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屈指算来,两岸新闻交流已走过20个年头。在这20年的时间里,和两岸之间其他领域的交流一样,两岸新闻交流经历了由小到大、由浅渐深的发展过程。到今天,两岸新闻交流与合作的频繁、密切程度,远非20年之前所能想象。两岸新闻交流对于增进两岸同胞彼此的了解与沟通、对于推进两岸交流和两岸关系的发展所发挥的重要促进作用,是两岸同胞有目共睹的。[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艾然 《东南传播》2011,(9):42-44
作为一种新兴的网络传播样式,微博已风靡海峡两岸,成为两岸网民尤其是青年人传递信息、交流思想的重要媒介,也成为当前开展两岸新闻交流不可忽视的重要领域。台湾地区的微博发展与其互联网整体发展水平相适应,呈现着参与度高、吸引力强、影响力大、竞争激烈等鲜明特点,这些都为我们借助网络媒体推动两岸新闻交流提供了重要参照和启示。  相似文献   

3.
谢清果 《东南传播》2014,(11):25-27
两岸传媒业的发展,需要有对话交流的平台,在这个背景下,《两岸传媒》应运而生。《两岸传媒》创刊三年来,切实地承担起沟通两岸传媒的业界、学界以及民间与政府的独特作用,有助于为两岸传媒业发展建言献策,一定程度上充当了两岸共同媒介的角色。  相似文献   

4.
两岸关系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两岸新闻交流的发展方向,而两岸新闻交流在两岸关系中扮演着"润滑剂"的功能,提供了可以让两岸进行正常交流互动的机制。未来两岸如何通过新闻交流、通过媒体对两岸形象(台湾形象、大陆形象)的完整、真实和准确的塑造与呈现来沟通两岸、寻求两岸彼此认同、建立彼此好感,发挥媒体良性作用、促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是两岸新闻交流发展的当务之急和历史使命。本文就此从制度层面、政策层面和实务层面提出了互构两岸真实形象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媒介、社会真实与新闻文化的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媒介呈现社会真实的研究很早以前就已经引起了诸多学者的兴趣,学者们重点针对新闻媒体内容与社会事件关系的探讨。台湾学者翁秀琪指出,社会真实是由三个部分构成的:1、客观真实:不容置疑的真理,不须验证,也验证不来;2、符号真实:以符号来描述的真实;3、个人主观真实:个人对真实的了解与信仰。关于个人主观真实,李普曼在1922年《公共舆论》中就已经指出多半得自社会情境及媒介的建构而形成了个人的“脑中图画”,即新闻媒体  相似文献   

6.
2019年是《告台湾同胞书》发表40周年,这一时期两岸关系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两岸媒介的互动在其中起到了重要的信息桥梁作用。本研究认为,40年以来两岸媒介互动发展历史可分为四个阶段,分别为:"解严"与自我想象的破冰、常态化交流与多样化互动、海峡两岸媒介的深度合作以及融媒体时代的主体言说与个体表达。梳理与分析两岸媒体产业从"冰冻"到融合的历史,有助于读解两岸媒体互动的理论内涵与现实驱动力。  相似文献   

7.
随着人类社会实践的不断深化,社会关系也在不断地复杂化和精细化,在科技为媒介更替与升级提供物质支撑和可能性的基础上,我们进入了新媒介时代。人的社会性本质决定了人类交流、传播、沟通的先天性和必需性,在对象化的社会实践、交流活动中,每个活动主体都是一个新闻制造者和传播者,新闻传播者与媒介彼此建构,并且,两者形成的媒介新闻传播实践影响、促进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  相似文献   

8.
《新闻界》2015,(17):29-38
城市新移民形塑了陌生人的社区,人与人之间的陌生、个体的孤独以及群体对公共议题的冷漠是当今社区所面临的议题。媒介与社区整合是传播研究的一个重要分支,它以文化为中介影响着个体对于社区的认知,进而影响社区整合,这种整合究其实质以一个预设为前提:社区就是我们的家园,对家园的认知是受到社会及话语影响的。研究以良渚文化村的纸媒报道为研究对象,以扎根理论作为方法的理论基础,配合质化分析软件NVIVO的使用,从个案的角度分析媒介如何从公共家园的角度对社区进行建构。  相似文献   

9.
黄璀 《新闻世界》2020,(4):90-93
随着信息传播技术的日新月异,新闻呈现出更多元化的表达方式和文本形态,在新闻写作教学中需要敏锐把握这种变化,以任务驱动为导向,以跨媒介写作为实践内容,通过指导学生进行微博新闻写作,切实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新闻素养,进一步理顺"教"与"学"的关系,培养更多综合型、应用型新闻传播人才。  相似文献   

10.
虚拟现实的媒介建构:一种媒介技术史的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人机交互等新媒体技术不断革新和计算机硬件设备、网络基础设施的不断进步人类所感知到的“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之间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模糊地带.虚拟现实的相关技术已经成为未来信息化城市的核心要素.本文从媒介技术史的视角出发,试图在日益复杂的媒介技术生态中梳理虚拟现实的媒介建构历史,理清媒介技术变迁背后的历史逻辑,寻找理解未来媒介建构现实的基础与逻辑起点.  相似文献   

11.
12.
两岸出版交流初期纪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波浪滔天的大海,隔不断两岸同胞的情谊,半个世纪的风风雨雨,人们的乡情依旧。1949年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的前夕,战败的蒋介石退居他的家乡浙江奉化县溪口镇,他在这里住了一小段时间,到他母亲墓上祭奠之后,就上了小船顺家乡剡河到海边,登上已经准备好的炮艇,全速前进,泪别“荆州”,抵达台湾,再也不回头了。两岸的历史情缘蒋介石到台湾,带去六十万官兵,还有一些家属,就成为外乡人。台湾,这个祖国的宝岛,原有世世代代的住民和后世从福建与广东迁入的客家人,包括1949年的新来客,这三部分人及其后代,就构成了现代台湾岛的住民。1945年日本投降,被…  相似文献   

13.
《新闻界》2018,(5)
"现在"与过去的某个时刻之间总是存在"暗合",在作为历史的新新闻主义与当前新闻业之间,存在两个层面的"暗合"。而当前新闻业的危机在某种意义上是一种认知上的危机,即新闻业缺乏对不同媒介的融通观念。实践表明,新闻是可以依存于不同媒介之中,因此,调和当前矛盾的办法是利用跨媒介叙事学的研究来弥补"媒介"观念的缺乏,也即走向跨媒介新闻实践。  相似文献   

14.
从1996年至今,关于“新闻策划”的讨论,历时近十年。学术交锋之后,“新闻策划”的定义依旧是模糊的。笔就此认为,“新闻策划”已经和“新闻道德”等词语一样,成为新闻学的一个“基本问题”。凡是能够成为“基本问题”的名词,都是极端抽象的、语义宽泛的、富有争议的。但同时也是在新闻实践中不可回避、历久弥新的。从这个层面来讲,新闻策划的存在是必要的,有意义的,然而也是有操作风险的。  相似文献   

15.
随着新技术的广泛运用和网络等新媒体的迅猛发展,媒介融合的发展也进一步加快。媒介融合,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融合媒介,一是融合新闻。"融合媒介",就是不同类型的大众媒介从各自独立运作经营转向各种媒介联合运作,尤其是在新闻信息采集发布上联合行动,以最  相似文献   

16.
朱勇钢 《现代传播》2023,(12):20-29
新闻产业的突围路径至今无解,另一个面临困境的是新闻学基础理论。将这两个问题联系起来或可推论:因为没有描述底层原理的新闻学基础理论,故无法推导出新闻产业的突围之路。新的解题思路是,基于事件哲学理念,建构交流平台模式,用该模式阐明所有交流事件、交流平台的共性,继而,利用交流平台模式可推导出新闻交流平台模式。再以新闻交流平台模式分析新闻活动历史,最后得出新闻媒体与新闻平台的本质特性,即新闻媒体是为新闻交流服务的职业群体,它用新闻手段组织与主持新闻交流;新闻平台是新闻交流的媒介空间。明确新闻媒体和新闻平台的本质特性后,即可推导出新闻产业的突围之路,即依据新闻媒体的本质特性重塑新闻社交平台的媒介形态;用组织与主持新闻讨论的方式提升新闻媒体的新闻交流服务能力;新闻媒体在运营新闻社交平台的同时运营商品交易平台。  相似文献   

17.
张晓露 《报刊之友》2012,(11):114-115
在社会迅速发展的今天,我国的新闻发言人制度从刚刚起步之初到今的不断探索改革,在一步步地进行自我完善。新闻发言人作为政府的喉舌和代言人,在应对突发事件,维持社会安定方面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与此同时,受众对于其形象的把握关系着新闻发言人工作的成败,于是媒介关于新闻发言人形象的建构显得格外重要。本文通过媒介在新闻发言人形象上的建构分析说明其重要性的。  相似文献   

18.
陈阳 《编辑之友》2015,(7):61-66
新闻敲诈是对媒介话语权的异化,对异化过程的探究有利于揭示新闻敲诈的深层原因.从媒介生态的角度,新闻敲诈是新闻腐败的表现形式,它折射出媒介话语权具有权力与权利叠加的特性,这一特性助长了记者对媒介话语权的滥用.从新闻生产的角度,新闻敲诈侵蚀了传媒话语权的公共性和公开性.从社会结构和功能的角度,新闻媒体位于政府与民众之间,这一中间人的身份为新闻敲诈提供了前提,这也正是新闻敲诈在世界新闻史上屡禁不绝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9.
以实证研究的方式对两岸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进行了比较,发现两岸大学生的媒介素养在媒介认知、媒介批判、媒介近用、媒介道德伦理四个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大陆大学生的媒介素养亟待提高。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数字时代新闻生产主导性技术架构的变迁为线索,梳理了在线新闻、新闻博客和移动社交新闻三种主流数字新闻生产模式背后的媒介逻辑,并探析数字技术驱动下的新闻生产的演变所塑造的文化生态.研究认为,新闻生产的数字化转型导致了用户的崛起,培育出更具介入性和更加情感化的新闻文本,同时也带来了新闻业发展的非公共性趋势.与其说数字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