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陈根远 《收藏》2014,(21):107-110
清代考据学家丁溶有言:“字皆石经之字,句皆石经之句,读经而不读石经,饮水而忘其源。”(丁溶:《唐石经校文序》)这其中的“石经”指的是唐石经,即《开成石经》。《开成石经》始刻于文宗太和七年(834年),开成二年(837年)完成。依次计有《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孝经》《论语》《尔雅》等12种儒家经书,另有《五经文字》《九经字样》附于《春秋左传》之末。共刻114块碑石,每石两面刻,每碑上下分为8段,每段中每行刻10字,共刻经文650252字。碑石高约216厘米,面宽93厘米。下设方座,中插经碑。原碑立于唐长安城务本坊的国子监内,宋时移至府学北墉,即今西安碑林。是中国古代保存最早、最完好的儒家刻经,堪称中华文化的原典。  相似文献   

2.
《收藏》2015,(3):4-5
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最有体系、刻载儒家经典最多、刊刻规模最大、迄今保存最完善的官方刊刻石经,为后世刊刻、抄录、校对儒经之标准。[古本之终今本之祖集儒经之大成]《开成石经》,唐代的官方刻经,由宰臣兼国子祭酒郑覃主持,大儒周墀、崔球、张次宗、温业、唐玄度等校订,为一时之选。始刻于文宗大和七年(833年),开成二年(837年)完成。《开成石经》内容包括《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穀梁传》及《孝  相似文献   

3.
叶寅生 《收藏》2009,(12):84-86
我国最早的一部编年史《春秋左传》中说,鲁定公五年(公元前505年),“季平子行东野,还,未至;丙申,卒于房。阳虎将以玙璠殓。仲梁怀弗与。”汉代许慎《说文解字》中“璠”字下云:“玙璠,鲁之宝玉,从玉,番声。孔子曰:美哉玙璠,远而望之奂若也,近而视之瑟若也;一则理胜,一则孚胜。”  相似文献   

4.
彭震尧 《收藏》2014,(12):94-97
经者,万世不易之常道也。然古时士子传抄之中时有误笔之事,以致原意失缺,道有所不同。至东汉年间,学者蔡邕上奏灵帝刘宏,言其错误较多,不便使用,故请校订刻石。熹平四年(175年),灵帝诏诸儒正《五经》文字,刻石立于太学门外,从此成为天下儒子学习的标准范本。后有曹魏正始石经、唐开成石经、五代后蜀石经、北宋石经、南宋石经、清石经等相继问世,刻经历史延续1600余年。  相似文献   

5.
《收藏》2014,(9):150-150
《开成石经》是唐代的十二经刻石,始刻于文宗大和七年(833年),开成二年(837年)完成,原碑立于唐长安城务本坊的国子监内,宋时移至今西安碑林.是研究中国经书历史的重要资料。2014年7月16~22日,第25届香港书展在香港国际会议展览中心举办,“中华文化元典《开成石经》大型文化典藏”亮相此次书展。  相似文献   

6.
刘兆雄 《收藏》2007,(12):104-105
1977年,我岳父病逝,岳母就将岳父的一套《春秋经传集解》送给我。岳父的朋友、四川师大徐仁甫教授讲,岳父钟佛操在四川石室中学、川大、川东师范讲授《左传》十分有名,学问很深,这部书就是他的讲义。在这部书的天头地角都批满了他的注释和见解。这部《春秋经传集解》(图1)是子骞读本,有乾隆“题宋版《春秋》”序。书品宽大,版框高26.6厘米,宽18.2厘米,黑鱼口,有耳子,八行宋体字。刻得工整、秀丽。全书14册,30卷完整。这就是我的第一件藏品和收藏的开始。  相似文献   

7.
《收藏》2015,(3):164-165
"中华文化元典《开成石经》大型文化典藏"于2014年12月12日在深圳会展中心隆重亮相后,吸引了众多藏家、文化学者前来咨询品鉴,一时间门庭若市、水泄不通,现场预定异常火爆。当天下午在"国故之根,儒经之祖——致敬中华文化元典《开成石经》文化品鉴会"上,西安碑林博物馆陈根远、马咏钟两位研究员深入浅出地向观众讲述了《开成石经》的官方刊刻地位,及其在千年历史起承转合间终得以幸存的过程,令在场观众无  相似文献   

8.
韦力 《收藏》2013,(7):116-118
此《道德经》二卷(图1)2006年秋现身于嘉德拍场,底价8000元,拍品说明称其为"明崇祯五年(1632年)刻本"。是书无牌记,"明崇祯五年刻本"之依据或为前序中有"皇明崇祯壬申鹿城顾锡畴题于三乐堂"之句。以序中年款为判断古书年代之依据,颇令人疑,因为后世翻刻者亦往往连旧序一并翻刻,故此年款仅能说明此版本最早年限为崇祯壬申。是书每页9行,每行19字,白口,四周单边。检索《中国善本书总目》所载《道德经》,无此行格本;三乐堂亦鲜有所闻,或为顾锡畴之堂号。其序尚言:"新安友人汪  相似文献   

9.
张乐民 《上海集邮》2010,(10):13-14
关于文7-6"《七绝·为李进同志题所摄庐山仙人洞照》"(参见091212)。邮票主图选用的手迹是被改动过的。现见到邮票主图的一幅原手迹(图1),最早发表于《毛泽东手书选集·自作诗词卷》(北京出版社1993年10月第1版)。其中一句"乱云飞度仍从容"的"从"字,误为"纵"字。  相似文献   

10.
《收藏》2015,(1):158-159
《开成石经》,镌刻的是思想,珍藏的是价值。典藏品鉴之间,是文化对文化的传承,智慧对智慧的馈赠,思想对思想的升华,盛世对盛世的礼赞。《开成石经》文化典藏限量征藏中华文化元典《开成石经》大型文化典藏以西安碑林博物馆馆藏《开成石经》民国精拓为底本,由西安碑林博物馆授权监制,陕西文化产业投  相似文献   

11.
姜寿田 《收藏界》2012,(6):121-121
音乐与书法在传统文化中皆占有重要的地位,在《诗》《书》《礼》《易》《春秋》儒家五经中,本应有《乐经》而成“六经“,因《乐经》失传,遂成“五经”。  相似文献   

12.
《收藏》2012,(4):156-157
傅山(初名鼎臣,字青竹,改字青主,又有真山、石人等别名)小楷《金刚经》传世鲜有露面。北京匡时2012春拍"明遗民书画专场"征集到一件傅青主的小楷《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年湮世远,精光秀骨,容庚小篆题册耑,邓以蛰为之不惜"米颠据舷",严群将之与傅山传世名作《百泉帖》并列为"傅书双绝",往圣先哲无不击节称赞。谈到傅山书法,人...  相似文献   

13.
对孔子是否修过《春秋》,有两种对立的意见:一是认为《春秋》是孔子所作或修,如孟子、司马迁、班固、王充、臼寿彝、卫聚贤、苏渊雷等;一是认为孔子未曾写作或修过《春秋》,如王安石、钱玄同、顾颉刚、杨伯峻等。本认为孔子取鲁史旧,并劳采他国诸史,编次而成《春秋》。  相似文献   

14.
吴明珠 《收藏》2006,(10):96-96
东周时期,贵族盛行佩剑,视带剑为体现身份地位的标志。《老子》称贵族“服文采,带利剑”。《吕氏春秋&;#183;侈乐》说:“世之人主,皆以珠玉戈剑为宝。”《吴越春秋》记载:越王允常聘欧冶子作名剑五把,三大二小:“一曰纯钧,二曰湛卢,三曰豪曹或曰盘郢,四曰鱼肠,五曰巨阙。”  相似文献   

15.
姜宏秋 《收藏》2006,(6):55-55
八大山人名朱耷(1626-1705年),字雪个,号个山,南昌人,明太祖朱元璋第17子宁王朱权之九世孙。据说他曾阅览元代书画家赵子昂手书的《八大人觉经》,若有所悟,便以“八大山人”自号,八大意为“四方四隅,皆为我大,而无大于我”。  相似文献   

16.
王勃生 《精武》2010,(5):29-29
近读闫永发发表在《精武》杂志(2010年第一期)上的《缅怀刘景云先生》(以下简称《缅》文)一文,颇有感慨。闫之德行真乃"狂而不直,侗而不愿,悾悾而不信,吾不知之矣"。  相似文献   

17.
在唐传奇中,写士子与闺中女子爱情最著名、影响最大的是元稹的《莺莺传》。《莺莺传》和《霍小玉传》、《李娃传》被誉为唐代三大传奇,代表唐代传奇小说的最高水平。元稹(公元779-831年),中唐著名诗人、文学家。字微之,河南洛阳人,父元宽,母郑氏。幼年丧父,依舅家,九岁能文。15岁(贞元九年)时以明两经及弟。22岁冬赴长安,第二年应试落弟。24岁(贞元十八年)调制入弟四等,授秘书省校书郎,与太子宾客检校工部尚书韦夏卿之女韦丛结婚。28岁(宪宗元和元年)应制举登科第一。同年四月除左拾遗、监察御史。后因得…  相似文献   

18.
王孝明 《精武》2007,(1):29-29
夫为剑者示之以虚开之以利后之以发先之以至《庄子》一书成于先秦,书中有一段庄子向赵国国君论剑的话,说:“夫为剑者,示之以虚,开之以利,后之以发,先之以至。”是说击剑之术的虚实、开合、后发、先至等见解。《吴越春秋》一书成于东汉,书中有一段话.说击剑家越女生于“深林  相似文献   

19.
山佳 《收藏》2011,(8):84-85
古文献中的《乐经》 先圣孔子整理六经为后人传颂,六经为《诗经》《尚书》《礼记》《乐经》《周易》《春秋》,其中之一的《乐经》相传在秦代即已失传,只余五经为历代学习诵读。  相似文献   

20.
茶艺     
《上海集邮》2008,(7):14-15
茶至少有5000多年历史,有“国饮”之称。《神农本草经》(TP12-3)有“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的记述。唐代陆羽,被奉为茶圣(1997-5-2,1996年坦桑尼亚《上海国际茶文化节》小型张,图1)。“羽嗜茶,著茶经三篇(TP12-5),言茶之源、之法、之具尤备,天下益知饮茶矣。”(《新唐书》)"自从陆羽生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