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西藏一年》运用参与观察的田野方法从影像民族志的视角解读了藏区社会变迁中的文化形态和人物命运。文化多样性是各族群和社会借以表现其文化的多种不同的形式,多元文化建构的影像元素使得西藏文化多样性的地域特质通过文化演示的方式得以多维呈现和传播,而这部民族志纪录片也赋予了外宣片与以往不同的文化内涵和精神价值。  相似文献   

2.
1997年西藏自治区以及居住有藏族的四川、青海、甘肃和云南四省接入Internet。2000年起藏区互联网络逐渐形成并不断发展。本文基于作者从2000年起近十五年在藏区进行的互联网络数字民族志调查,分析了在藏区互联网络发展不同阶段,其受众、议题、舆论变化及藏区互联网络中藏人的凝聚与分化。  相似文献   

3.
民族志与纪录片看似两个不相干的概念,在记录性、真实性、表达性与实践性等横向质素和理论进路的纵向发展上存在着深入的契合,以民族志的写作诉求为诉求,以纪录片的制作手段为手段,可以构成影像志的基本内核.在影像志的书写与制作过程中,影像不但充当记录工具,还作为研究方法,不但作为实践过程,还作为独立的作品呈现,在客观记录的同时,做到诚实表达,由此决定了影像在民族志书写中的功能与定位.  相似文献   

4.
刘涛 《采.写.编》2022,(3):114-115
本文以中国知网为文献来源,对国内利用民族志方法进行研究的文献进行梳理,对文献进行了计量分析和主题分析.目前民族志方法在中国传播学研究中2010-2016年出现大量研究成果,除了民族志方法以外,研究者多运用综合性的研究方法进行研究.此外,"网络民族志"也成为近年热点话题.但民族志方法在中国传播学研究中的运用也存在田野调查...  相似文献   

5.
刘艳 《新闻知识》2020,(9):27-31
民族志作为一种探求意义的研究方法,在纪录片中被广泛应用。定点的、静态的民族志研究方法在人类学传统研究中占据主导地位,但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单一的、单点的纪录片创作方法受到挑战,需要探索一种更能反映全球动态变迁的研究方法。美国学者乔治·马库斯在20世纪90年代开创了多点民族志研究方法,为观察型民族志纪录片提供了新的创作视角和传播景象。本文以纪录片《他乡的童年》为例,论述多点民族志研究方法的影像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6.
在非遗保护愈受各界重视的大背景下,扎堆于政策建议的既有学术探讨逐渐显现出一定的同质性弊端。而影像民族志作为一种多元化动态书写的研究方法与研究文本,彰显出融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保护的创新性。影像民族志独具一种宣传表述与主体强化的作用,为非遗传承人保护开辟了另一种可能性,但也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面临着挑战。作为一种应用于不同领域的研究工具,影像民族志如何能让非遗传承人的保护产生出巨大的创新活力,还需要更多学者进行深入探讨与思考。  相似文献   

7.
一、历史上的云南民族志影像 1923年,云南省长兼建国联军总司令的唐继尧为纪念"护国讨袁"战争.请香港友谊电影公司来昆明拍摄了一部名叫<洪宪之战>的电影,并在当年七月以"革命荣史战争哀情巨片"在昆明逸乐影戏院上映.云南的第一部电影(默片)问世了.  相似文献   

8.
刘新利  余青霞 《传媒》2015,(12):43-45
《第三极》的总导演曾海若虽没受过影视人类学的专业训练,但他在拍《第三极》之前,看了上百部国际上具有影响的纪录片,而这些片子有许多是出自人类学家之手,属于影像民族志作品.另外,该片的学术支持机构为中国社科院、中国藏学研究中心、西藏自治区社科院,这些机构中不乏人类学、民族学的专家学者,所以,《第三极》的制作者对影像民族志方法创作理念和创作方法的运用也就成为自觉.  相似文献   

9.
汤文靖 《新闻界》2012,(21):26-30
本文通过对中国民族志纪录片发展简史的梳理,归纳出中国民族志纪录片的视听特点,认为民族志纪录片的不足是偏重纪实性和文献性,忽视了观赏性。作者建议民族志纪录片应该重视影视传播特点,在拍摄上要多机位成组拍摄;在现场要注意捕捉细节;拍摄一些必要的空镜头;在编辑上要注意不同蒙太奇的运用;精细设计解说词;讲究配乐。通过前期拍摄和后期制作方面的改进,从而走向中国志民族志纪录片的艺术化之路。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西方受众研究领域经历了一次"民族志的转向",引发了学界的广泛争议。在回顾既有文献的基础上,本文对此轮范式之争的脉络进行了全面细致的爬梳与分析。对"编码一解码"模式的质疑、固有的学术政治规范以及媒介消费的全面兴起,促成了接受研究向媒介民族志的转向,带来了研究对象的语境化和政治立场的位移;面对多重挑战,"民族志转向"的倡导者们继续强调媒介民族志研究在全球化、数字化时代的独特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1.
作为博物馆藏品的类型之一,民族志藏品自十五六世纪以来,经历了从"珍宝"(curio)到"标本"(specimen)到"艺术"(art)的不断发展与修正。民族志藏品架起的桥梁不仅实现了藏品与观众在博物馆空间内的沟通,而且还实现了非西方社会与西方社会的沟通,以及西方社会内部不同历史时期的认识论和知识体系的沟通。本文围绕这个主题,将民族志藏品置于整体的历史、社会与知识脉络中,探讨在社会发展和知识体系更迭的双重影响下,民族志藏品内涵与认识论逻辑的演变与发展。  相似文献   

12.
伯明翰学派以戴维·莫利的电视受众研究为代表的媒介受众研究通常被认为在传播学史上具有标志性的意义。其理由之一便是认为莫利的研究是将民族志方法应用于媒介研究的典范,可称之为"受众民族志"研究。但证据表明,"受众民族志"是一个不恰当的方法论标签,而应代之以"非浸入式诠释性探究"。非浸入式诠释性探究方法属诠释主义范式,以社会建构论和主体间性为本体论基础,以符号互动论、现象学社会学、常人方法学和生态心理学为认识论基础,以去原生态情境化的访谈(包括个别访谈和焦点小组)为资料收集的主要方式。非浸入式诠释法已成为相对更适用于城市媒介研究和新媒体研究的一种不同于民族志的质性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13.
《大观周刊》2012,(23):37-38
1922年,弗拉哈迪拍摄的《北方的纳努克》被公认为是民族志影像的开山之作,此后,理斯芬塔尔的《意志的胜利》。国内近二十年来的纪录片,如独立纪录片制作人吴文光的《流浪北京》,武汉记者陈为军描述艾滋病人生活的《好死不如赖活着》,央视大型的纪录片《再说长江》等,均在不同层面对“民族志”这一研究方法进行了各自的诠释与延伸。  相似文献   

14.
<正>2020.2清华大学出版社本书集结了作者在当代中国电影和先锋艺术方面最新的研究成果。作者以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城市化发展为经,以聚焦城市影像(电影和先锋艺术)作品为纬,以"体感"和"生产"为勾连和编织方法,铺展中国当代城市的影像地图。在这一影像地图上,本书尤其侧重对北京和上海等大都市空间的精细雕琢,通过立体化和深度化的个案分析,探讨空间与影像二者的交织与互动。所谓"穿城观影",不仅意  相似文献   

15.
《新闻界》2021,(4):62-72
随着数字技术迅速发展,互联网已经成为人类"生活"的重要场域,并且成为了传播学和人类学的重要研究领域。不过,传统以微观观察以及社区研究见长的田野调查是否适用于当前的互联网研究?虚拟民族志是否能够对互联网进行有效研究?这些问题亟待回答。本文通过梳理田野调查的历史演进,对比互联网发展现状,指出了传统田野调查以及虚拟民族志研究方法在互联网研究中的困境。在此基础上引入了"线索民族志",这种研究方法突破了静态的定点观察方式,转向围绕人或者物的行动轨迹及其生发的各类现象进行探究,从而超越了对点的理解,实现对线和面的整体把握。这就要求研究过程中必须将人或物放置在更为宏大的背景中考察,形成一种动态开放的研究新视角。本文结合互联网研究特点,指出了线索民族志在以问题为导向的互联网传播研究、以事件为中心的互联网传播研究、以过程为核心的互联网传播研究中的可能及其策略。  相似文献   

16.
《新闻界》2016,(7)
节日影像志是影视人类学创作实践中的一个新领域,对其理论与方法的探索才刚刚开始。《那达慕》1是较早一批由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牵头实施的"中国节日影像志"作品。其在审美意蕴、文化表达与影像叙事等方面的探索与努力,在给节日影像志创作实践以较大启示的同时,也由于其远离节日影像志写作的基本范式而失去了作为人类学影像志的品质。如何以"体例"为基础,以"探索"为动力,以"深描"为路径积极创作出更多、更好、更新的节日影像志作品,是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内,国内节日影像志作者所必须面对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正>云南纪录影像的一枝独秀,离不开这片以自然和文化多样性著称的热土,离不开老一辈民族志电影人和新一代文化人的执着追求。它忠实地记录着民族传统文化以及当代社会  相似文献   

18.
海外民族志是一个极具中国人类学特色的概念,其创生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特殊的学科与现实语境。概念最初指涉的是在中国大陆以外的地理空间的具体社区中,使用符合人类学田野作业规范的实地调查方法而形成的研究报告。[1]因此,早期的海外民族志多是在某一国家或地区围绕研究对象与所在地理空间的普同性特征而进行的实地研究。尽管在一定程度上这种研究取向受到地理尺度的约束,但这一时期的民族志书写已逐渐彰显出中国人类学凝视世界的知识追求。  相似文献   

19.
民族志本是文化人类学家从事文化及人类学研究的方法之一,它的具体操作手法与新闻业务实践有相似之处。本文以湖北日报传媒集团在黄石市创办子报《楚天时报》为案例,从民族志的研究方法角度,分析了省报传媒集团在拓展二级市场时,借鉴相关方法应用于连续报道的新闻策略,并对这种民族志新闻学做了初步展望。  相似文献   

20.
《视听界》2012,(2):4-5
行业动态数字中国影像研究发展基地在江苏揭牌2月18日,第十届中国广播电视数字新媒体高峰论坛在南京举行。开幕式上,举行了"数字中国影像研究发展基地"揭牌仪式。基地由中国广电协会、江苏广电总台共同成立,将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