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闫立群 《收藏界》2010,(1):91-96
张大千先生是中国近代绘画史上具有传奇色彩的绘画大师。其传统功力之深,技法画路之宽,题材风格之广成就影响之大,实为世所罕见,他曾被徐悲鸿先生称誉为“五百年来一大千”。张大千先生的绘画跨越中国绘画上千年的传统,穷极中国绘画所有的题材,无论写意、工笔、水墨、设色,无不擅长,凡山水、花鸟、人物、走兽,无一不精,集文人画、宫廷画和民间艺术为一体,  相似文献   

2.
廖国柱 《收藏》2009,(3):52-55
传统绘画的年画是根植于中华民族艺术长河里一颗璀璨的明珠。中国现代年画艺术曾一度与新中国的政治、文化密切相关,反映了那个时代特殊的文化面貌。而“新年画运动”便是这一时期的一个缩影。  相似文献   

3.
季英伦 《收藏》2013,(9):158-162
在当代中国画史上,龙瑞绝对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存在。百年以来,中国画的“现代性”发展一直处于西方文化的冲击之下,关于改良中国画的各种主张、各种实验层出不穷,龙瑞以兼容并蓄的心胸,经历过“构成”“抽象”“表现性水墨”“新文人画”种种流派之后,回归传统笔墨本体,以黄宾虹和李可染的画风为经营起点,  相似文献   

4.
张士增 《收藏》2006,(8):30-31
中国绘画由周泰汉唐至宋元明清,其实一直是重视色彩的,有证可考的秦汉时期,作品大多是色彩斑斓的,唐代更有青绿山水的创立,宋人小品的色彩也令人折服,只是到了元代以后,忽视色彩的观点逐渐占了上风,这主要是因为文人画的兴起。崇拜文人文化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传统,中国的文人传统常常影响宫廷、文学艺术界乃至民间。以水墨画为代表的文人画遂成画界主流,水墨形成逸笔草草的绘画被标榜为上品,其他类型的绘画一般都被贬低和忽视了,这主要原因的确在于文人。  相似文献   

5.
《收藏》2012,(7)
对于他的作品,已经很难再以传统法度、传统习规来度量。由于我们的文化背景和处事习惯,大家仍然以“中国画”或“水墨画”称呼类似杨佴曼这样的作品。仍然为在他画中品出中国本土文化情味而为之欣然。实际上,他的作品不但与徐悲鸿、刘海粟式的“新国画”大不相同;也与林风眠、昊冠中式的“融合中西”大不相同。在吸取印象派、后印象派绘画方面...  相似文献   

6.
刘斯姮  李忠斌 《收藏》2007,(10):170-170
8月12日,卢浮宫首次赴中国举办的“卢浮宫珍藏展古典希腊艺术”展及国内历年来规模最大的“潘玉良画展”同时在首都博物馆开幕。数万群众共同享受首博献给中国观众的东西方文化盛宴。  相似文献   

7.
《收藏界》2011,(5):107-107
文人画,系中国绘画史上的一个专称,也称"士夫画"。其作品大都取材于山水、人物、花鸟、竹石、渔隐等,表现手法以水墨或淡设色写意为多。文人画是画中带有文人情趣,画外流露着文人思想的绘画。它不与中国画三门:山水、花鸟、人物并列,也不在技法上与工、写有所区分,他是中国绘画大范围中山水、花鸟、人物的一个交集。文人画具有文学性、哲学性、抒情性,  相似文献   

8.
递弱、代偿、衍存是自然哲学的基本原理之一。本文尝试运用这个原理,以“新文人画”思潮中的代表人物---王镛先生的山水画作品作为主要依据,来阐述这个艺术思潮在当今的历史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9.
空白在中国古典艺术里是有着极其深刻的渊源,受中国哲学思想思维模式的影响。“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苏轼的这一诗句可以说是中国画“空白加减法”很好的写照。本文从中国传统绘画中“空”的表现形式、中国传统绘画中“空”所蕴含的哲学观、中国传统绘画中“空”的抽象运用等几个方面探讨中国传统绘画的“空白”空间及其运用。  相似文献   

10.
于湖 《收藏》2008,(6):79-79
中国六大古都之一的金陵城人杰地灵,自宋、元、明、清及至近现代,绘画大家辈出,特别是近代傅抱石、钱松嵒、亚明、宋文治、魏紫熙等老一辈画家开创的“新金陵画派”,在中国绘画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缘于“新金陵画派”发源地和厚重的文化积淀,金陵城中画廊和藏家多且藏品丰富,  相似文献   

11.
容铁 《收藏》2013,(7):171-171
容铁在文人画的传统基础上,吸收了西画的一些技法,用传统的水墨手法来表现山水画的光晕之韵,力求突破文人画程式,追求绘画语言的现代感,耐人寻味。——邵大箴(著名美术评论家)  相似文献   

12.
容铁 《收藏》2013,(13):171
容铁在文人画的传统基础上,吸收了西画的一些技法,用传统的水墨手法来表现山水画的光晕之韵,力求突破文人画程式,追求绘画语言的现代感,耐人寻味。——邵大箴(著名美术评论家)  相似文献   

13.
东方晰 《收藏界》2014,(10):90-94
清末,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画坛也发生了急剧变化。怡情养性的士大夫文人画日见衰微,为适应新兴市民阶层需要,书画作品在题材内容、风格技巧方面都发生了新的变化,形成新的流派。画家们继承陈淳、徐渭以来的水墨写意花卉传统,并将书法、篆刻的用笔融入绘画,以苍劲酣畅的笔法,淋漓的墨色,鲜艳强烈的敖彩,创造出气势磅礴的艺术形象,开拓了文人画的新途径。此时一直到民国,社会上流行一堂四屏的画轴,即花鸟四条屏、山水四条屏、人物四条屏以及梅兰竹菊四条屏等,这种绘画形式一直到今天仍受到人们的喜爱。  相似文献   

14.
《收藏》2007,(9):166-166
6月26日,“中国·比利时绘画500年”展在北京故宫博物院绘画馆(武英殿)举行了开幕式。此次展览是国家文化部与比利时王国总理办公厅制定的两国文化合作项目——“中比文化之春”,先后于4月在比利时布鲁塞尔美术馆和6月在中国故宫博物院展出,本次展览作为“中比文化之春”重要节目,重在体现文化比较的新理念,  相似文献   

15.
《收藏》2017,(11)
正在中国花鸟画发展历程中,"徐黄异体"一变,文人士大夫"托物寄兴"又一变,"青藤白阳"再一变。"黄筌富贵,徐熙野逸"所涉为审美风格的界定;北宋末期兰、竹、梅等文人画兴起,意味着新的绘画形式开始形成;而陈淳、徐渭的出现,标志着新的绘画形式、新的绘画方法、新的创作理念均已高度完备与成熟。"青藤白阳"对后世中国花鸟画,甚  相似文献   

16.
历史有两个重要的因素,即过去的时间和它对现时活动的价值。司马迁说:“述往事,恩来者”。克罗齐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我们从中国传统文化角度反思,悟非识是,激浊扬清,都是为了新中国体育的未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是儒学。几千年来,儒学随着时代的步伐而发展、演变,它由原始儒学转变为宋明的新儒学,再变为现代新儒学。始终打不倒,批不绝,道统不  相似文献   

17.
院体画与文人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凯 《收藏》2008,(8):110-112
院体画和文人画是传统中国画的两大形式。在现当代人的观念中,院体画作为文人画的对立面而存在。院体画作为宫廷绘画的主要形式,常常被认为是政治的附庸品,很长时间以来被看作僵化的没有生命的艺术,认为它过分写实和程式化,不能深刻传达画家的艺术思想和个人精神,不善于表达画外之意。然而,站在院体画产生、成熟与发展的历史上看,尤其在它的成熟期,它对于我们当今的艺术创作有着极为重要的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18.
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科技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良好的国家形象已经成为对外交往的旗帜、通向世界的通行证、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助推器。武侠电影作为大众传媒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国际交互性传播使人们获得不同时空文化共享的机会,导致了文化价值的表现形式各具特色,深刻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念,映射着当代中国的国家形象。武侠电影能够发扬中国传统文化,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与向心力;能够增强“博弈”实力,抵制“后殖民主义”现象;能够转变“定型化形象”,塑造积极正面的中国国家形象;能够弘扬中华武术文化,树立中国文化自信,传播文化价值;能够培养“文化自觉”,展现丰富多彩的中国传统文化;能够抒发爱国情怀,提高中华文化影响力与认同感。但部分式侠电影以“舞”代“武”,容易引起文化误读;有“武”无“侠”,使武术文化精髓消失殆尽;渲染血腥暴力,对中国国家形象会产生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9.
古代射箭活动中的德育教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人文精神”的产生和发展是与中国历史的演进同步的。而且中国传统文化一开始就有别于其它文明古国的文化特质,如希腊的重自然或印度的超自然。中国文化自成一种“敬鬼神而远之”的重人生、讲入世的人文传统。所谓“人为万物之灵”,“人与天地参”等,将人和天地等量齐观。但是中国的“重人”,并非尊重个人价值和个人的自由发展,而是将个体融入类群,强调人对宗族和国家的义务。因此,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带有这样的特征:即非常重视伦常规范与道德教化。以至中国古典文学突出强调“文以载道”;史学以“寓褒贬,别善恶…  相似文献   

20.
传统体育养生研究中科学技术研究与社会文化研究的失衡是“斯诺命题”的次级表达,具体表现为技术主义与非人格化倾向日渐凸显,而社会文化研究相对薄弱。缺乏社会文化层面的关注,不仅难以理解传统体育养生在国家与社会、中国与西方国家中的互动问题,而且也不利于从历史维度去认知人、生命与健康的相互关系。有鉴于此,汲取新文化史“注重文化分析与微观研究、关注日常生活和底层民众、强调符号和意义的深度阐释”等方法论启示,为传统体育养生研究的“社会文化向度”探索新路径,以增益传统体育养生“科学与人文”的整体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