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江泽民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在国际共运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治国方略,并从跨世纪的战略高度对政治体制改革作了全面部署,阐述了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前提、原则、任务、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理论,对新时期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虽然历经重重的坎坷与曲折,但政治体制改革和民主政治建设始终是我国50年政治发展的主旋律。值此跨世纪之际,为了积极、稳步地推进新世纪政治体制改革和民主政治的发展,本文就其50年的发展历程,主要经验教训和未来发展方向展望等作初步的分析和研究。  相似文献   

3.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明是小康社会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社会进步和改革的深化,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有其必要性和紧迫性。因此,我们要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抓好社会主义政治明建设 ,实现小康社会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4.
家庭对公民政治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具有独特的影响,其影响的特点有:影响作用上的基础性,影响过程的持续性,影响形式的潜在性,影响手段的情感性,影响内容的广泛性。在当前的社会转型时期,我国的家庭面临着一系列新的问题。针对家庭影响公民政治文化的特点及其家庭的实际状况,必须采取正确的对策,加强和改善家庭教育,更好地促进公民政治文化的形成和发展。  相似文献   

5.
一、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难点 1、在发展的关键时期和改革的攻坚阶段,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成为制约各项改革的突破口和瓶颈,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与各项改革的整体性和配套性更强了,难度也更大了。特别是在深化全面改革的过程中,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既关系到经济体制改革,又关系到政治体制改革,处于改革的中心环节,因此如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不到位,各项改革就很难深入。  相似文献   

6.
苏东剧变,世界社会主义运动转入低潮,国际局势发生深刻变化。邓小平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主张中国坚持改革开放,维护社会政治稳定和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并善于抓住时机发展自己,从而抵御住了苏东剧变的冲击和西方对华制裁,同时适应经济体制改革的要求,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深入探索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道路。  相似文献   

7.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其民主政治的关系不能等同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而是一种具体的经济制度与民主制度特别是民主的具体运行体制和内容之间的关系。市场经济对民族政治的发展有积极影响的一方面,也有消极影响的一方面。在大力发展市场经济促进民族政治发展的同时,必须对政治体制进行改革,以实现市场经济与民主政治的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8.
我们在实践中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就必须全面正确认识把握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着力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结合和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9.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核心是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其关键在于实行政治体制改革。从当前中国改革的形势看,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  相似文献   

10.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根本目标,坚持“五个有利于”的根本原则,实现“三个有机统一”的根本要求,是符合中国国情的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根本决策取向。这些决策取向反映了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本质内容。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和国家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明走向现代化、政治发展走向更高阶段的历史发展进程的根本保证。  相似文献   

11.
邓小平的政治体制改革思想是在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逐步产生、形成、发展和完善的。这一思想经历了萌芽、初步形成、成熟和发展三个阶段,系统阐述了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原因、条件、目的、对象、措施、步骤等一系列的内容,是我党政治体制改革的理论基础。综观我党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成败得失和邓小平有关政治体制改革的一系列论述,进行政治体制改革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结论,是铲除封建专制主义影响的重要条件,也是经济体制改革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2.
社会主义政治明的核心和精神是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明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现要求,是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坚持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需要。要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明,在当前必须继续深化政治体制改革,进一步推动民主的法制化,使民主建设同物质明和精神明建设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3.
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事关学校事业全面发展和教职工切身利益,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只有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改革的始终,最大限度地统一思想,调动积极性,切实把思想政治工作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高校的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才能成功。  相似文献   

14.
保持政治稳定,坚持政治改革是邓小平一贯思想,本文从政治稳定和政治改革辨证统一关系中,论述政治改革是政治稳定的有力保证,深刻理解邓小平的政治稳定与政治改革思想,对于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对于深化和推进我国当前的政治体制改革,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主体性教育与社会发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李永伟 《教育探索》2002,1(2):58-60
在以人为主体的社会中,人决定着,推动着社会的发展,作为弘扬人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教育-主体性教育是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教育自身发展的必然选择,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由之路,是世界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主体性教育对推进我国社会的经济,政治,化发展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的政治明。人类的明是全面的,既有物质明,又有精神明,还有政治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必须做到三个明共同发展。只有精神明和物质明,是不能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和发展的。因此,必须重视政治明的建设。  相似文献   

17.
赵长明 《继续教育》2004,18(4):60-60
当前,各院校正在以崭新的姿态,认真贯彻落实第十五次全军院校会议提出的各项任务和总装首长的重要指示,着眼培养高素质军事装备人才,科学筹划,大胆创新,全力推进体制编制调整改革工作。院校要发展,出路在改革。十五次院校会议为我军院校改革和发展指明了方向。在这次调整中,院校能否取得较快发展,关键在于更新观念。  相似文献   

18.
学术界对于邓小平提出的政治体制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相适应的观点还没有深入研究。本文运用政治社会学的分析方法,对其进行了深入的阐发,指出如果两种体制的改革是相适应的,就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如果不相适应则可能成为诱发社会动乱的原因。“相适应”是一个系统的认识体系,即不仅包括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适应,还包括社会根本制度与两种体制性质的相适应,体制优势的继承与辩证否定的相适应等。只有正确处理好“相适应”的问题,才能实现社会的发展和稳定。  相似文献   

19.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领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必然会引发政治体制的变革,而在我国,当前的关键问题是政治体制如何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方向和路径究竟是什么。一个好的政治体制能够为迅速变动的社会提供一个合理的政治结构,以容纳和促进其发展,保持其活力与稳定。而政治体制如果不能适应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变化,就会阻碍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邓小平在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这样一个历史背景下,提出了政治体制改革思想,其主要内容具有着鲜明的特点,这一思想在推进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政治体制改革要想尽快取得突破,无论在思想上还是实践上,都有待于后来者的决心、勇气、智慧和魄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