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宋志标 《青年记者》2007,(15):22-22
不论经济实力还是政治文化影响,广东现有的几大报团在全国都属最前列。广东的报业竞争处在较高的水准上,它们何以发展到如今的程度?换句话说,是具备了什么条件才支撑广东报团走到今天的地步?  相似文献   

2.
网络技术为视频媒介提供了广阔的发展机遇,花样翻新的互动视频与融合视频应运而生。显然,在传统媒体受到“新媒体”颠覆的时代,如何寻找自己的新生之路,已经事关传统媒体的生死存亡,  相似文献   

3.
什么叫“边缘新闻”?也许是笔者孤陋寡闻 ,在新闻理论教科书中尚未见过 ,可能只不过是生造而已 ,主要是由边缘学科引发的联想 ,即发生在“工、农、兵、学、商”行业之间 ,或捕捉在“党群、政法、科技、教育、卫生、文化、经济”诸领域沿边界线或交叉点上的新闻。新闻媒体的采访大多分条线 ,记者各自为战 ,整天忙于参加各种会议、跑机关 ,不敢越雷池一步 ,难免出现“死角” ,天长日久 ,报道的思维模式基本定型 ,自我封闭 ,所写稿件往往“大路货”、常规报道多 ,与不少时效性强、新闻价值高的独家新闻和深度报道往往失之交臂 ,擦肩而过 ,“边…  相似文献   

4.
企业新闻,也称一厂一品一店的报道,是经济新闻的重要组成部分。好的企业新闻是社会了解企业的窗口,是业界沟通信息的桥梁。然而近年来媒介上企业新闻日渐减  相似文献   

5.
6.
7月8日,北京电视台生活频道《透明度》栏目播出的所谓《纸做的包子》的报道,曾在京城甚至更大范围引起短暂的"轰动效应"——许多消费者再不敢随便去街头购买包子,包子铺的生意严重受挫,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信心受损……然而,这短暂的"轰动"之后,关于"纸包子"报道是假新闻的消息公之于众,社会震撼、  相似文献   

7.
8.
倪德钰 《新闻窗》2006,(6):28-29
新闻是媒介的命脉,从诞生的那天起,媒介就开始了对新闻的追逐。随着竞争日益激烈,媒介为了获得最新的独家新闻,可谓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十八般武艺都使尽了。而记者为了完成任务,也常常做出许多有违常理之事:对被访者进行围困阻截、抢新闻不顾及被访者的心灵伤害、违背道德,以伤害他人为获取新闻的前提、为获得新闻报道的轰动效应而罔顾他人人身安全、为获得独家新闻侵权偷窥、追求轰动效应,对新闻真实性缺乏调杏.甚至恣意造假等。  相似文献   

9.
随着广播电视节目的不断改革创新,出现了许多新的节目形式。理论是实践的先导,实践又是检验理论的标准。风靡各地的“说新闻”恰恰就处在这样一个认识和实践过程中,亟待加以认真研究和总结。  相似文献   

10.
赵敏 《视听纵横》2003,24(6):44-46
新闻要想吸引公众的注意,就必须有与众不同的新闻内容和报道形式。然而目前,记要想采访到独家新闻已很不容易。新闻要想吸引观众或读的眼球,取得较好的收视率和阅读面就必须独树一帜、另辟蹊径,在内容和形式方面下功夫。浙江电视台教育科技频道新闻杂志栏目《走进今天》开辟“新闻连载”板块就是媒体在新闻领域中的一次积极实践和探索,取名为“新闻连载”是因为它采用了连载的形式来报道特定内容的新闻。  相似文献   

11.
任健 《新闻记者》2000,(9):48-49
随着市场经济日趋发展和报业 的市场化运行,行业报道面临着更加尖锐激烈的竞争局面。报纸既为特殊商品(很多报社已明确发行部为“销售部门”),便出现了供需问题。任何一种商品如果没有市场消费需求,便失去生存的可能。读者订阅报纸就是一种消费。在计划经济时期的那些指令性订阅指标被取消了;有些公费办的免费赠阅报纸现在也必须自负盈亏,靠一定的发行量维系生存的许可。而原来的读者现在有了选择权,是否愿意从有限的书报费中拿出一份来订阅行业报,其实质是对行业办报质量的严峻考验,跨进“市场”门槛后,有些原来感觉良好而当前…  相似文献   

12.
姜燕 《新闻前哨》2004,(12):17-18
不顾社会效益,一味猎奇,寻求所谓的"轰动效应",追求感官刺激,专挑那些稀奇古怪、违背人之常理的事去宣传,去煽情,这是舆论中的"媚俗"现象。一般而言,"媚俗"容易被人识别,现在传媒对"媚俗"现象很是警惕。但媒体宣传中的"媚官"现象尚未引起人们的足够警惕。  相似文献   

13.
<正>网络技术为视频媒介提供了广阔的发展机遇,花样翻新的互动视频与融合视频应运而生。显然,在传统媒体受到"新媒体"颠覆的时代,如何寻找自己的新生之路,已经事关传统媒体的生死存亡,大量的受众不再忠诚于传统媒体,转而投奔网络新媒体,适应这一变革的唯一出路是积极为网民打造丰盛的网络视听盛筵,这是无可逆转的历史潮流。在这一背景  相似文献   

14.
15.
16.
友瑜 《新闻三昧》2008,(8):38-39
《扬子晚报》6月22日刊发一则警察因打不还手被打重伤的报道,引来多家媒体刊文评论,粗略统计了一下,计有重庆时报、河南商报、燕赵晚报、广州日报和北京晨报。笔者22日也曾就此撰文评论,却未见任何媒体刊用。于是,抱着学习的心态,把上述媒体的相关评论一一拜读。然而很遗憾,笔者感觉,其中数篇评论已经不是评论,而变成了新闻“竞猜”!  相似文献   

17.
张博 《记者摇篮》2010,(8):27-28
日趋激烈的新闻产业竞争,除了数量竞争以外,质量的竞争也愈发凸现。优胜劣汰的法则迫使人们把精品意识提升到重要位置。新闻精品已成为媒体树立自身形象、提高知名度和培养队伍的迫切需要,成为衡量一个编辑记者是否合格的重要尺度之一。  相似文献   

18.
林新华 《新闻传播》2004,(12):45-47
在新闻从业队伍中,地市报(本文不含直辖市和省级市的地市报)记者是一支重要的力量,作为最基层的新闻工作者,他们并不缺乏素材,发生在自己身边的故事,是他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新闻资源。但是对于地市报记者而言,他们同样有一个苦恼,基层素材虽多,但身处一地,受地域限制,很难能写出有全国影响的文章。的确,相比于新华社等一些中央和省级新闻单位而言,地市报记者缺乏动辄就能形成全国影响的大新闻素材。但缺乏并不表示就没有,并不就意味着地市报记者不能写出有全国影响的文章来。  相似文献   

19.
《军事记者》2013,(1):55-55
欧福泰在2012年第2期《新闻实践》撰文阐述,在新闻报道中,细节是指对新闻事件、新闻人物、新闻场景、新闻背景中出现的最有特点、独具特色的事物和人物的具体描写。无论哪一类新闻文本,细节都是重要的表述内容。  相似文献   

20.
2000年5月10日,来自海内外80名专家学者和政府官员聚集在清华园,参加了 由清华大学国际传播研究中心主办的“网络时代新闻传播”研讨会。研讨会通过对网络新闻传播现状的分析,希望找到一条中国网络新闻传播发展的出路,并探讨了媒体应该对此做何应对。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协主席周光召院士对中国首次召开网络新闻学的会议表示祝贺。他说:“十年前,网络是科学家获取资料和讨论问题的手段。而今天,进入网络更成了以抢时效为己任的新闻记者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径。” 这一次中国没有迟到 国务院新闻办主任赵启正说,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