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闻界》2016,(16):10-15
20世纪60年代末的"空间转向"以来,列斐伏尔的"空间生产"和福柯的"空间规训"是两种最具代表性的空间批评思想。它们深刻地渗透在对草根明星现实地理空间、社会化媒体空间与传统媒体空间展演的分析中。即:草根明星展演的空间不仅仅具有原始的自然属性和物理属性,还包含意识形态与知识属性。三个展演空间的互动,生产与拓展了草根明星的可见性,延伸了他们在公共领域的内涵与意义,也反映了草根明星空间展演背后的社会变化、转型与经验。  相似文献   

2.
王漱蔚  夏艺 《今传媒》2016,(12):11-13
随着我国网民数量的不断攀升及自媒体普及率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普通百姓拥有了发言权,并催生了一个新兴阶层"网络草根".但同时,近年来我国群体性事件也愈来愈呈现频发态势,对正常的生活生产秩序造成了一定的影响.网络草根舆论的确在反映民情、畅通表达机制上存在着优势,但自身的"草根"性也伴随着与身俱来的不足.本文着眼于此,探讨网络草根舆论在群体性事件中的作用与影响,并对于合理管控网络草根舆论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3.
张莉 《编辑之友》2013,(3):61-63
"草根媒体"的兴盛,是一种新的传播文化现象。"草根媒体"是一种自编、自审、自传,且"零成本"的自媒体,是一种散发着主人公气质的公民媒体。"草根媒体"的异军突起也催生了传统媒体转型和深入发展。  相似文献   

4.
“草根媒体”的兴盛,是一种新的传播文化现象.“草根媒体”是一种自编、自审、自传,且“零成本”的自媒体,是一种散发着主人公气质的公民媒体. “草根媒体”的异军突起也催生了传统媒体转型和深入发展.  相似文献   

5.
张漫忆 《新闻世界》2014,(4):149-150
本文试从微博高科技、新鲜原创、交互性强、传播速度快等网络特性出发,简要分析了草根文化在微博中得以广泛传播的原因、现状、特点,及其对大众文化的正面、负面影响。草根文化在微博中的迅速传播既可促进公益事业的发展,又能帮助大众解决诸多实际问题,但同时也需要监管,以防出现因不实或不雅消息的疯狂传播而带来的不良社会影响。总之,微博是一个由广大受众组成的文化传播平台,信息的集散交流地。  相似文献   

6.
黄清 《东南传播》2011,(4):12-14
伊尼斯(Harold A.Innis)认为,媒介的物理特性决定其偏向时间或空间,特定的偏向催生新的文化;偏向及其局限性使得这种文化形成特定群体的权力垄断;理想的传播格局是时间偏向与空间偏向相互制衡,从而为帝国的稳定打下基础。基于伊尼斯的传播偏向理论,网络的技术特性容易使草根阶层掌控话语权,形成草根偏向并催生草根文化;而传统媒体的技术特点则有利于精英阶层掌控话语权,导致精英偏向并产生精英文化。当一种偏向演变到极端时,就会破坏文化生态,从而阻碍社会的协调发展。合理的应对措施是促进网络的草根偏向和传统媒体的精英偏向相互制衡,并在和谐共存中发挥各自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随着媒体娱乐节目的发展,选秀节目逐渐被大众所接受并得到了热烈追捧。媒体制造"草根明星"的神话在一次又一次地被刷新。在国内的"超女"被负面新闻包围的今天,《英国达人》在2009年4月推出的"苏珊大妈"再一次震动了世界。貌不惊人的苏珊是在镜头里被赋予新的符号,并在短短的几分钟的视频内产生戏剧性的矛盾冲突,完成从草根到明星的转变。本文在回顾以往的选秀以及符号学等相关研究上,对这则视频进行了文本分析,从微观角度透视选秀节目中的媒体造星过程。  相似文献   

8.
中国电视真人秀节目近年来可谓是风起云涌,备受追捧,探其原因我们不难发现,一方面此类节目满足了受众对于他人(特别是明星)日常生活的好奇心理和窥探心理,另一方面节目通过"虚拟"与"现实"的融合,为受众带来娱乐和情感上的释放。湖南卫视全新开播的《中餐厅》正是立足于展示"明星的生活体验"这一现代社会中深受广大受众所喜爱的话题来进行,将"明星""生活""体验"这些热点元素推到镜头前,很好地把握了受众的心理和现实环境,同时将一种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以及中华文化的认同感传递给受众。本文将从传播学中的拟态环境构建对受众心理影响的角度出发,对节目《中餐厅》做一浅析  相似文献   

9.
吴佳妮 《视听》2016,(6):109-111
在Web 2.0到来之后,以微信为代表的自媒体迅速发展,与此同时,"草根文化"也在普通大众的生活空间中快速流行起来。在自媒体时代,"草根文化"的发展更趋于多元化。本文基于对微信自媒体及"草根文化"的概念和特点的研判,探究微信视域下的"草根文化"生态。  相似文献   

10.
全新的媒介形态催生了网络电台,此类电台深具时代气息,倡导着草根文化,并为其搭建了话语空间和舆论平台。本文从草根文化的视角出发,分析了网络电台的草根特色,并分别从风格定位、受众参与、文化特质等角度论述了草根性带给网络电台的优势,指出网络电台兴盛的缘由之所在,并在文末从资金、制度、人员、节目样态等方面对网络电台的优质发展造成的制约提出了思考。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我国涌现一批草根明星,被称为“中国的苏珊大叔”的山东农民歌手朱之文,就是其中的佼佼者.媒体给草根明星提供了展示的平台,对他们的成长和走红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也有一些媒体,不顾社会责任,只讲眼球效应,对他们造成伤害.  相似文献   

12.
郭晓  郭戈 《东南传播》2011,(10):111-112
农民工,这个农村的叛逆者、城市的草根人,在一种双重的身份、复杂的心态演绎中形成了特殊的社会群体,进而生发了特殊的群体文化——民工文化。由于民工文化的非主流文化特性,在发展过程中既有内涵上的草根性、表达上的随意性、传播上的开放性,又有靠拢复制其它名利诱惑下不健康文化想象的盲目性和摇摆性。主流媒体必须担当起社会的责任,引领...  相似文献   

13.
王健 《全国新书目》2022,(5):118-119
<正>本书在借鉴社会学和社会心理学有关理论的基础上,采用质性研究方法,对中产阶层参与马拉松健身现象进行了多维度的阐释,系统分析了这一现象背后的社会文化与心理动因,以及这一运动对于中产跑者的身体规训、阶层区隔、自我认同以及意义寻求等方面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赵新利 《青年记者》2016,(10):89-91
当前,在全球范围内,以网络社交媒体为代表的新媒体,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信息传播的格局.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环境下,受众体现出的思维方式也有很大不同.在传统媒体环境下,舆论由精英阶层引导,主要影响对象也主要分布在精英阶层中.新媒体环境极大促进了草根文化和感性思维的扩大化传播,卖萌传播层出不穷.在新媒体环境下,网络舆论表现出较强的“草根特性”,感性色彩较强.日本政党、政客和政府在政治传播中,对新媒体环境下受众的感性逻辑有深刻的理解,在政治传播中注重通过新媒体和卖萌方式开展传播.其中一些卖萌宣传手法对我国的政治传播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5.
草根文化     
《新上海档案》2006,(7):31-31
严莉燕在2006年第3期《上海文化》撰文介绍:“草根”这个词在《现代汉语词典》和《辞源》里面都找不到。它是直译自英文的grassroots,据说19世纪的美国,正浸于淘金狂潮,当时盛传,山脉土壤表层是草根生长茂盛的地方,下面就蕴藏着黄金。后来“草根”一说引入社会学领域,就被赋予了“基层民众”的内涵。现在很多人都赞同,草根,一是指和政府或者决策者相对的势力,我们平常说的一些民间组织、非政府组织等都被看作“草根阶层”。另一种含义是和主流的或者是精英阶层相对应的弱势阶层活动力量。  相似文献   

16.
张俊惠 《新闻世界》2011,(11):83-84
大众媒介放大了草根的声音,也推动了草根文化的发展与勃兴,使草根文化成为一种人们认可的文化形式。草根文化在网络这个平台上展现了最真实、最广泛的民意,但同时也带来了很多不良的社会效应。  相似文献   

17.
杨俊菲 《新闻世界》2009,(8):167-168
在中国互联网的发展过程中,网民是一支不可或缺的力量,本文从三个方面分析网络媒介发展中网民所起的作用,分析博客的意义,网络草根阶层的崛起以及草根文化的流行。通过对2007年至2008年网民结构的变化分析探讨网络媒体未来的增值空间,并为网媒发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8.
张永 《新闻世界》2014,(5):79-80
在娱乐至上的当下,部分大众传媒为了迎合受众的喜好,从节目设想、制作、内容、语言等各个层面一味"草根化",无限放大大众传播媒介的娱乐功能。但是,大众传播媒介更需对社会的发展起到传递信息、文化传承、舆论监督等作用。电视媒体作为大众传播媒介,必须肩负社会功能,不应该一味迎合部分受众的不良品味,更不能偏离道德底线,需要找好定位,贴近生活,贴近受众,充分传播大众文化,起到舆论引导的正向作用。  相似文献   

19.
陆舟 《今传媒》2016,(7):25-26
随着科技和社会的快速发展,过往将传者和受众定义为“表演者和观众”、“生产者和消费者”、“精英阶层和草根阶层”的二分法已经失效了.本文以科技和社会进步的代表——社交媒体为例,研究受众概念是怎样被改变的.首先,文章以电视为例,回顾传统的受众概念;然后简单阐述社交媒体在科技和社会两个层面的崛起;接着从社会科技、社会经济和社会政治三个维度详细论述本文的主要论点;最后对全文做一个总结.  相似文献   

20.
央视在中国媒体体系中有非常独特的地位,新闻联播作为党和国家声音的传达者,在发展中形成了独特的符号意义,具有很强的权威性。胡戈在网上发布恶搞节目,用草根的意识看待正统的新闻,在借用新闻联播的符号系统的同时,也用边缘的方式解读国家主流新闻,消解了传统的象征意义。文中在回顾已有关于恶搞及符号学、媒体话语权的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对比分析央视新闻联播和胡戈恶搞节目的文本,揭示它们代表的符号,并进一步阐述恶搞节目所代表的草根阶层是如何实现对主流媒体的边缘解读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