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4 毫秒
1.
赵素萍  赵飞 《成都师专学报》2006,25(6):73-76,84
有效配置司法资源,提高司法效率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之一。提高司法效率,缓解司法压力,是世界各国司法界必须直面的重要课题,在此背景下,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纷纷采用了暂缓起诉制度。在我国,也存在着如何将有限的司法资源高效、合理地在轻罪案件与大要案件之间进行分配这一问题。借鉴暂缓起诉制度,完善我国的相对不起诉制度,旨在提高司法效能,节约诉讼成本,推动司法改革进程。  相似文献   

2.
暂缓起诉制度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司法改革中 ,一些基层人民检察院在审查起诉部门试行缓予起诉制度 ,因我国法律对其未作明确规定 ,而引起一些争议。但从我国《刑诉法》有关规定及刑诉制度的发展趋势和英美法系、大陆法系一些国家的暂缓起诉制度来看 ,暂缓起诉是刑事追诉形式的发展趋势。笔者试图从我国法律对不起诉的规定、暂缓起诉的价值到暂缓起诉制度的发展与完善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3.
20世纪以来随着刑法理论、观念的变化,各国在犯罪与刑罚上大都实行过所谓“非刑事化政策”,即对犯罪行为不一定均需诉诸法院适用刑罚,反映在刑事起诉制度中,便是赋予检察机关在对犯罪是否进行追诉时享有一定的自由裁量权。我国的刑事不起诉制度虽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由于在立法和司法实践中存在许多问题,因此有必要对不起诉制度予以全方位的再思考,进行重新构建和完善。  相似文献   

4.
5.
相对不起诉是我国刑事诉讼中的一项重要制度,我国的相对不起诉制度无论在立法规定上还是在司法实践中均存在不尽如人意之处。文章认为应当立法取消人民检察院做出相对不起诉的权力,以避免该制度与无罪推定原则相违背,消除实践中的冲突。在刑事诉讼法做出修改之前,应采取措施保护被害人和被不起诉人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6.
相对不起诉制度是指检察机关对于存在犯罪嫌疑且符合起诉条件的案件,依其职权而做出的一种不起诉处分。消极裁决权分割、利益居先和宽严相济是该项制度的理论基础。为了使该项制度得以贯彻,必须修改刑事诉讼法,不赋予被不起诉人的申诉权,且对于有被害人的案件,检察机关做出不起诉决定前,应征求被害人意见,赋予被害人知悉权。  相似文献   

7.
暂缓起诉制度自身蕴涵着很大的价值,外国刑事诉讼法普遍采用了暂缓起诉制度。虽然在我国刑诉法中有酌定不起诉的规定,但是暂缓起诉制度在我国刑事诉讼法领域还并没有建立。暂缓起诉与我国现有的不起诉都是检察机关自由裁量权的一种,都是起诉便宜主义、诉讼经济理念、公共利益理念以及非刑罚化等刑事政策的体现。因此,笔者对暂缓起诉的理论基础以及现实意义进行系统分析,通过考察国外的暂缓起诉制度,提出在我国建立暂缓起诉制度的立法构想。  相似文献   

8.
杜道流 《学语文》2004,(4):47-47
中新网2003年3月31日发表了一则题为《因材施教“网开一面”南京大学生失足可暂免起诉》的新闻,日:“今年1月7日,浦口区检察院对南京某大学2000级计算机学生王某涉嫌盗窃一案决定暂缓不起诉……承办小组认为该生还有其可塑性,有挽救的可能。遂提出对该  相似文献   

9.
在日本,检察官在决定是否适用起诉犹豫制度时,不受犯罪轻重的影响,而是综合考虑到各种因素后所做出的决定。起诉犹豫制度在日本的司法实践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通过对比我国目前正在积极探索的暂缓起诉制度,起诉犹豫制度在犯罪嫌疑人的人权保障、节约司法资源、人身自由、提高诉讼效率、实际效果等方面更加具有借鉴的意义和价值。因此,我们需要在立法上明确规定起诉犹豫制度和建立相关的配套设施。  相似文献   

10.
暂缓起诉是随着起诉法定主义发展到起诉便宜主义而产生的,这种追诉观念上的转变反映了人们在刑罚目的观上的变革,其价值内涵符合了当今刑事政策的趋势,在控制犯罪和减轻司法资源紧缺压力方面具有独到优势,因此其有被现行刑事司法体系接纳的可能性.我国《刑事诉讼法》并没有规定暂缓起诉制度,但在司法实践中也有一些类似的做法,应该在立法和实践中应逐步加以完善.  相似文献   

11.
不起诉做为公诉权的一部分,是检察机关拥有的一项法定职权,尽管我国《刑事诉讼法》对其作了详细的规定,但在检察机关具体司法实务中,不起诉法律制度还存有完善的地方,有的问题需要深层次的探讨。本文采取理论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在搜集查阅了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找出我国刑事不起诉的法律依据、酌定不起诉的条件,指出证据不起诉的缺陷,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不起诉再提起公诉的问题理解。  相似文献   

12.
我国刑事诉讼法中三类自诉案件的起诉模式,在司法实践运作中出现诸多困难,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有必要取消部分自诉案件,限制自诉权的范围,构建以公诉为原则自诉为例外的起诉模式,以顺应世界公诉为主流的起诉模式。  相似文献   

13.
2012年新《刑事诉讼法》首次确立了刑事和解制度,这为检察机关开展刑事和解提供了法律支撑。基于司法实践中检察机关的作用,可将审查起诉阶段刑事和解分为检察机关参与模式和主导模式。从这两种模式的理论分析以及我国检察机关的定位审视,未来审查起诉阶段刑事和解应当以能动监督模式作为发展方向,从而实现检察权在刑事和解程序中的科学回归。  相似文献   

14.
中德刑事自诉制度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刑事追诉制度上,中国和德国都采取的是以公诉为主,自诉为辅的机制。尽管自诉制度只适用有限的刑事案件,但在追诉犯罪上却有重大的意义。本文以比较法为视角,从自诉案件的范围、自诉的主体、自诉案件的诉讼程序等方面,对我国与德国的刑事自诉制度进行了研究。文章通过初步的分析,指出德国的自诉制度有很多值得我国借鉴的地方,进而对完善我国的自诉制度提出了立法建议。  相似文献   

15.
我国刑事自诉制度立法缺陷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刑事自诉制度是我国刑事诉讼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法律赋予自诉人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其人身权利或财产权利遭受非法侵害时,向人民法院告诉并要求追究行为人刑事责任的诉讼活动。由于我国目前的刑事诉讼法律规定在此方面存在一定的缺陷,致使司法实践中的部分被害人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证。文章对此进行了研究探讨,并对目前进行的修订《刑法》和《刑事诉讼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6.
刑事诉讼证人不出庭作证已成为困扰司法的一大因素,证人在审前所做的陈述在法庭上被大量使用,使得控辩式诉讼流于形式。刑事证人出庭率低,除了司法人员的执法水平和证人的观念因素外,最主要的还是法律制度本身不健全,立法上义务与制裁失衡,缺乏对出庭证人的权益保障措施。应当通过提高公民对作证义务的认识,完善对证人的经济补偿和人身保护制度,确立证人特权和豁免规则等来改变刑事证人出庭难的状况。  相似文献   

17.
我国在刑事诉讼制度上实行以公诉为主,自诉为辅的原则。自诉制度是我国现行刑事诉讼制度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但司法实践中,刑事自诉制度在运作中的问题目渐凸现,亟需研究解决。  相似文献   

18.
证人不作证严重地妨碍司法公正的实现,而完备的证人保护制度可以有效促进证人履行作证义务。文章探讨了我国证人保护的理论依据,分析了证人保护立法存在的缺陷,从成立专门的证人保护机构、扩大证人保护的预防对象、增加证人保护的对象范围、扩大证人保护内容、强化证人保护措施等方面提出了我国证人保护的构想。  相似文献   

19.
我国刑法在规定司法机关对犯罪人追究刑事责任有效期限的同时,用时效中断、时效延长对追诉时效进行补充,建立了比较完善的体系。由于理论和实践对追诉时效与刑事诉讼程序之间的关系缺乏必要的关注.极少反思案件进入刑事诉讼程序后追诉时效是否继续发挥作用。本文在比较法的视野下,对追诉时效与刑事诉讼程序的关系进行尝试性的厘定,得出我国刑法追诉时效存在的缺陷,为了填补该缺陷而建议在刑法中创设追诉时效中止制度。  相似文献   

20.
撤回公诉是一个融合了检察权、审判权、辩护权等的课题,涉及到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被害人、被告人等多方诉讼主体。司法程序的存在与发展,与程序主体的存在和发展息息相关。我国撤回公诉在立法和司法上的诸多问题,与中心审判主体的定义和选择不无关系。该文提出了中心审判主体界定的一种标准,同时选择以控诉方和辩护方为中心审判主体,以期突破在以审判方和控诉方为中心审判主体的法理基础上而产生的现存制度和程序操作上的一些问题。在推导出撤回公诉制度的一些具体规则的同时,还论述了以控辩双方为中心审判主体来重构撤回公诉制度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