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2009年12月26日至29日,第十一次丁玲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厦门和泉州两地举行。这次研讨会由中国丁玲研究会、厦门大学和泉州师范学院主办,厦门大学中文系和厦门市作家协会承办。会议收到了中国作协、丁玲生前丈夫陈明、厦门大学党委前书记未力工等的贺信,中国作家协会名誉副主席、中国丁玲研究会会长张炯同志致开幕词。会议前三天在厦门举行,第四天在泉州举行。  相似文献   

2.
论新时期(1979-1999)丁玲研究的困惑与突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新时期丁玲研究的现状作了全面的评述,侧重对研究中的分歧与争鸣作深入探讨,指出学术界应站在历史和现实的交点上研究丁玲创作的艺术个性、创作成败及其在新文学史上的地位,以使丁玲研究从困惑走向未来.  相似文献   

3.
延安时期是丁玲创作生涯中的重要阶段,这一时期丁玲的创作态度是主动的,但也受当时时代要求的约束。本文从丁玲到延安前后的经历、丁玲性格的双重性、丁玲知识分子和党员的双重身份体认三方面结合具体作品进行分析,说明丁玲延安时期创作尴尬的原因,以期对丁玲延安时期的创作有更深的认识。  相似文献   

4.
中共河南省委宣传部、河南省文联、河南省音乐家协会于2016年12月22至27日聘请我国著名词曲作家在郑州举办"河南省音乐创作会议暨歌曲创作第二期培训班"。有幸聆听到作曲家戚建波老师的精彩讲座,从而想将戚老师的创作心得与同行分享。  相似文献   

5.
文章以茅盾的《女作家丁玲》、《丁玲的〈母亲〉》、《丁玲的〈河内一郎〉》三篇评论为基础,评介了茅盾论丁玲创作的时代意义和审美分析,以及丁玲创作的独特贡献。  相似文献   

6.
丁玲创作的前后截然分期历来造成文学史乃至评论者的截然不同的评价,在不同历史时期,由于社会话语环境的不同,对其前后创作也产生了完全相反的审美判断,不论这种评价如何,都有一个共同点:即认为丁玲创作呈现出鲜明的分水岭的特征。文章从丁玲前后期创作的题材关注到丁玲对女性命运的探索以及她固有的创作笔致,分析了丁玲强烈的女性情结和对于时代、革命的忠诚意识,在这二者的结合中呈现出丁玲创作的独有文学詈观。  相似文献   

7.
对新时期丁玲研究现状进行了多侧面评述,指出学术界对丁玲的艺术个性、创作成败和在新文学的艺术地位应作进一步争鸣。  相似文献   

8.
75年来,丁玲以《莎菲女士的日记》的创作,而震惊了30年代的坛,因《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的获奖而驰誉国际苑。可是在“反右’,风暴的浪涛里.丁玲竟从“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变为令人齿寒的“复仇女神”,从而湮没了24年。新时期丁玲复出后,丁玲研究才从恶梦中惊醒过来.将丁玲研究由“拨乱反正”而逐步走向深入;1986年丁玲逝世后,研究站在时代和历史的聚焦点上,去告别死去的丁玲,同时又去寻觅还活着的丁玲,让丁玲创作的“生命力”要在“承受过去.向着未来”的时代浪涛里,闪烁艺术美的火花。  相似文献   

9.
作为20-30年代作家的丁玲具有五四文化精神和革命情结。前者主导着丁玲的创作,后者推动着她投入革命。在陕北,丁玲在五四文化精神指导下进行创作,没有按照领导人的要求转变为一名宣传战士,因而在整风运动中受到批评。此后,丁玲端正态度,创作出被领导人认可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而受到表扬。50年代,由于丁玲的个性突出再度受整。80年代,丁玲缺乏对历史进行反思。丁玲的人生道路可以说演绎着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与权力、与政治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对新时期丁玲研究现状进行了多侧面评述.指出学术界对丁玲的艺术个性、创作成败和在新文学的艺术地位应作进一步争鸣。  相似文献   

11.
自我意识、群体意识、阶级意识是丁玲的主要意识,多种意识的消长形成丁玲创作的景观;丁玲既有女性的阴柔气质,又有男性的阳刚之气,形成其创作的刚柔并济的特色、现代性、主体性、开放性是丁玲的审美选择,正是诸种化心理结构,促成了丁玲创作的独特风格。  相似文献   

12.
文章认为,毛泽东的《讲话》是奠定丁玲无产阶级世界观的重要契机;努力实践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新方向,反映了丁玲创作活动的党性特征;对党、对人民、对生活的“痴情”象一条红线贯穿在丁玲的生活和创作中。  相似文献   

13.
一直为研究界所忽视的辑录于南京的《意外集》,其人性言说的创作主题却正是丁玲被软禁中情感思想最为原生态的展现,也是丁玲在逆境中最为可贵的思考和发现,作品也因此在丁玲复杂多变的创作中具有重要的转折和承继作用。具体来说有如下两点:暴力摧残下人性压抑中的无助和尴尬,生存困境中呈现出的人性残忍和冷漠。  相似文献   

14.
丁玲文学以其丰硕的创作成果,鲜明的艺术特色早为世界瞩目。丁玲作品最早被译成外文的是《某夜》(美·伊罗生译/1932)。至1982年日本出版《丁玲的回顾》(中岛碧译),世界译介、研究丁玲文学已经历了半个多世纪。本文列举大量资料,辨析世界译介和研究丁玲文学的规迹,从而得出结论:丁玲文学早就冲出国界,沟通了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感情。丁玲文学不只是中国的,而且是世界的。  相似文献   

15.
纵观丁玲起起落落的一生及其文学创作历程,女性意识贯穿其创作始终,并在其作品中有着不同程度的表现。丁玲的创作经历了一个复杂变化的过程,大体可分为4个阶段,在不同阶段其女性意识所展现的特点也不同:早期创作中女性意识逐渐形成;加入左联后创作中女性意识逐渐模糊:延安时期创作中女性意识展现为收敛与再次凸显、深化;延安文艺座谈会后创作中女性意识发生异变乃至最终消失。造成丁玲作品中女性意识沉浮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这需要结合丁玲的人生经历及其创作进行深入探究和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16.
延安时期是丁玲小说创作的重要时期,延安给作家提供了特殊的写作环境和不同以往的生活,使得作家的创作有了重大的调整。全文从文化身份、创作思想、创作主题以及创作手法等方面,深入探究丁玲在延安时期的文学转向的深层意义。  相似文献   

17.
《家教世界》2015,(1):4-5
11月24日至26日,由省文联主席季宇带队的省文联作家、编辑及书画家下基层采风创作惠民活动小分队走进寿县瓦埠镇,向当地文学爱好者赠送了文联刊物,并进行了文学辅导讲座。作家们还走访了学校,给留守儿童讲励志故事,探访当地民情,为文学创作搜集素材;书画家们则现场创作书画作品赠给乡民。  相似文献   

18.
丁玲《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代表着延安文艺座谈会讲话精神指引下解放区长篇小说创作的新高度。今年适逢其创作70周年,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工作座谈会讲话指示精神,弘扬中华文化,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河北社会科学院联合主办了"弘扬革命文化重温红色经典——纪念丁玲《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创作七十周年学术研讨会"。来自全国十余所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分别就红色经典的传承与发展,毛泽东、习近平文艺讲话的内在联系及其对文学创作的影响,丁玲《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思想内蕴等议题作了深入讨论,推动了红色经典与革命文化的研究与弘扬。  相似文献   

19.
丁玲《莎菲女士的日记》发表之后,在当时的五四文坛影响颇为深刻,莎菲这个蜗居在北京公寓中的女性写作者与她本人当时所处的地位和人生经验似乎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近年来,研究者的视角纷纷集中在丁玲本人作为写作者与小说文本中刻画的女性人物之间所隐含的种种耦合性上。鉴于此,以丁玲创作的外部环境因素为突破口探寻丁玲小说创作的深层脉络。  相似文献   

20.
丁玲及其文学创作是近些年倍受学术界关注的一个研究焦点,这不仅是因为丁玲的文学创作成就斐然、风格独具,更因为丁玲几乎在20世纪中国的每一个重要时期都留下了自己的创作印痕,以丁玲为个案进行深入研究,无疑能从一个侧面和角度逼近和重新审视20世纪中国文学史的真实境况,这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