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第一部分 诗歌创作指导课 一、谈话导入 走进课堂,教师在黑板上画下一个圆:“这是什么?看看谁的回答最有趣。”一石激起千层浪,孩子们纷纷回答:圆圈、太阳、小朋友的脸、地球、皮球……教师再继续板画,黑板上出现了一个可爱的小太阳。“到底是什么呢?”“太阳!”学生齐声回答,并热情地和太阳打着招呼,表达自己对太阳的喜爱。  相似文献   

2.
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过程的第一个环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能否从上课一开始就把学生吸引到教学内容上来,直接影响着这堂课的成功与失败。生物教学课堂导入要注意科学性、启发性、针对性、趣味性和灵活性。下面谈谈常用的课堂导入方式。1.提问式:就是通过提问的方式,学生回答问题,教师小结后导入新课。提问有两类:一类是复习旧课的提问;另一类是联系实际的提问。例如《单孔目》一节导入的设计:十八世纪末,当第一个鸭嘴兽的皮从澳洲运到欧洲时,人们对这一怪兽议论纷纷,甚至有的动物学家认为这是一种缝合巧妙的伪制品,那么鸭嘴兽…  相似文献   

3.
这种提问方法一般应用于课堂开始,复习旧知识,提出新问题,导入新课。例如:在讲单质碳的化学性质时,首先提问碳单质有几种?为什么物理性质不同?学生回答后,再问:这些碳单质的化学性质是否相同呢?学生思考后回答,教师引入新课:单质碳的化学性质。  相似文献   

4.
信息技术高效课堂新模式,即“三分六环节”。“三分”指:“分层次(教学班分A、B、C层),分年级(对高一、二、三不同的年级),分课型(课分为:新授课、复习课、探究课)”。“六环节”指在课堂教学的程序结构,包括“目标定位一案例导入一问题探究一思维点拨一知识构建一三维评价”,在教学过程中,做到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导地位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相结合。  相似文献   

5.
理论指导:会话分析理论和互动理论。方法:抽取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的三个精品课堂进行研究。研究的重点:主话语结构,话轮转换与教师话语。研究结果:精品课堂的课堂话语有以下三个特征:(1)课堂话语结构复杂,绝大多数是IR[I1R1(I2R2)]F和IR1F1/R2F2,会话内容更丰富;(2)课堂会话环境轻松,每个会话结构有8个以上的话轮,而且学生主动寻求话轮权、夺过话轮,扩展自己的回答;(3)教师提问主要表现为参考性提问而且教师提供了大量的积极反馈,因此在课堂上教师激发了学生的回答欲望,引发了更长更复杂的学生回答。  相似文献   

6.
新《课标》指出:“学生足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主导者。”在这一思想指导之下,当下的高中语文课堂可谓热热闹闹。作为引导者的教师在课堂操作程序和技术上费尽心思:如何导入,如何对话,如何组织活动等。  相似文献   

7.
陈文英 《上海教育》2005,(5B):60-60
上新授课时,讲完课,我会习惯性地问学生:“新学的知识大家都懂了吗?”学生会异口同声地大声回答:“懂了。”这时,我会满意地点点头。这种现象在其他教师的课堂上恐怕也屡见不鲜。  相似文献   

8.
跟谁配合     
吴友智 《教书育人》2001,(17):28-29
最近,笔者应邀担任市青年教师优质课大赛评委。在评议时,有人慨叹:“某老师教得不错,就是学生配合不好。”乍一听,说得似乎很客观。倒是有一次听了特级都教师于永正的课,才知道课堂上只有学生跟老师紧密配合,才会有好的教学效果这一观点有失偏颇。课前谈话,有一名学生表态:“我们一定跟于老师配合好。”可于老师却立即更正“不,是我跟你们配合。”顿时,课堂内,掌声雷动。在新型的师生关系中,课堂上究竟是谁跟对方配合,这句话作了明确有力的回答。长期以来,学生在课堂上扮演配合教师完成教案的角色。课堂则成了演出“教案剧”…  相似文献   

9.
因势利导     
【案例】前不久,听一位老师上《三只白鹤》,课堂中出现了一个意外:在初读课文后,教师问:这三只白鹤能不能找到大鱼呢?请大家再读一读课文,然后用“第__只白鹤__,因为__。”来回答。交流时,学生回答第一、二只都不能找到鱼,并讲了找不到鱼的原因,当说到第三只白鹤时意外发生了,一个学生说第三只白鹤也找不到鱼,理由是河边有很多柳树。  相似文献   

10.
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欲望及其学习效果,与教师课前两三分钟的导入有很大关系,成功的导入像是打开了殿堂的大门,使学生进入学习新课的最佳精神状态。1.故事猜谜导入法:小学生对故事、童话、谜语等有浓厚的兴趣,教师往讲台上一站,常因为一句:“今天我给同学们讲一个故事”,而把学生的心神、智力全部调动起来。如教学“积的近似值”,老师以这样的故事开头,菜市场上黄瓜标价一元钱3斤,一个机灵鬼每次买1斤,结果只花9角钱就买了3斤。在学生怀疑惊奇之时,老师说:“今天我们学了积的近似值后…  相似文献   

11.
邓光显 《山东教育》2005,(31):46-46
前段时间我听了一节一年级数学“统计”课。在课即将结束时,教师同学生:“学了这节课,你从中学到了什么?”一时间,学生的回答可谓各式各样。有回答贴动物、贴水果、贴纸工的.有回答贴的本领的.更有回答大象过生日的。显然教师的用意是通过提问小结本节课的知识点,可是学生却答不到点子上。于是教师又问:“那么,你学到了什么知识啊?”有的学生立刻回答:“学会了贴的知识。”无奈之下,教师只好放弃了让学生自我小结的本意.自己指着小黑板,小结本课的知识点:“今天我们学了排一排、分一分、数一数,这些都是统计的知识。”  相似文献   

12.
博客地址:http://blog.sina.com。cn/u/2098694127一个有教学智慧的教师应该掌握课堂提问的策略。教师要在学生回答问题前有等待的耐心,而不是急着给学生“标准答案”。一位教育家说过:“教育就如同播种,要等待一定的季节、一定的阳光(温度)、一定的水分和一定的土壤等条件都具备了才能发芽、开花、结果。”教师的耐心等待是一种教学策略,是一种教学艺术,也是一种教学理念.我们要学会耐心地等待,有了教师的等待,才会有学生的创新,才会有学生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一、情境导入教师通过课件出示摩天轮、圆形花坛、圆形喷水池等含有圆形的图片,提问:“这些图片中物体的形状有什么共同特征?”(这些图片里都有圆)在学生回答后,教师导入新课:“圆能给我们带来美感,因而有人说圆是最美的图形。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这种由曲线围成的图形——圆。(板书课题:圆的认识)在我们的生活中哪些地方有圆呢?”(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在学生回答诸如太阳这样的球体时,用课件演示“将球从中切开会得到圆”)  相似文献   

14.
由于工作的需要,笔者进课堂听课多。听的课多了,也便发现了一个问题:在目前课堂教学中,老师们使用“集体回答”问题的多,而用“个别回答”问题的少;素质差的教师,质量差的课,学生“集体回答”的多,“个别回答”的少;素质高的教师,质量高的课,学生“个别回答”问题的多,“集体回答”的少。可见,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以何种方式回答问题大有探究的必要。[第一段]  相似文献   

15.
在旧知背景中生发新知。课始,教师说:“同学们已经认识了立体图形,这里摆了一些图形 (出示下列模型 ),谁来把我们已经学过的立体图形介绍给大家 ?” 一个学生上台分别介绍了模型 (1)、 (2)、 (4),教师追问:“图形 (3)我们也学过了,为什么不介绍呢 ?”同学们抢着回答,这个图形尽管学过,但不是立体图形,它是平面图形——圆。教师又追问:“图形 (5)可是个立体图形,为什么不介绍呢 ?”同学们着急地说:“因为这个立体图形我们还没有学过。”于是,教师请学生仔细观察图 (5),并适当翻转,让学生整体感知圆柱,随后导入新课。  …  相似文献   

16.
式的启发结合自己所教地区生源的特点,经过深思熟虑,我拟定了一套“新”的教学模式——课前: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分组预习教学任务。课堂:(1)教师主持,学生展示预习成果;(2)教师评价及拓展;(3)学生质疑;(4)学生归纳总结;(5)课堂反馈。课后:复习巩固。实践证明,此套教学模式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能主动引导学生对未知问题的探究欲。反思此教学模式我觉得它的成功之处有如下五个方面:  相似文献   

17.
在当前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教师往往以教材为准绳,以自我为中心,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喜欢把知识嚼烂后,喂给学生。力求面面俱到,逐段逐句地评析.把活生生的思想品德课上成解剖课、演绎归纳课。失去了思想品德教学的本来面目。其次,平时司空见惯的情景是:教师在课堂上连续提问.学生习惯性地举手,仓促地回答问题。学生被指名回答问题时,教师有时候还连续补充追问,对于学生的回答.教师只做简单的肯定、否定或不置可否,而后自己补充讲解.再提出下一个问题。这种“问答式”教学,学生仍然处于被动的地位,他们始终处于“被迫问”的状态之中,教师垄断了课堂上的教学沟通.阻断了学生与教材的直接对话。第三、思想品德课堂上由于对知识教学的过分强调,使人的精神陶冶受到忽视,  相似文献   

18.
在新课程标准全面实施的今天,“说课”、“唱课”、“讨论课”、“辩论课”、“表演课”、“多媒体教学”等等课堂形式异彩纷呈。于是课堂上多了“欢歌笑语”,有了掌声喝彩.开阔了学生的眼界.调动了学习情趣,实践了寓教于乐,很值得肯定。但是,若教师只借“标”新务虚.不仅走向激活学生创新思维的反面.而且与新课标之“实”相左,  相似文献   

19.
小学数学新授课的导入,是利用知识迁移规律,促使学生获得新知识,进行新授课的过渡阶段。这一阶段时间虽然不长但很重要。一般有五种导人方法。1、直接弓队法。教师开门见山,单刀直入,用几句话引入新课。这样可使学生的情绪很快安静下来,既起到组织教学的目的,又为后面的巩固练习留下了充足的时间。如在教“两步加减法应用题”时,我国著名小学数学专家邱学华老师是这样引入的。师:“以前我们学习的应用题是几步计算的?”学生集体回答:’‘一步。”师:“你们想不想学两步计算的?”学生齐答:“想!”(教师出示课题后让学生齐读…  相似文献   

20.
博客地址:http://blog.sina.corn.cn/u/2106444793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现在的教师要教给学生的是“捕鱼方式”,而且是愉快的“捕鱼方式”、古人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这话是有道理的。若在上课之初,学生的积极性就调动不起来,对所学内容不感兴趣,那么课堂上就不能收到好的教学效果。、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果善于巧妙导入新课,自然会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产生好学之乐。如何激发,这就要求教师根据教科书内容,创设有趣的情景,让学生置身于特殊的环境中去感知、体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