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体育与健康课程作为“增进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基础课程”,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才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径,新课标特别强调教学方法的改革,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以高效地提高学生学会体育学习的能力,促进学生运动知识和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点拨式”教学法适应了学校体育教学的客观要求,提高了教学效率,科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能力。  相似文献   

2.
彭瑞 《体育师友》2009,(1):51-53
通过对人文精神的阐述,探究了体育与人文精神的关系,分析了人文精神在体育教学中的意义,指出要培养学生树立“健康第一”与终身体育的思想,转变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倡导创新教学,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加强体育设施投入和中学体育教师队伍的建设,为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新时代的全面人才服务,对我国学校体育教学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一、指导思想 本课依据《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水甲“学习领域为发展目标,以学,主发展为中心,培养学生积极参与体育的兴趣,让学生在学练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在游戏中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创新。本课教学设计以“喜羊羊与灰太狼”为教学情境,通过尝试体验、合作学练、游戏竞赛等教学方式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在相互合作中感受体育学习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相似文献   

4.
一、当代学生体育人文精神的现状 1.体育教育理念缺乏人文精神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体育教学在目标的定位上有了跨越式的发展,"健康第一"、"终身体育"思想受到广泛的认同.我国学校体育人文精神的发展,主线始终是体育文化的化身,而对体育文化从人文精神的角度认识也是较为简单,认为提高文化素质就能提高体育人文精神修养.  相似文献   

5.
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的研究方法,从《体育之研究》这一新视野出发,对体育与健康学科教学的根本目的、认知基础、观念导向、价值体现这四个方面进行探究。研究表明:人们对“健康第一”思想的片面理解已经不能满足教学发展的要求,增强体质的教学目的被人们所误读;对教学效果表达的认知出现了偏差;在教学活动中忽视了“学生主导”的理念;在教学实践中缺乏对学生自我价值培养的引导。并通过《体育之研究》中“强筋骨、增知识、调感情、增意志”对“健康第一”指导思想进行诠释,从而构建体育与健康学科教学的教育观。  相似文献   

6.
如何通过对学生体育精神的培养,来培养他们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健康的人格精神,这是体育教学的关键。本文探讨把中学体育教学中的体育精神与人文精神紧密结合,充分发挥体育教学的作用,保证教学的质量,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的个人发展。  相似文献   

7.
“学会”与“会学”虽一字之颠倒 ,却反映了不同的教育观。长期以来 ,我们的教学目标偏重于让学生“学会…” ,很少考虑使学生“会学…”。而现代教育强调“以人为本” ,这就要求课堂教学要以人的发展为目标 ,变强调学生“学会”为注重学生“会学”。由于传统观念的根深蒂固 ,这一转变不是“一蹴而就”之事 ,需要有个认识过程、观念转变过程 ,并一直坚持不懈为之努力方能实现。体育教学只有在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使学生在“会学”上下功夫 ,才能为今后的发展 ,为学生的终身体育提供可能  相似文献   

8.
<正>《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体育与健康课程根据体育学习实践性和健康教育实用性的特点强调从‘以知识技能为本’向‘以学生发展为本’转变。创设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与技能,提高解决体育与健康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教育家苏格拉底提出:“激发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由此可见,情境教学较好地诠释了“怎样培养人”这一问题,凸显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情境教学应用到了教育的各学科、各学段上,  相似文献   

9.
魏伟 《体育师友》2009,(1):17-18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从“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三维角度为体育教学确立了新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体系,解读这个目标体系不难看出,体育课程改革的根本变化在于从过去只强调身体健康过渡到“三维健康”观。这一本质变化其实凸显一种和谐思想——身、心和谐,包括学生身心的内在和谐以及学生与社会的外部和谐。那么,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如何贯彻这个“和谐体育”的思想呢?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体育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论述,证明二者根源和目的是统一的、相辅相成的。阐述了我国体育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由于各个历史时期的不同原因,体育被军事、政治、金牌等变成实现其目标的工具,体育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被人为的割裂。提出了加强体育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通,重建二者的统一,使体育从"工具"回到"玩具",重归为了人的健康发展这一根本目标服务已刻不容缓。只有这样才能体现体育的真正价值,才能使我国体育事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基本实现青少年熟练掌握一项以上运动技能”和“《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达标优秀率25%以上”的目标任务,但中小学生的运动发展却面临着“上了12年体育课什么都没学会”,而中小学生的健康促进则面临着“体质连续40年下降”的局面。科学运动和健康促进的主要途径是学校体育和体育课程,科学运动与健康促进是新时代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历史责任。但运动发展与健康促进之关系素有争论,甚至有“技术与健康之争”的极端观点。研究认为,科学运动与健康促进是相互促进和融合发展的关系,在当前新课改形势下,体育“大单元教学”对有效提高运动能力具有方向性意义,“可选择性的专项化体育教学”即“体育走班制”教学更是代表着未来科学运动课程的教改方向。大幅度大面积地提升体质是青少年健康促进的前提,有效提升体质要求着“三精准”的新策略与新工作。在“健康第一”的体育课程教学指导思想下,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改革必将科学运动与健康促进相融合发展,其融合发展的主要途径体现课程教学目标的融合、课程教学内容的融合以及教学方法的融合。  相似文献   

12.
基于高校人文精神环境构建的体育教育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人文精神环境对于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重大影响,对于青年学生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体育的本质是人文关怀。从体育深邃的内涵分析,体育是认识、维护和增进人类健康,养生、预防以致治疗疾病、康复的知识和实践活动。体育是生存和生活的需要,提高生活质量的需要,是人文精神的集中体现和展示。体育重要目的之一,在于关注人的健康,具有鲜明的人文精神特色。因而高校体育在高校人文精神的构建中具有积极的意义。本文重点探究了体育与人文精神的关系,井阐述了通过发展体育构建高校人文精神环境的几点做法。  相似文献   

13.
王春燕 《体育教学》2008,(10):36-37
一、指导思想 “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创造”是本单元教学的主题,在课的设计中根据《体育(1-6)年级课程标准》理念,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积极创设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勇于实践的教学气氛,帮助学生学会合作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以游戏为主线的教学过程里,达到“玩中练、玩中学、玩中乐、玩中悟”,努力使学生们在“参与中体现合作”,在“合作中尝试自主与探究”带来的欢快和愉悦。  相似文献   

14.
第一,教师首先要转变以往的以教为中心的教学指导思想,切实从学生出发,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创造一定的空间我们在教学中从根本上把单纯的技术传授向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学会健身的方向转变。把在体育课中学会锻炼身体的方法、学会自我评价作为体育教育的首要目的。使学生在高中阶段的身心健康发展与终身体育观结合起来。第二,要真正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促进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新的课程标准确立了五个领域即:身体发展、运动参与、运动技能、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确实体现了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突出了学生的心理发展…  相似文献   

15.
一、指导思想现代学校体育教学要求贯彻并落实“健康第一”的教学思想,让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健体,掌握一些基本的健身的科学方法是实现这一思想的重要途径。因此,学校体育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注重学生的创造意识、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发展学生的实践和创造能力,提高学生的终身体育能力。二、教材选择与分析哑铃操是轻器械体操的一种,哑铃操或球操、棍棒操等轻器械体操是四年级教材内容之一,而教学大纲要求提高基本体操及徒手操、轻器械操  相似文献   

16.
人本主义的教育思想是传统人本主义哲学与当代人本主义心理学相互交融的产物。“人本主义”学校体育价值取向的确立是和“健康第一”的学校教育指导思想相一致的,不仅强调了健康的生物学基础,也强调了学校体育的人文精神。这也正是“以人为本”学校体育价值取向确立的根本所在。本文主要探讨人本主义思想基础上高校体育的教学目标取向,教学模式构建以及教学评价的转变。  相似文献   

17.
来稿认为: 新课标下的学校体育教学必须从过去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转变到"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现代教育理念,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在体育教学中实施"人文关怀"是"以人为本"的体育内涵的体现.在体育教学中要学会关爱、学会理解、学会宽容、学会给予,以情感关怀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8.
论人文体育的发展及其在体育健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健康教育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很多学校都没有把体育健康教育摆在正确的位置,在实施的过程中忽略了“人文精神”在体育健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在体育与健康的关系方面还存在较为模糊的认识。本文试从文化哲学和社会心理的角度运用人文观来对体育与健康总体做出分析,以期树立正确的体育与健康观念,探讨在学校体育中以人为本、弘扬人文精神对于培养跨世纪综合人才的重要作用,希望能为体育健康教育的正确开展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9.
一、分类推进体育教学的指导思想从2001-2005年新颁《体育与健康教学大纲》来看,一个很显然的变化就是“选修”教材的比例可≥60%,这足可以说明体育教学更强学生在体育课学习中的“自主性”活动,并且强调要避免学校体育“竞技化”的倾向,要根据运动项目的功能、意义及其文化性作为完成体育与健康教学的目标。  相似文献   

20.
一、树立正确的体育教学观 体育与健康课程对于提高学生的体质与健康水平,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体育教学中要贯彻“健康第一”的思想,以学生为本,以教育与发展为核心,促进学生身心的协调发展,树立“健康育人”的终身体育观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