉挚悲凉,正如《瓯北诗话》所说的:“唐以来律诗之可歌可泣者,少陵十数联外,绝无嗣响,遗山则往往有之。”遗山诗是有自己的创作纲领的。《论诗三十首》这一  相似文献   

13.
正2005年9月,湖南资兴市老年大学正式开学,诗联班也相继开办,长者们喜悦不已,争相报名。入学之初,教室里座无虚席,学员们学习积极性很高。但由于诗联创作必须是讲究格律的,学习起来易懂,运用起来却很难,要写出满意的作品更不简单。因此随着学习的深入,诗联班每学期的人数逐步出现下降的趋势。到2011年下半年,能坚持学习的还不到10人。此情此景令校领导担忧,"诗联班何去何从"成了一个棘手的问题。经过反复调研、探讨,学校推出一系列新政  相似文献   

14.
悦读文摘     
林则徐续联解窘林则徐小时候,去应童子试,因人群拥挤,他的父亲就扛着送他进考场。考官见他父子这副样子,开玩笑道:骑父作马;顿时,一阵哄堂大笑,弄得林则徐的父亲十分尴尬。林则徐随即大声对道:望子成龙。满场又为之惊叹不已。下联对出,既解了父亲的窘迫,又道出了父亲盼儿成材的心情,一时传为佳话。将错就错出好诗郭祯擅画花鸟,曾画桃花与黄鹤楼赠人。画要配诗,遂请书法家赵平题诗。桃花幅上所题之诗有“人面桃花相映红”,可是“桃”误作“梅”,黄鹤楼幅上所题之诗有“黄鹤楼中吹玉笛”“,黄”又误作“白”。经人提出,他只得补救,各在误字句…  相似文献   

15.
王勃,字子安,降州龙门(今山西河津县)人,生于高宗永徽元年(650),死于高宗上元二年(675)。他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号称初唐四杰,幼年便聪俊好学。六岁即能属文,“构思无滞,词情英迈”(《旧唐书》),被当时人称为神童。他的散文《滕王阁序》是历代称颂的名篇,而他的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更是一首不可多得的送别诗。诗的首联起笔不凡,诗人没有象许多送别诗那样,描写垂泪的花,悲鸣的鸟之类,而是给我们展现了一幅景象阔大、气势雄浑的图画。你看那三秦之地,夹辅、护卫着城阙巍峨的古都长安,举目向  相似文献   

16.
《甘肃教育》2011,(9):48-49
清朝康熙皇帝求才若渴,一旦发现人才,便不拘一格地重用。一天,康熙听说一位和尚很有学问,便请他来宫中下棋。康熙与和尚连下三盘,并出上联试其诗才  相似文献   

17.
人教版高一册《〈呐喊〉自序》的文后附有鲁迅先生的《自嘲》诗,该诗注释部分认为先生所谓“偷得半联”指的是“俯首甘为孺子牛”一句,对此,笔者不敢苟同。一、关于“偷得半联”的来历《鲁迅日记》1932年10月12日有如下记载:“午后为柳亚子书一条幅,云:‘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旧帽遮颜过闹市,破船载酒泛中流。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达夫赏饭,闲人打油,偷得半联,凑成一律以请’云云。”此诗后被收入《集外集》时,“旧帽”改为“破帽”“破船”改为“漏船”,并命题为《自嘲》。从日记内…  相似文献   

18.
我国古代诗词和对联是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文学的瑰宝。在文学这个百花园中,有些诗和对联同数学时有联姻:如把数字嵌入诗、联之中;有的一副联、一首诗就是一道数学题。当你在读联吟诗时,既提高了文学修养,又学会了解题,还能得到美的享受。一.数字入诗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这是宋代邵雍描写一路景物的  相似文献   

19.
李盛仙 《语文天地》2008,(10):20-21
诗有诗眼,词有词眼,文有文眼,对联也有"联眼"。什么是"联眼"呢?"联眼"是对联中最为关键的字眼,一个字用好了,可以起千军万马之力,画龙点睛,龙飞九天。如:"一水风光招客醉;  相似文献   

20.
金旺 《教师博览》2006,(6):29-29
(一) 清朝康熙皇帝求才若渴,一旦发现人才,便不拘一格地重用。一天,康熙听说一位和尚很有学问,便请他来宫中下棋。康熙与和尚连下三盘,并出上联试其诗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