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优秀的作品,离不开外在的机遇.一幅新闻摄影佳作问世,同行及读者都会称赞作者抓住了机遇,自己也为之而欣慰.然而,并不是所有的记者,都能抓住机遇.实践证明,机遇是奖勤罚懒的.只有经常去寻找机遇,并咬住机遇不放,才能得手.在这方面我有一些切身体会.  相似文献   

2.
董斌  郑原 《新闻知识》2006,(9):63-64
一、新闻作品版权的定义与权利内容新闻作品版权,即新闻作品著作权,是指作者对其所创作的新闻作品所依法享有的专有权利。这里所说的新闻作品,不包括纯粹的时事新闻,因为时事新闻多是对新闻事件是简略描述,其中作者所付出的独创性的智力活动较少,因此法律排除了作者对时事新闻版权的享有。我国《著作权法实施条例》第五条对此有比较明确的解释:“(一)时事新闻,是指通过报纸、期刊、广播电台、电视台等媒体报道的单纯事实消息。”除时事新闻之外的其他新闻作  相似文献   

3.
新闻写作的产品是新闻作品。研究新闻写作的目的就是为了生产好的新闻作品,那么什么样的新闻作品才算是好的呢?这个标准是什么呢?很显然,符合和适合新闻传播的规律和要求的新闻作品才是好的新闻作品。新闻作品的五个特点就是这样提出来的。它们是:新闻作品是“易碎产品”,新闻作品是“机遇产品”,新闻作品是“组合产品”,新闻作品是“选择产品”,新闻作品是“传播产品”。  相似文献   

4.
从新闻作品内容构成探析新闻的真实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闻真实性是个老话题,但也是个难以说清的话题,为此人们总想作出自己的努力,试图说清它。本文试从对新闻作品内容构成的分析入手,力求对新闻真实性的探讨实在一些。新闻作品是作者对新闻事实认知结果的陈述,在这种陈述中,往往或明或暗地表达着作者对新闻事实的评价意见。可见,新闻作品的内容由两部分构成:对新闻事实认知结果的陈述;新闻作者对新闻事实的评价意见。显然,后一部分并不是新闻事实本身具有的信息,它不是新闻,因为学界普遍认为,新闻是对事实的报道,而非对事实的评价。前一部分是对新闻事实的陈述,符合我们对新闻…  相似文献   

5.
每个记者都在期待有一个遇到“大鱼”脱颖而出的机会。但是,这样的机遇一辈子或许只有几次。能否把握住,取决于你是否做足了准备。而日常的每一次采访,都是我们积累经验学习的过程。所以,在每次采访的细节中回望自己的新闻之路,校正自己前行的方向,采写回来的新闻作品才更有生命力。  相似文献   

6.
好的新闻作品如同好的文学作品,耐人寻味,历久弥新。通过阅读这些优秀的新闻作品,读者不仅对作品中的事件记忆犹新,还能通过作品领略到作者的文学功底,也就是说,从一篇新闻作品中,读者不仅可以看到作者的政治素养、理论素养、专业素养、知识素养、道德素养,还可看到作品本身透射出的作者的文学素养。  相似文献   

7.
刘娟 《新闻传播》2007,(8):4-5,7
俗话说,厚积薄发,机遇垂青有心人,获得中国新闻奖这一中国新闻界最高奖项,尤其是一等奖的作者,他们的采写经验,一定有他们的独特之处,本刊约请第十六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的部分获奖作者,将他们自己如何挖掘新闻题材,提升新闻价值,以及如何成功采制出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新闻作品的过程及其体会做一总结,相信能给新闻从业人员以启迪,并在学习和借鉴中提高。[编者按]  相似文献   

8.
书讯     
《新闻作品选集》四川日报高级记者刘耀辉撰写的《新闻作品选集》,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全国各新华书店发行。这是作者继《张容芳传》《人生的价值》《新闻写作》之后的第四本著作,收集了作者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发表的各种新闻体裁的作品113篇,其中不少为获奖作品。(邓洪平)  相似文献   

9.
书讯     
《新闻作品选集》四川日报高级记者刘耀辉撰写的《新闻作品选集》,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全国各新华书店发行。这是作者继《张容芳传》《人生的价值》《新闻写作》之后的第四本著作,收集了作者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发表的各种新闻体裁的作品113篇,其中不少为获奖作品。  相似文献   

10.
新闻写作与作者情感刘祯祥一篇新闻总是蕴藏看作者的情感,作者的主张、思想观念、爱憎……。新闻素材的选择,新闻主题的确定,往往受作者情感的支配。作者的情感会直接或间接融入新闻作品中。富有情感的新闻作品,才有吸引力,例如魏巍的通讯《谁是最可爱的人》,就饱含...  相似文献   

11.
牛明汉 《军事记者》2006,(10):69-69
一位新闻函授学员打电话问我:“学报道是先读作品呢,还是先学理论呢?”我以为,这位学员的问题有必要作为一个问题研究。因为它不仅是初学报道者可能遇到的问题,而且也是我们这些已经搞了多年新闻的人,也要解决好的问题。这里说的所谓读作品,专指读新闻作品,如阅读发表在报刊上或收在新闻集里的优秀通讯、消息、言论和文章等,也包括作者创作的经验与体会。学理论,则指学习研究包括新闻学、新闻史、新闻观及新闻领域系统化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规律在内的理性认识。古人讲,“非尽百家之美,不能成一人之奇;非取法至高之境,不能开独造之域…  相似文献   

12.
蓝鸿文教授在研究范长江新闻生涯的过程中,陆续发现了一些未选入《范长江新闻文集》的范长江的新闻作品。这些作品的重要程度,虽然不及《范长江新闻文集》中的某些作品,但它们是范长江新闻实践的组成部分,对我们认识范长江,研究范长江的新闻思想和新闻实践有一定帮助。这些作品散见于各种报刊,包括内部刊物。现在作者向读者提供一个包括55篇文章的目录,按发表时间先后为序。这些文章对读者进一步认识范长江,更深入地研究范长江将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3.
新闻作品与时事新闻存在本质的区别。时事新闻是对客观事实的报道,属于公共信息,不具有独创性.所以不受著作权法的保护。新闻作品则是在时事新闻的基础之上进一步表达作者的思想观点,具有独创性.因此受到著作权的保护。通过分清新闻作品与时事新闻的界限,有助于把握著作权法,认清保护新闻作品的法律限度。  相似文献   

14.
新闻真实性所衡量的是新闻作品报道事实所达到的与事实原貌的吻合程度以及逼真程度。新闻是 人写出来的,人的主观能动性体现在新闻作品整个流程中,新闻的真实性本身就受主观性的制约:新闻是作者根据 客观事实加工制作的,是对事实的报道;纯粹的客观是不存在的。  相似文献   

15.
写出好的新闻作品,甚至精品,是每个新闻作者的美好愿望和追求目标。所谓好作品,从最宽泛的意义上说,就是能够充分满足社会及其广大读者需要的作品。怎样才能写出这样的作品,取决于多方面的条件,本文试图从价值论的角度,探讨一下新闻作品的价值构成,从而为新闻作者如何提高自己新闻作品的价值,以更好满足读者的需求,提供一些理论上的建议和参考,写作实践上的努力环节和方向。 探讨报刊新闻作品的价值构成,实质上就是探讨在读者(价值主体)与新闻作品(价值客体或对象)间建构起的价值关系中,新闻作品应该在哪些基本方面满足读…  相似文献   

16.
现场短新闻,是指作者深入新闻事件的现场,采写制作的一种新闻价值较高、现场感较强、篇幅短小精粹的新闻作品。它除了具有一般新闻的特征外,作者更应当在下面几个方面下功夫: 一、要有如临其境的场景描写场景描写对一般新闻作品都是必要的,但对现场短新闻来说尤为重要。可以说,没有篇幅比重较大的场景描写,便不能戴上“现场短新闻”的桂冠。这种场景描写能使读者如见其景是最基本的要求了。最理想的是要能使读者产生如临其境之感。  相似文献   

17.
面对复杂的新闻舆论环境,主流媒体的新闻舆论工作遇到诸多困难,提升新闻舆论“四力”迫在眉睫。全媒体传播体系的建构也为主流媒体开展舆论生产工作提供了新理念和新技术的支撑。基于媒体融合的背景,本文以中国新闻奖创意互动及融合创新类获奖作品为研究对象,从作品本身、作品传播渠道以及作品来源等角度剖析蕴藏在作品中的新闻舆论“四力”,并通过对作品局限之处的分析,对融媒语境下主流媒体如何借助新闻产品提升新闻舆论“四力”作出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18.
姜淮超 《今传媒》2003,(3):74-75
所谓职务作品,是指“公民为完成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工作任务所创作的作品。”①由此可以推出,所谓新闻职务作品是指新闻记者(编辑)为完成媒体的工作任务所创作的新闻作品。这些作品是指作者付出了较多创造性劳动,发表于各种媒体的通讯、专访、特写、深度报道、评论等新闻形式。我们探讨新闻职务作品的著作权问题,也是针对这些作品而言的。  相似文献   

19.
“新闻官司”,指的是因新闻媒介发表各类新闻作品而发生的侵害公民或者法人的合法权利的纠纷和诉讼。据报道,自《民法通则》生效以来,全国各级法院受理的“新闻官司”已达300起。结果如何,尚无确切统计。在上海,据悉已结案的“新闻官司”中,原告胜诉的约占65%,被告(新闻单位和作者)胜诉的约占35%,看来,新闻单位和新闻工作者败多胜少。“新闻官司”的出现和骤增,是我国新闻界遇到的一个新问题。如何对待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20.
以情动人、以情感人是文学的生命线;新闻虽然以真实为生命,但写得动人、感人的新闻作品,在情字上煞费苦心、倾注心血的新闻作品,则更具有可信度和感染力。新闻作品的情,一方面是作者身临其境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一方面是所写新闻事件本身所富含的动人、感人之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