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黄帝神话的产生与演变,是一个在战国中后期历史人物神话化运动中由历史人物演变为神话人物的典型个案。本文试就黄帝神话化的过程进行梳理,认为黄帝神话发端于战国中后期,兴盛于战国后期及秦汉时期,其后,黄帝的神性趋弱,而人性趋强,成为中华民族的伟大祖先。  相似文献   

2.
关于<山海经>产生于何时何地,众说纷纭.本文主要用文化人类学的方法,从先秦社会发展演变入手,探讨<山海经>各部分的特点,认为<山海经>成书于战国中后期,其中<五藏山经>所记诸神多是比较古老的原始自然神,而<海荒经>中所记诸神,多是战国中后期由方士把历史人物神话化的结果.  相似文献   

3.
黄帝作为华夏民族的人文始祖 ,对中国文化具有深刻的影响 ,它直接塑造了我们民族的品格 ,形成了我们民族复古怀旧的文化心理。但是 ,黄帝的人文始祖并不是从黄帝原生态神中生成 ,而是从神话的历史化中神化出来的。神话历史化所依据的道德理性思维根本上就不是神话的思维。神话所反映的是人类在童年时期力与智的角逐 ,沿着这一思维我们便会发现 ,黄帝神话的精神内核是变 ,是对自我的超越  相似文献   

4.
禹步巫术与禹的神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禹步是战国术士之流创造的具有颇强规范性的模拟巫术。禹步巫术产生于当时大规模的历史人物神话化运动中的大禹崇拜思潮,坚持从史料出发,抛弃一味疑古的先人之见,同时充分估计文化各要素嬗变,重构的复杂是正确认识禹步来源问题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5.
战国诸子争鸣之际,出现了"百家言黄帝,其文不雅驯"的局面,"黄帝"成为诸子百家言论中炙手可热之人物。这一现象的背后有其深厚的历史原因。"黄帝之学"便是在这一历史背景中出现的。先秦"黄帝之学"的渊源是上古时代的巫术活动,代表的是在战国社会特别是战国中后期科技发展背景下的数术与方技知识技术。先秦战国中后期所流行的"黄帝言"背后,有着较为相似的著述内容和较为接近的思考路数。  相似文献   

6.
炎帝与黄帝部族是同时兴起于我国西部的两个有亲缘关系的远古氏族,炎帝率先进入中原与冀州平原,与随之东迁的黄帝部族在涿鹿展开大战,黄帝一战得胜而入主中原,炎帝部族则向南迁移,炎帝后裔英雄与黄帝后裔的斗争贯穿了整个神话历史,构成了中国古代神话的主要内容,是建构我国神话体系的主干。  相似文献   

7.
炎帝与黄帝部族是同时兴起于我国西部的两个有亲缘关系的远古氏族。炎帝率先进入中原与冀州平原,与随之东迁的黄帝部族在涿鹿展开大战。黄帝一战得胜而入主中原,炎帝部族则向南迁移。炎帝后裔英雄与黄帝后裔的斗争贯穿了整个神话历史,构成了中国古代神话的主要内容,是建构我国神话体系的主干。  相似文献   

8.
黄帝原本是始祖神,是上古神话中的文化英雄和战争英雄,后来被历史化和仙话化。黄帝神话流传广泛,在各地均实现在地化生产,黄帝口头叙事与各地山水、古迹结合起来,形成多个黄帝陵、轩辕庙,朝廷选择其中一个陵或庙加以祭祀。陕北黄帝陵在中唐藩镇割据的历史背景下被纳入国家祭典。朝廷通过遣使祭祀强化对黄帝的始祖信仰,昭示皇权的正统性。各地的黄帝陵庙都是文化圣地。当代旅游的开发和非遗保护的兴起,使黄帝陵庙及相关祭典成为文化产业开发的依托,有些地区的黄帝神话旅游产业已成为当地支柱产业。  相似文献   

9.
先秦时期的神话,是学者研究的主要对象。多数学者或是从文学的角度分析神话的演变与艺术价值;或是从哲学的角度探讨人类思维的产生与演进,进而研究神话的产生与发展。因而多强调先秦时期的神话历史化,而忽视战国时期的历史神话化,给人一种先秦时期只是对神话的破坏的误解。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对产生这一误区的原因作一分析,认为只有从中国历史实际出发,只有正确理解马克思经典作家的有关神话论述,只有灵活地运用人类学的研究方法和材料,才能全面地理解中国神话。  相似文献   

10.
论述了模糊性是希腊神话故事的根本特征,认为神话故事的模糊性使故事本身和其中的神话人物具有了被多重再现和诠释的可能。作为古希腊最广为流传的神话之一的俄狄浦斯故事便是神话模糊性的典范,从俄狄浦斯故事的历史演变可以看出神话的模糊性就是神话生命力的体现。  相似文献   

11.
神话根据其发展时期的不同特征,可以大体上分成“原始神话”与“再生型神话”。于明代后期问世的神魔小说《西游记》作为中国古代神话的晚期杰作,广泛汲取和融合了远古神话的基本素材和精神资源,同时又作出了前所未有的开拓和改造,从而成为再生型神话集大成之作,并以小说的形式从根本上改变了我国神话文化的基本形态和艺术精神。  相似文献   

12.
本论从宫泽贤治的童话作品出发,分析其中的神话要素。论述神话为其童话作品带来的巨大能量。宫泽贤治的童话中有很多把自然现象神格化的作品。这些作品都是宫泽贤治在日本东北地区生活的真实体验。也有对古代神话中关于自然现象题材的引用。宫泽贤治的童话作品并非只是感性地、无意识地将自然现象神格化的,在宫泽贤治心中已经把自然现象确立成了一种信仰的体系。宫泽贤治认为诞生出宇宙中所有事物的主体是一种类似于宇宙根源生命力的能量。而这种宇宙根源力量就是"神"的一种表现形式。就是这种观点支持着宫泽贤治为自己的信仰而努力。  相似文献   

13.
曹植的《神农赞》《黄帝赞》等一系列作品将炎、黄二帝的形象分为圣人君王、神灵仙人、英雄领袖、典故人物四种。这些作品赞颂了炎、黄二帝厚生爱民的丰功伟绩,反映了曹植作为贵族阶层的炎黄观,暗合了他厚德爱民的思想,也寄托了他政通人和的愿望。同时,曹植创作的《黄帝赞》,为后世赞体确定了范式。曹植对炎、黄二帝的崇拜和赞美,反映出魏晋时期士人们的炎黄观和民族共同体观念,为炎黄文化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14.
神话来源于原始社会时期,是人们借助于幻想企图征服自然的表现。象征,是艺术诞生的一种原生形态。从服饰神话入手,运用象征艺术理论对其分析研究,对服饰神话上表现出的太阳、火光、英雄的表层原始意象进行阐述,并解释如何产生这些原始意象的象征艺术思维,深入探讨民族服饰神话象征这个斑斓多姿的意义世界,力图对民族文化载体之一的民族服饰神话有所把握。  相似文献   

15.
西汉王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得到持续发展的统一王朝。“大一统”社会结构的确立,与西汉前期的治国方略的转变关系密切。建汉之初,统治者以黄老思想代替了秦始皇的君主专制的法家思想,从而使经济恢复,社会稳定。到汉武帝时期,西汉国力达到极盛,所以武帝摈弃了黄老思想,确立儒术为治国方略,完成了治国方略的第二次转变,这不仅加强了皇权,而且使“大一统”的社会结构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主流结构,对后世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苍梧绝非自汉武帝时始得名,实乃颛顼时之交趾地,舜帝时属杨州徼外之地,舜南巡及死葬之所,周时属楚,为秦所并,秦亡为赵佗所封,汉时武帝立为郡。湖南之九疑山乃为纪念舜巡葬之苍梧而命名苍梧山,零陵是舜之衣冠冢,九疑,乃异冢之谓也。  相似文献   

17.
东西的小说是一种在虚无主义肆虐的后传统、后革命时代下的寓言化写作.<耳光响亮>关注的是1976年文化精神和家庭生活意义上的"父亲"弃世或出走之后,那些"时代孤儿"的成长过程和生存境遇.<后悔录>所关注的重心是主人公从禁欲到纵欲时代的"性"的磨难,从中可以看到后传统的人神主义禁欲文化和后革命的虚无主义纵欲文化对人性的异化和扭曲,以及个人良知在这种异己的、他律的伦理秩序和虚无主义的纵欲狂欢中的复苏和觉醒.  相似文献   

18.
从神话角度入手,运用象征艺术理论对彝族服饰进行分析研究,阐述了纹样和色彩在彝族服饰上的应用,并从彝族服饰的神话符号思维模式探讨其独特的艺术特色,以期清晰地了解彝族服饰上神话的真正内涵,更好地体会彝族的艺术才能。  相似文献   

19.
为了推行仁爱思想,以史官和儒、道两家为代表的先秦学者们开始了对远古神话传说的大力改造:以虚构远古历史宣扬以德治国、安民利民的仁政理想,以重塑神话人物树立天下为公、爱民如子的仁君典范,以善恶之争彰显天命无常、得民心者得天下的理念。于是上古神话传说的内容被重新编写,神话人物被重新塑造,神话阵营被重新划分,中国古代的原始神话在这里发生了巨变。这种变化,不仅体现出时代文化的需要,同时也清晰地反映了中国古代特别是先秦两汉时期仁爱精神的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