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志贺直哉(1883-1971)是日本大正年间(1912-1926)雄踞文坛之首的著名作家,其小说的一个重要主题是避免矛盾的激化,寻求和谐,寻求表面上的平安无事。这一调和思想和他的人道主义是有矛盾的,一个重在调和,一个重在改变,然而两者却能完美结合,构成独特的志贺文学。通过《学徒之神》,便能充分了解志贺重在调和的文学特色,也能体会在当时日本社会环境下,一个有良心的作家的矛盾与苦恼。  相似文献   

2.
潘丽 《考试周刊》2009,(27):29-30
志贺直哉是日本大正前期白桦派的重要作家。作品多取材于家庭矛盾及身边琐事。本文旨在通过对志贺直哉作品的分析,探讨其文学中的人道主义特色。  相似文献   

3.
志贺直哉作为一位追求个性的近代日本作家,并不为迎合时代潮流写作,而是一如既往地保持自己的文学审美情趣,通过清新淡雅、生动简洁的笔调,写出他强烈的自我意识和对人生的态度,这也正是志贺直哉作品的人文魅力所在。其作品在当时千篇一律的文学作品中独树一帜,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相似文献   

4.
白桦派代表作家志贺直哉被誉为"小说之神"。唯一一部长篇小说《暗夜行路》被称为志贺文学的集大成者,也是他最具代表性的"调和型私小说"。这部小说将志贺直哉的精神生活由矛盾转向调和的过程完整地表现了出来。  相似文献   

5.
志贺直哉的短篇小说《学徒的神仙》自发表以来,一般被定性为表现人道之爱的小说。初看仿佛描写的是对弱小者的同情,但实际上暴露出了隐藏在人道主义背后的个人主义。立足于作品中具体的语言描写、行为描写以及叙述性语言,通过文本分析,揭示人道主义背后隐藏着的个人主义。  相似文献   

6.
日本文学"白桦派"作家志贺直哉在其名作《在城崎》中,以独特的视角、细腻的笔触描写了在伤后疗养时所目击的三个小动物的死亡。蜜蜂,老鼠,蝾螈三者虽为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动物,在本文中却被赋予象征意义。从中体现出的是志贺直哉独特的生死观。同时在该篇作品中还隐藏有两个分界,即常态与非常态的分界,生与死的分界。  相似文献   

7.
日本文学“白桦派”作家志贺直哉在其名作《在城崎》中,以独特的视角、细腻的笔触描写了在伤后疗养时所目击的三个小动物的死亡。蜜蜂,老鼠,蝾螈三者虽为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动物,在本文中却被赋予象征意义。从中体现出的是志贺直哉独特的生死观。同时在该篇作品中还隐藏有两个分界,即常态与非常态的分界,生与死的分界。  相似文献   

8.
日本文学“白桦派”作家志贺直哉在其名作《在城崎》中,以独特的视角、细腻的笔触描写了在伤后疗养时所目击的三个小动物的死亡.蜜蜂,老鼠,蝾螈三者虽为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动物,在本文中却被赋予象征意义.从中体现出的是志贺直哉独特的生死观.同时在该篇作品中还隐藏有两个分界,即常态与非常态的分界,生与死的分界.  相似文献   

9.
志贺直哉的作品很多都取材于他自己的人生经历,祖父和恩师内村鉴三的影响,与父亲的不和等都不同程度的影响了其文学思想的形成,构成了志贺文学萌芽的背景和创作的主题。探究其人生经历对其文学创作的影响,对理解和研究志贺及其文学极为重要。  相似文献   

10.
周珂珂 《文教资料》2010,(20):31-33
志贺直哉是日本近代文学史上有名的作家之一,白桦派作家的代表人物。本文主要论述志贺直哉的生涯、在日本文学史上的地位,以及其作品《和解》的写作背景、故事梗概、表现手法,等等。作品折射出一个社会的亲情氛围,从不和到和解是一种感情的变化,却也反映出作者与现实生活的激烈冲突。  相似文献   

11.
扼要论析“立人”是鲁迅思想世界的基石;认为“立人”思想的产生有着复杂的话语背景;指出“立人思想”是鲁迅文化世界的独特产物,它同时体现了鲁迅的现代人本哲学意识。  相似文献   

12.
介绍仙游大画家李霞的艺术生涯及对他的国画作品进行艺术鉴赏。  相似文献   

13.
巴赫金对同时代的乔伊斯未作任何评论,然而其对话理论显然可用于对乔伊斯小说的分析。通过比较巴赫金关于小说家应当处于“超位”的观点与乔伊斯的非个人化理论,可以看出两之间有契合之处。《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中叙述话语与人物话语之间的关系表明两之间存在着平等的对话关系。斯蒂芬心灵成长这一实例可以印证他话语进入说话主体,逐渐被说话掌握,并促成其自我意识形成的过程。该小说与《基督山恩仇记》在结构上的一致表明,它们之间存在着互对话性。  相似文献   

14.
“寒”在中国古代诗词中出现的频率很高。“寒”既体现为寒冷凄凉的具象,也在长期运用中内化为一种抽象的意象,并进而成为一种意境。“寒”不但成为中国古代文人的重要审美趣味,也反映了他们的文人意识和悲剧意识,一方面借寒境表达对自身现实境遇的不满,另一方面他们又大多沉浸在这种境地里,完成了审美化的想像性和解。这是建立于中国太阴文化基础上的具有东方色彩的审美范畴。  相似文献   

15.
反形字浅论     
在汉字中,笔画、偏旁往往相同或部分相同,但笔画或偏旁的组合却是相反相对的一对字,叫反形字。它们体现了汉字作为表意文字在形体 的理据性特点。对它们进行分析研究,可使我们的汉字教学、识字记词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这类特殊的结构联系,也应成为汉字简化、少数民族创制文字的参考因素。  相似文献   

16.
根据“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这句话,在《三国志通俗演义》各版本中的变异情况为考察对象,以嘉靖本《三国》和毛本《三国》为主要参照本,通过这两个版本对此话的删留态度,探讨小说“人本”意识的嬗变及其与时代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凯特.肖班的《觉醒》中所涉及的女性意识及性意识觉醒在19世纪末的传统价值观中属于高度敏感的话题而遭到广泛的非议。今天,从人文主义视角分析,女主人公的觉醒是用生命换取自由的女性悲歌,也是用灭亡换来的人性意识的回归,是人文主义的最后胜利。  相似文献   

18.
全浊声母是中古汉语声母中数量最多的一类,辨识和掌握全浊声母字对于研究现代方言及中古语音演变为现代汉语语音,推广掌握普通话意义尤为重要。同时,了解全浊声母字关中方言读送气音这一特征,对于我们利用方言审音辨义,从而理解与掌握古代词义也有帮助。  相似文献   

19.
乔治·爱略特的作品往往洋溢着浓郁的宗教受难意识,其表现形式是,多以一位圣母似的女性在人世间承受苦难的经历作为小说情节的主线,在其行为背后熔铸了作者浓郁的宗教意识以及唯物主义哲学对其的深刻影响.正是这种宗教与哲学内涵的存在,使乔治·爱略特的小说显示出博大深邃的品格.  相似文献   

20.
把汪曾祺放入当代文学的整个历史和实际的影响渊源中可以进一步证明和显示出汪曾祺创作和文论的特征与意义,并且可以说明汪曾祺在20世纪80年代的复出和见热,不只是“现代抒情小说”之一脉得以赓续的问题,而是表征了独立的纯文学在当代文学意识中的觉醒。汪曾祺的特征在于,借鉴和吸收外国文学养分的同时,创造性地传承、发扬了民族文化、民俗文化的优良传统和广大民众的生命精神,以“艺人”式的本分和“精英”式狷介,忠于文学的品性,以最自觉、苦心的话语实践策略和精湛的艺术技巧,创造出了具有鲜明的“民间性”和“自然性”的风格独特的艺术作品和富有见地的文学理论。不过,就作为小说之能事的“故事性”“情节性”“虚构性”而言,同沈从文、王安忆等相比,汪曾祺的小说理念有明显的局限和弱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