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职业心理倾向结构及其测评模型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将个体职业心理倾向的发展水平与职业的具体要求进行比较,尽可能使多个维度相容,这就是"人"与"职"的匹配过程.影响个体职业适宜性的因素包括体质、职业兴趣、人格、能力等.在进行职业心理倾向测验项目分析,以及职业对从业者心理倾向要求分析的基础上,可建立职业心理倾向测评系统.实践证明,这一模型在实现"人职匹配"中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牟军 《中国培训》2003,(2):60-61
第一节人员素质测评一、关于人员素质测评所谓人员素质测评,就是指综合运用心理学、测量学、统计学等学科的理论、技术与方法,对人的能力水平及倾向、个性特点、行为特征等进行系统而客观的衡量评价,从而指导用人单位进行人员甄选、求职者寻求适当职业的科学方法。人员素质测评的核心问题,就是通过对人的能力水平及倾向、个性特点、行为特征等的衡量评价,尽可能地谋求“人职匹配”。因此,谈到人员素质测评,必须明确几个相关概念,即“人职匹配”、职业、能力、测评。(一)人员素质测评的相关基本概念。1、人职匹配的含义。所谓人职…  相似文献   

3.
目前大学毕业生在选择职业时相对较为盲目,不知道毕业后自己想干什么,能干什么.造成了毕业生找工作时乱投简历,不少人找到工作后于不了多久就匆匆"跳槽",而且频频"跳槽"的现象.用人单位埋怨,学校叹息,毕业生沮丧.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源是大学生不了解人职匹配的理论,不知道如何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捱.本文通过事实分析,提出应当将人职匹配理论引入大学生择业教育,让大学生通过掌握人职匹配理论,正确认知自我,合理规划职业人生.  相似文献   

4.
"人职匹配"理论是毕业生寻求自己与职业之间达到最合适的统一的的匹配方法,这种方法在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运用可以缓解就业压力,同时使人力资源得到最合理利用。本研究在探讨人职匹配理论的基础上,分析了"人职匹配"在就业指导工作中的必要性,并从学校和学生两方面探索了如何帮助大学毕业生实现"人职匹配"。  相似文献   

5.
人职匹配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职匹配是职业生涯发展理论的核心,人职匹配思想不仅有助于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实现个人与社会价值的最大化,而且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分工导致职业分化,职业分化必然引起从业者的收入与个性差异,而差异正是和谐的逻辑基础。  相似文献   

6.
从兴趣与职业的内涵角度,概述了国内外有关职业兴趣研究与测评的进展情况。为帮助学生科学择业和有效就业,努力实现理想的"人职匹配",采用美国职业专家霍兰德职业性向SDS测试量表,以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为例,对高职英语专业学生职业兴趣进行了测评调查研究。通过对相关统计数据的对比分析,提出了一些关于高职外语专业学生职业兴趣培养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杜晖  曹鹏 《教育技术导刊》2018,17(5):169-172
为了提升高校就业信息服务水平,促进行业人力资源优化配置,构建数据驱动的人才供需匹配信息服务平台意义重大。通过互联网数据抓取,获取国内行业体系与职位体系信息,并参考职业兴趣类型理论,构建人职匹配模型,基于云计算服务实现人才测评、人职匹配推荐和就业统计分析功能。该平台目前主要应用于高校电子商务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库构建,实现大学生职业规划指导和就业信息服务,效果良好。基于网络招聘数据采集和人才测评方法的结合,能有效提高人才供需匹配效率,平台未来将向智能化方向发展,实现行业发展及需求预测、热门技能挖掘等深度分析功能。  相似文献   

8.
人职匹配理论以个性心理学和差异心理学为理论基础,其理论前提是承认人的个性结构存在着差异,这些个性差异适合于不同的职业,人们根据自己的个性特点可以找到合适的职业,达到人职匹配的目的,以获得个人需要、兴趣及心理的满足,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力。这一理论包括以下几个派别:一、特性-因素理论该理论由美国的帕森斯初创,由威廉森所发展。“特性”是指被指导者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因素”是指职业的用人要求。该理论认为,每一个体都具有独特的能力和特质,不同的职业岗位需要不同特性的人,心理测验可以获得对个体特性的认识,以使个体找到最能体现和发挥其特性的工作。根据这种理论,职业指导者首先要  相似文献   

9.
陈黎 《现代企业教育》2013,(16):129-130
大学生职业适应性测评主要测试大学生的职业兴趣、职业价值观、职业人格等方面,对大学生个性特点及职业性向进行评估,可帮助大学毕业生尽快在就业后适应工作,做到"人尽其才"、"人岗匹配"。将职业适应性测评引入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体系,通过对大学生具有针对性的测评分析、制定职业生涯规划、调动大学生就业的积极性和主体意识,从而解决大学生求职发展问题。  相似文献   

10.
从职业内涵与职业性向的理解出发,简述了国外职业性向理论的研究状况,着重分析了帕森斯"人职匹配"理论、职业生涯发展阶段理论、霍兰德职业人格与环境类型适合理论、施恩"职业锚"发展理论、社会认知职业理论和职业系统理论框架等具有影响力的职业性向理论学派,旨在促进对这些理论成果的学习和借鉴。  相似文献   

11.
人职匹配既是职业指导的基本原则,也是这一原则指导下的求职行为。20世纪初随着职业指导在美国兴起,人职匹配被提出,其后经典人职匹配理论逐渐形成。20世纪90年代后,人职匹配开始走向衰微,或者说融入到更为复杂的职业生涯决策理论与方法之中。人职匹配对人与职业的关系进行了特殊的揭示,并且也是个体实现自身价值的前提条件和企业提升人力资源配置效益的基本途径。当然,人职匹配也存在技术基础的局限,时代的局限和地域的局限等。人职匹配与当代职业教育之间存在一种微妙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探讨职业指导的概念内涵及人的个性的意义入手,论述了职业指导既要充分发挥人的个性,尊重人的个性,努力创造人职合理匹配的双赢局面,同时也要努力完善人的个性,矫正人的个性,帮助个体实现职业发展目标的原因和意义.  相似文献   

13.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毕业生的就业、用人单位的招聘,要通过市场来配置,通过供需双方的"双向选择",最大限度地实现"人职匹配"和"职人匹配",这无疑是社会的一大进步.然而,在现实中,一个社会要真正实现"人职匹配"和"职人匹配"的就业情况,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尤其是当前毕业生就业处于"买方市场"的状况下,大学毕业生确立什么样的职业价值观,往往成为他们就业成败的一个关键.  相似文献   

14.
人职匹配理论是将个体独特的人格特征和能力特点与社会某种职业相关联,以求达到人与职业之间的合理匹配。在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引入人职匹配理论,开展个体特性评价和职业因素分析并进行分类,以指导各类型学生的职业生涯设计,对于提高学生职业素质,使之充分、顺利就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工作搜寻的过程是高校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的人职匹配过程.在社会化媒体环境与工作搜寻理论视角下,增强高校毕业生对职业定向的自我认知,在综合自我探索和工作世界探索信息基础上,有效地建立针对高校毕业生的工作搜寻与匹配模型,实现毕业生与聘用岗位的人职匹配,提高就业成功率.  相似文献   

16.
人职匹配是现代职业指导理论的基本理念和出发点,主要涉及职业兴趣、取业能力倾向和职业人格方面的匹配。对已有人职匹配理论综合分析后,提出建立基于能力倾向的人职匹配理论。应大力发展有关能力倾向的客观性测验,并建立能力倾向与职业岗位之间的对应关系。在职业选择或专业选择中,应首先从能力倾向出发,兼顾职业兴趣、职业人格和职业价值观等方面。  相似文献   

17.
人事心理测评运用标准化的心理测验对个体的职业能力、职业兴趣、工作经历、价值观及人格特征等进行有效测量,并对其各方面素质做出综合评定,进而实现人与职、人与事的合理匹配.在我校近年新教师引进等人事选拔工作中逐步试点开展心理测评,从应聘者的职业兴趣倾向、应聘者的人格特质和应聘者的心理健康状况等方面进行,心理测评结果为我校人事安置、调整和合理利用人力资源提供参考依据.今后应在现有试点基础上,进一步深化细化心理测评工作,建立更为全面、系统的人事心理测评体系.  相似文献   

18.
职业适应是指个体在职业认知和职业实践的基础上,不断调整和改善自己的观念、态度、习惯、行为和智能结构,与某一特定的职业环境进行相互调整,以克服大学毕业生在新的职业活动中出现的人际关系困惑症、自我迷失症、情绪压抑症、厌职情绪症等职业不适应的症状,达到人职匹配与和谐的过程。  相似文献   

19.
“人职匹配”犹如大学生职业定位的导航标,引导大学毕业生了解自己、了解工作和寻求两者之间最为恰当的匹配方法,从而可以缓解大学生和社会的就业压力,也使人力资源得到最合理利用。因而“人职匹配”对于大学毕业生具有不可替代的必要性。不仅大学生本人,高校和社会都要为“人职匹配”创造合理的条件和环境.  相似文献   

20.
胡晓玲 《江苏高教》2014,(3):128-129,145
自我效能感与职业生涯规划有紧密的适用度。当前女大学生职业规划存在自我认知不足、职业期望过高、规划意识淡薄、知行不一等问题。这与其自身、高校和职场环境等密切相关。高校要突破"认识自我—认识职业—人职匹配"的定势,以自我效能感为研究视角,从学生、高校、社会、政府等角度完善职业生涯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