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在伟大爱国诗人屈原的作品《九歌》中,有一首祭奠为国捐躯的将士的诗歌《国殇》。它通过对一场激烈悲壮、天摇地动的古代车战的典型描绘,真实地再现了战争的场景和场面,塑造了集体的英雄形象,使读者如临其境,受到了很大的激励和教育。建国以来,这篇作品曾经不止一次被选进全国统编和各地自编的中学语文课本,成了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极好教材。据张永鑫同志考察:我国古代的战车大致都有独辕(辀)、双轮、方舆(箱)、长毂。这种构造特点决定了它的功能和人马的配置:独辕用的驾驭战马四匹,中间两匹算“服”,左右两匹叫“骖”,车箱用作站立乘员三  相似文献   

2.
《国殇》不是祭祀人鬼或人神的祭祀诗,而是一篇现实主义的叙事诗,是为悼念和歌颂为国捐躯的楚国将士而作的诗歌,是楚辞中的一篇兵学文献,反映了先秦时期的战争状况,对研究先秦时期的战争样式、作战方式、兵种构成、武器贸易、征兵制度以及《孙子兵法》的成书研究,都有重要的文献价值,是研究古代兵学文化与军事制度不可多得的文献。  相似文献   

3.
霾两轮兮絷四马对《楚辞·国殇》中的一句话:“霾两轮兮絷四马”,文怀沙先生译为:“索性把两个车轮埋在土中,四匹马也系着不用”;郭沫若译为:“埋了两车轮,不解马头缰。”二者都说是人为的。而陆侃如、高亨、黄孝纾选注的《楚辞选》则译为:“车轮陷没在泥水里,四匹马又被绊住。”实际上,这两种解释都不甚精当。我认为,这句诗应解为:(尸体、血水)陷没了车的两个轮子,绊住了驾车的马。文、郭二位先生的解释,旨在突出那些楚国将士誓死卫国的决心,但就全诗讲,却不合这场悲壮激战  相似文献   

4.
《楚辞》中的《九歌》是屈原在民间祀神乐歌的基础上改编刨作的具有独特体制的祭歌。共11篇,分别是《东皇太一》、《云中君》、《东君》、《湘君》、《湘夫人》、《出山》、《大司命》、《少司命》、《河伯》、《国殇》,最后一篇《礼魂》是送神之曲,为各篇所通用。每篇各主祀一神,从“东皇太一”到“山鬼”所祭的  相似文献   

5.
《国殇》是我国战国时期屈原的作品.屈原,楚国人,为我国古代的一位伟大诗人,一九五三年曾被评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屈原所处的时代,正是奴隶制日益崩溃、封建制逐步形成的时代.他站在新兴地主阶级的立场上,用诗歌的形式,抒发了明法度、举贤能,依靠国君进行自上而下的改革,以实现全中国统一的政治理想,和为实现这一理想而百折不挠、上下求索的顽强斗志.同时,他以嫉恶如仇的精神,揭露和批判了楚国统治集团中的腐朽势力,表达了对人民一定程度的同情.他的作品有《离骚》、《九章》、《天问》、《九歌》、《招魂》等.  相似文献   

6.
《国殇》全篇洋溢着作者充沛的爱国激情。它是屈原的作品,这一点历代主要研究者均无异说。但情调悲壮的《国殇》与《九歌》其它篇章的风格迥异,是《九歌》中最特殊的一篇。近来又有一些楚辞研究者认为它不属于《九歌》,大有将其注入另册的趋势。这主要因《九歌》篇名与章数不合的问题引起的。  相似文献   

7.
“国殇”,即指为国阵亡的将士。屈原作《国殇》,是颇有一番苦心深意的。 战国时期,战争频繁激烈,七雄中称强国者,只有东方的齐,西边的秦,以及  相似文献   

8.
《国殇》是《九歌》的第十篇。它是我国伟大诗人屈原的著名诗篇之一。也是楚人祭祀为国牺牲战士的乐歌。戴震说:“殇之义二:男女未冠(二十岁)笄(十五岁)而死者,谓之殇;在外而死者,谓之殇。殇之言伤也。国殇,死国事,则所以别于二者之殇也。歌此以吊之,通篇直赋其事。”(《屈原赋注》)古代把年龄未满二十岁而死的人叫做殇。凡是在外死在战场的青  相似文献   

9.
操吴戈兮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 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 凌余阵兮躐余行,左骖殪兮右刃伤。 霾两轮兮絷四马,援玉桴兮击鸣鼓。 天时怼兮威灵怒,严杀尽兮弃原野。 出不入兮在不反,平原忽兮路超远。 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 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 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 《楚辞·九歌》 《楚辞》中的《九歌》是屈原在民间祀神乐歌的基础上改编刨作的具有独特体制的祭歌。共11篇,分别是《东皇太一》、《云中君》、《东君》、《湘君》、《湘夫人》、《出  相似文献   

10.
《九歌》。名为“九”而实为“十一章”的现象,为历来《楚辞》注家重视而不断进行探讨的问题。通过考证:我们发现《九歌》,原本是《东皇太一》、《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东君》、《河伯》、《山鬼》等九章,《礼魂》是前九章的“乱辞”。屈原《国殇》写于楚怀王十七年,是作者后来或后人编入《九歌》的,因而形成名为“九”而实为“十一章”的格局,这一发现,进一步证实了《九歌》是屈原创作的楚国郊祀祭歌。  相似文献   

11.
《国殇》是我国封建社会初期伟大的诗人屈原的著名诗篇。它是作者献给为国死难将士的祭歌。这首诗采用直陈其事的手法,文意明显,是屈原作品中比较容易理解的一篇。但是,关于它的写作背景、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仍有不少问题有待于深入研究讨论。最近,全国统编中学语文教材再次将它选为课文,曾经讨论过的一些问题,又引起大家的兴趣。本文试着说一点初步的意见,参加正在开展的教学研究和学术讨论活动。  相似文献   

12.
《国殇》是我国战国时期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的著名诗篇。这是一首为国捐躯的英雄祭歌。它采用“直赋其事”的手法,叙述战争的壮烈和歌颂死者的英勇顽强。在楚辞中虽是较容易理解的一篇,但对它创作的时代背景,以及思想内容上的一些问题,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3.
讨论了《国殇》中两句诗所隐含的制度与习俗."左骖殪兮右刃伤"反映了古代车战或平时左骖的地位,因为左骖决定车子的安危和车上人的命运."身既死兮神以灵"则体现了古人形神分离的观念,其影响传至后世.  相似文献   

14.
一、《国殇》之创作时间《国殇》是为纪念楚国的一场失败的战争,为悼念死国将士而作的。在这场失败的战争中,楚国将士表现了昂扬的斗志和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精神,这在《国殇》辞中表现得清楚明了,是不必慧眼即可认定的事实。《国殇》之辞悲壮无悔,气昂不衰,不象是事过境迁的追忆总结,而象是身临其境动员敌忾偿血沙场的檄文。“终刚强兮不可凌”,“子魂魄兮为鬼雄”,呼吁复仇之意十分明显,然则《国殇》作时楚国可能正面临另一场战争,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15.
<九歌>是屈原根据楚国沅湘地区流传的祭神乐歌加工改写而成的,<国殇>是屈<九歌>的第十篇作品,是一曲带有英雄赞歌性质的祭神乐歌,亦是屈原精神和气节的极好写照.  相似文献   

16.
《国殇》祀主谓谁?王逸云:“国殇,谓死于国事者”,戴震云:“在外而死者,谓之殇。疡之言伤也。国殇,死国事”。那么,这些“死于国事者”究竟具体指谁呢?至今说法不一,概言之有三:  相似文献   

17.
一屈原名平字原,生于楚宣王二十七年(周显王二十六年,纪元前343年)正月二十二日。他是“楚之同姓.”楚远祖是帝颛顼高阳,传至季连,(?)姓,为楚之祖先。至熊绎,当周成王时封于楚,居丹阳(湖北巴东县东南四里),传国至楚武王熊通,封其子瑕于屈(湖北秭归县),于是就以采地屈为氏.屈原是王子瑕(屈瑕)之后,是楚国的贵族。屈原活动于楚怀王,顷襄王的时代,那是战国时期.当时有七个国家,号称七雄,即:秦、楚、齐、韩、赵、魏、燕。各自称王,“务在强兵并敌,”连年战争,互相吞  相似文献   

18.
《国殇》祀主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国殇》的祀主,至今说法不一,有“战士”说、“将士”说、“主将”说。今年第二期《四川师院学报》载周建忠的文章,从三个方面论证了《国场》的祀主当指主将。一、从古代战车的特征来看:主帅所居之  相似文献   

19.
杨帆 《教学随笔》2015,(6):172-173
如何使楚辞得学习亲民化一直是高中语文教师的不可回避的任务,在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长河里,屈原和他的《离骚》成为楚文化的代表,但是诗人高尚的人格理想和文学成就在其他楚辞作品里也有体现,只是其影响力在高中语文学习中相对薄弱,所以语文教学绝不能浅尝辄止,所以我选择了选修教材里屈原的另一部伟大作品《九歌·国殇》进行讲授,用激发兴趣为导学目标,不同诵读法体悟情感,利用总结的诗歌解读方法进行文本分析,让学生的楚辞知识储备加以扩大,对诗人的理解进一步深化,语文素养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20.
《桃花扇》是一部争议较多的历史剧,三百多年来,这争议一直没有停止过。誉之者推崇它是不朽的爱国主义杰作;毁之者则说它是“替投降变节行为辩护”。到了十年浩劫时期,多少编、导、演过《桃花扇》的同志都受此剧株连,有的甚至含冤死去。考其原因,除去社会政治历史的因素外,剧本本身存在的复杂性是一个不能忽视的方面。有一家理论刊物上所载的一篇评论文章认为《桃花扇》既表现了强烈的追挽明朝的情感,又歌颂了清王朝的圣德隆恩,一句话,《桃花扇》虽然写的是南明遗事,却是旨在通过对“旧君”的“兴亡之感”来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