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所谓“一分钟”接近法,也就是一分钟接近你的采访对象,这应该是每个新闻记的基本功之一。  相似文献   

2.
记的工作重心在采访。可以说,采访的效率和采访的质量,不仅决定着一篇篇具体的报道的水平,也决定着一个记终身成功的程度。所以,有事业心的记一方面在日夜奔波,一方面在钻研如何用眼睛观察,如何讲求访谈技巧。  相似文献   

3.
探析新闻采访中的“霍桑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新闻采访中的“霍桑效应”现象 艾丰在《新闻采访方法论》一书中写到:“电视的形象性常常给人比文字报道更真实的感觉,但是也不要忽略,‘招摇过市’的摄像机常常没有‘不露声色’的文字记者更能看到事物的原本面目,因为电视摄像机前的人们当意识到镜头正对准他们时,有可能夸大或隐瞒些什么”。  相似文献   

4.
5.
范玲 《记者摇篮》2005,(12):47-47
都说记者是“无冕之王”,其实记者并不是很轻松的职业,暂且不提“爬格子”的清苦.就是在写稿之前的采访阶段,就足以让许多人头疼。那么,采访需要怎样的技巧呢?采访时.记者应该把彼此的关系放在“朋友”的位置上.抱着一种真诚的态度,和他们探讨生活中、工作中最关心的话题,才能消除他们对自己的生疏、猜疑、不信任.使他们一吐为快。我们只有在提高业务水平的同时.扎扎实实地做人,用真诚、尊重、坦荡、智慧为自己的工作扫清障碍。  相似文献   

6.
全国“两会”召开,亿万民众关注的目光聚于北京,各地媒体也纷纷派记和评论员亲历“两会”,记录“两会”,通过字、图像和声音,把“两会”的盛况,把与会代表的声音和风采,准确及时生动地传达给全国人民。  相似文献   

7.
蒋嵩 《新闻世界》2009,(2):35-36
作为一名新闻记者,我们经常要与人进行交流。产生质疑并寻找问题的答案成为我们的思维习惯,而“提问”就成为我们经常使用的交流手段。通过提问,我们可以了解事实的真相,可以洞察新闻人物的内心世界,了解新闻事件发生的具体脉络和决策者们的战略构想。提问不仅仅是为了满足记者自己的好奇,更重要的是代表受众去获知,让他们从我们的提问中去感受去判断。  相似文献   

8.
周甲禄 《新闻传播》2005,(12):34-36
在媒体的舆论监督中有一种采访方式现在经常用到,这就是记者为了获取公开身份无法采访到的信息,不征得采访对象同意、并隐瞒职业身份或假扮其他身份进行的采访。这种采访方法被称为秘密采访(有的人又称为隐性采访,隐身采访,暗访)。广播电视媒体的一些重要调查采访大量运用的就是秘密采访,如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播出的报道许多都是在秘密状态下拍摄的。一些报纸还开辟了暗访专栏。  相似文献   

9.
10.
从时间意义上说,采写效率是新闻的生命.而提高采访效率是提高写作效率的前提。采访效率低下。即使记有“七步成诗”之才,恐怕也无济于事。采写好比做饭.采访得来的材料是米,记的笔力是柴,有米无柴,徒叹无奈;有柴无米,烧穿锅底。  相似文献   

11.
在量子物理学中有一条基本原理叫“测不准原理”,这一原理是德国物理学家海森堡于l927年提出的。它的内容是说,我们作为观察不可能同时准确地测定一个微观粒子的位置和动量,其中一个量愈确定,另一个量的不确定程度就愈大。这是因为我们在观察的时候,要与被观察对象发生能量交换,从而不可避免地改变了被观察对象的能量状态。如果说得通俗点,举个例子,  相似文献   

12.
如何让"非合作型"采访对象开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冰 《青年记者》2006,(14):41-42
近年来,新闻采访遭到拒绝的事件屡屡发生,记者被打被骂的暴力纠纷也时常见诸报端。当然,在记者被拒事件中,新闻记者采访遭拒更多的是以非暴力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可以说,这种新闻采访遭受软拒的情况,在现实生活中更为普遍,对新闻活动的影响更大。“非合作型”采访对象的心理分析新闻采访学把采访对象分为“合作型”和“非合作型”两种类型,“非合作型”的采访对象,即在特定的情境下,对记者采访明确持不欢迎、不合作态度的人。面对记者的采访,为什么有的采访对象积极协作,有的采访对象则消极对抗呢?采访对象这些形形色色的心理有无规律可寻,受…  相似文献   

13.
冯杰 《军事记者》2009,(2):56-57
新闻采访中,“搭桥”是一种艺术。它的核心是找到使采访对象感兴趣的相似点或接近点,使记者和被采访对象从“生”到“熟”,营造和谐的采访氛围。许多报道员由于种种客观原因,缺乏搭桥艺术的培养,常常很难短时间内使采访对象敞开心扉,导致第一手材料不够鲜活丰润,没有深度,写出的稿件自然不易出彩。联系实际,笔者对如何在采访者与被采访者之间搭桥谈一点体会。  相似文献   

14.
采访活动中,记者礼仪是记者留给采访对象的最直接的“第一印象”,这一“印象”往往影响着采访对象的情绪,波及采访效应。 良好的礼节仪表是采访活动的绿色通道 新闻记者的职业决定了要与各行各业的人打交道。  相似文献   

15.
李茂峰 《新闻世界》2004,(9):43-43,63
中央一号文件下发后,“三农”问题成了各级党报关注的焦点,为了组织好贯彻中央一号文件精神的宣传报道,《蚌埠日报》及时开辟了“聚焦三农,力促增收”、“小康路上领头雁”等直接反映“三农”的专栏。为了使“三农”的报道更深入扎实,可见可感.蚌埠日报社总编缉刘学海亲自策划了“春耕见闻”栏目,在为期12天的采访中,我与农民同  相似文献   

16.
记者因为采访对象的权力、地位、金钱、名声不同而“变脸”待人,其实是做人上的低等和失败。  相似文献   

17.
18.
根据传播学理论,新闻贴近群众这一定位体现的是媒介与受众之间的对等交流。新闻记者是历史的记录者,她肩负着“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的历史使命,她不是高高在上的法官,发号  相似文献   

19.
2006年9月17日的《信息时报》以《CNN女主播毒舌“杀”人》为标题报道了这么一件令人震惊的事件:美国佛罗里达州一个两岁男孩特伦顿于8月底失踪后,9月7日,男孩的母亲梅琳达向一档以将受访人当成犯罪嫌疑人进行  相似文献   

20.
新闻采访是一种特殊的调查研究活动,它要求记不畏艰辛,寻根究底,再现人物风貌和事实真相。《大雁情》是女作家黄宗英二十几年前精心采写的一篇获奖报告学,讲述的是在七十年代落实知识分子政策的过程中,女科技工作秦官属仍然遭受的不公正待遇,以唤起全社会对知识分子问题的重视。今天,如果我们从采访学的角度抚书重读,还可以把它当成一篇采访手记,透射出在采访中所要遵循的一些规律,给人以学审美之外的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