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拟主要依据美国翻译理论家Eugene A.Nida“意思优先”,“动态/灵活对等”理论,探讨英互译本中内容与形式统一或基本对等的问题。通过对比英汉两种语言的差异,指出:在英汉语互译中原语与译入语境对完全一致的情况是很少有的。要达到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必须充分考虑原语与译放语在诸如句子结构、词性、语序、表达习惯,以及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差异,按“动态/灵活对等”、“内容优先于形式”的原则,结合运用各种翻译技巧,尽可能译在内容与形式上与原语保持一致或基本对等。  相似文献   

2.
由于英汉两种语言对同一事物或命题可能会从不同方面来描述 ,同一思维内容可能会有不同表达方式 ,翻译时应注意知觉视点和时空视点的灵活转换 ,以摆脱原语语言形式的束缚 ,使译文更符合译入语习惯。  相似文献   

3.
在翻译中,原语与译入语之间由于源流截然不同,在化背景和生活环境方面,有根本的差异,所以有些语言字不能用另一种语言准确完整地把它再现出来;译入语本身缺乏相应有的表达方式,或缺乏对等的表达形式。从语言学角度,根据不同的相关因素分析翻译中的不可译性。  相似文献   

4.
试论英汉翻译中的不可译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翻译中,原语与译入语之间由于源流截然不同,在化背景和生活环境方面,有根本的差异,所以有些语言字不能用另一种语言字准确完整地把它再现出来。译入语本身缺乏相应的表达方式,这是相对不可译性产生的根源,或译入语缺乏对等的表达形式,这是绝对不可译性产生的原因。本就两种不可译性分别予以举例说明。  相似文献   

5.
翻译过程是在译入语中找出与原语对等的表达法的过程。由于英汉语的文化背景、风俗习惯、思维方式等不同,各自的词法、句法、篇章结构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差异,有必要对其进行对比分析。本文从对比语言学的角度来讨论英汉对比在翻译中的应用,并从词法和句法等方面分析英汉两种语言的异同。  相似文献   

6.
翻译作为一种化交流,受原语化与译入语化的制约。由于英汉民族化的差异,仅有一小部分成语在英中有相对的意象。大部分四字成语蕴涵浓厚的中国化意象,英译汉时若使用这些成语,便在译中掺入与添加了译语化意象,造成化失真。因此,译应慎用成语,灵活变换表达法,使化信息得以准确传递。  相似文献   

7.
影视字幕为目的语观众服务,让其获得与原语观众一样的感受。这与奈达功能对等理论强调译入语读者在领会译文时与原语读者在领会原语文本时的反应一致有相似之处。本文从影视字幕翻译的具体实践入手,借用热播电视剧《神探夏洛克》(第四季)的字幕英译,论述了功能对等理论如何有效运用于字幕翻译,使其在语言、文化和艺术三方面达到对等以及译者为达到功能对等所采取的具体技巧。  相似文献   

8.
翻译的形式转换与意义函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翻译利用译入语替代原语转达原语意义的过程,反映了译入语与原语之问基于形义关系处理的互动作用。语言内部的意义关系性质和语言与文化的相互影响决定了译入语形式转换的以意择形原则。语言意义的语境依赖性决定了意义的函项特征,这对于翻译是很重要的。  相似文献   

9.
奈达在翻译理论与实践一书中提出,翻译是“原语信息最切近的自然对等”,并提出翻译的四大优先原则,即:(1)内容的一致优于词与词的对等。(2)动态对等优于形式上的一致。(3)口头形式优于书面形式(这一点主要就圣经翻译而言)。(4)语言随使用人群的年龄、性别、居住地及所处背景不同而不同,而非传统上所谓高雅的形式。这四点优先原则具体上讲即内容对立于形式,意义对立于风格,同义对立于一致,最贴近的同义对立于其他任何形式的同义,动态对等对立于形式上的对等即译文是“原语言最切近的动态对等,首先是意义上,其次是形式上”。这样的翻译无论从…  相似文献   

10.
该文以《美国模范刑法典》为视角探析了法律术语跨文化翻译策略,即在存在文化共核的情形下,通过直译或意译的方式在译入语文化中寻找源语的基本对等词,在文化共核与差异并存的情形下,通过扩大或限定源语以达到功能对等,在主要存在文化差异的情形下,建议在忠实源语法律文化的前提下,灵活地采用释义、译借及创造新词等方法。  相似文献   

11.
翻译中译者常常会遇到译入语与译出语不对等的问题。其中,首先遇到的词汇层面的不对等问题。因此,如何准确地确定词义,灵活运用各种翻译技巧在最大程度上实现译入语与译出语之间的准确转换,对于译文质量来说尤为重要。英汉互译中词汇层面不对等现象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与特定文化有关的词的不对等、译入语概念在译出语中没有词化、译入语与译出语在语义区分上不同、词义冲突以及译出语缺少上义词或下义词。笔者就以上现象进行归类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12.
译入语语境是原语语言信息和文化信息移植到译语以后新的生存环境。译入语语境对翻译起着明显的制约作用。其具体表现为对原语语言和文化信息的阻塞和过滤,导致翻译中不可译现象、文化信息丢失、文化信息调整等现象的产生。正是译入语语境对翻译的这些制约作用.导致了各种翻译技巧的产生。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美国语言学家兼翻译家Nidar的“功能对等”理论成为翻译理论领域的主流。该理论现已被广泛采纳并应用于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翻译,它对从事翻译工作的人士或第二语言学习者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分别以词汇、语句和语篇为基本翻译单位,通过对比英汉两种语言在形式、语义和语用等方面的异同和两种语言人们的审美和情感倾向性的异同,来探讨翻译中如何运用“功能对等”这一翻译标准。  相似文献   

14.
刘婧 《考试周刊》2011,(31):25-26
电影是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之一,而片名是一部电影的浓缩和灵魂所在,它的翻译在文化交流和传递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形式,电影片名的翻译会不可避免地遇到语言及文化的差异,很难实现源语和译入语的对等。灵活恰当地使用翻译中的归化和异化理论,就能达到既体现异域文化又符合译入语观众审美情趣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流行词具有反应迅速、背景性强、信息含量丰富等特征,在译入语中再现风格、意义对等的流行词,译者需要在翻译对象、意义、策略选择及读者观照方面充分发挥主体性。但在流行词英译中,译者的主体性发挥不是随意的,会受原语语境、双语水平、译入语文化的制约。其中原语语境是孤立的词条翻译的根基,为单词填补翻译的未定点,而译者的双语水平关乎其理解原语、阐释热词和输出译文的准确性,而译入语文化是译者将原词向目的语转换过程中须遵守的规则。  相似文献   

16.
翻译是一种跨化交际形式;在翻译过程中,译必须具有跨化意识,跨越译入语与译出语化间差异的障碍,实现语言的转换与化信息的传递。本从化差异的角度对英汉词、习语和句法三方面作了粗略的比较,从而对翻译策略的选择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7.
翻译实践的中心问题是寻求等值成分。形式对等的翻译以原语为中心,力求使接受语中的信息尽可能地接近原语中的各种成分,最大限度地显示原文中的形式与内容。要达到真正的形式对等,必须用目的语中的对应形式结构来替代源语中的形式结构。四字结构是汉语中特有的一种语言形式,其翻译不同于其他语言形式的翻译。在四字结构的汉英翻译中,也能实现一定程度上的形式对等。  相似文献   

18.
在翻译实践中,语用歧义、俚俗语等的存在给译者带来很多困惑。Eugene A Nida对“形式对等”和“功能对等”的区分解决了翻译界长期以来直译与意译之争,有效地指导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尽力寻求“最贴近原语信息的自然对等”。  相似文献   

19.
刘佳全 《考试周刊》2010,(21):33-34
奈达的功能对等给翻译带来了新的方法论,然而鉴于文学翻译的特殊性.功能对等并不能完全解决文学翻译中的问题。文学作品翻译的局限性不可避免地摆在译者面前。面对语言形式与语言内容的微妙关系,忽略语言形式的功能对等在文学作品的翻译中损伤了其文学性。文学作品的文学性对于语言形式的依赖启发译者.适度异化的语言更能体现一部译作区别于译入语原创作品的文学性。  相似文献   

20.
理解是翻译的关键。在汉英翻译中,理解的过程应该是一个“语内译”的过程。从古到今的主要译论都阐述了翻译的本质是用顺畅的译语再现原语信息,这为“语内译”在汉英翻译中的实施提供了理论依据。汉英之间的思维及语言差异决定了“语内译”的必要性。该文在这样的理论框架中论述“语内译”在汉英翻译中的具体操作及其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