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电影是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娱乐形式,农村电影公共服务体系是推动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基础。文章首先从农村电影公益放映机制、运转效率与服务观念三个方面对新时代以来我国农村电影公益放映进行全方位审视。在此基础上,深入分析了新时代语境下农村电影放映环境的演变特征,并从供给与需求两端指出农村电影公共服务体系高质量发展所面临的要素供给抑制与有效需求不足的潜在挑战。最终,以供需协同为视角分别从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扩大观影内需两方面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2.
早期放映电影并无影院,看影戏都在茶楼饭馆里,这大概是沿袭了饮茶听书的风俗。1897年起,上海天华茶园、奇园、同庆茶园等都放映过电影。但看电影与听书到底不同,它须隔绝光亮使观众置身于黑暗中,所以放映电影从一开始就辟单室于茶楼,另售门票。  相似文献   

3.
以一种消费的视角考察电影放映的空间,就是要探究电影放映的空间在电影消费过程中的运作机制.电影宫殿是电影放映空间演变过程中产生的一种特殊形态.文章通过梳理这一空间从消费空间到空间消费的演进过程,概括其独特属性,进而考察这一空间内所发生的消费活动,揭示其独特的运作机制,以及这一机制背后所体现的社会语境与社会关系.对跳出建筑学视角的电影放映空间进行认知,可在一种曼广泛的文化的、经济的和社会结构的视角下重新挖掘电影宫殿作为一种空间形态的价值.  相似文献   

4.
普及农村电影放映,实施农村电影数字化放映“2131”工程,是国务院对基层电影放映工作的基本要求.也是一项惠及干家万户的民心工程。搞好农村电影放映工作的关键,就是加强对电影放映队伍的管理。当前.在电影放映队伍的管理中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比如农村电影队伍的管理归属、乡镇在农村电影放映过程中的角色定位、数字电影普及之后放映人员的选配和培训机制、农村放映员的基本保障等等。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乡村儿童社交行为背后所折射的主体转向,反思儿童与媒介、文化的互构主体关系。【方法】本研究以HL村的儿童为研究对象,通过线上观察法,在线考察网络社群互动内容。【结果】研究发现:网络社群成为乡村儿童交友的新型渠道,为乡村儿童参与“吵、斗、合、玩”等社会交往行为提供了新的空间。【结论】乡村儿童的网络社群交流增强乡村儿童自身的本体安全、获取社会资本,并再嵌入媒介实践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儿童本有的能动性。儿童成为在传播关系中参与文化创造、建构社会意义的主体。  相似文献   

6.
"南戏"存在的理由 1895年,法国里昂的青年实业家路易·卢米埃尔发明了电影,并于当年的12月28日,在巴黎放映了世界上最早的几部电影.七个半月后的1896年8月11日,上海徐园的"又一村"第一次放映了这种"西洋影戏",成为中国最早放映电影的地方.  相似文献   

7.
孙宝国 《青年记者》2016,(24):80-81
随着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经济开始主动融人世界经济体系中.从2003年开始,当时的国家广电总局相继出台了促进电影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产业”顺理成章地成为中国乡土电影的主导元素.本文从文艺政策和形态特征两个方面,对产业时代的中国乡土电影加以分析. 文艺政策 2003年,国家广电总局先后出台了《电影剧本(梗概)立项、电影审查暂行规定》(国家广电总局第18号令)、《中外合作摄制电影片管理规定》《电影制片、发行、放映经营资格准入暂行规定》和《外商投资电影院暂行规定》,目的是降低电影制片、发行放映领域资格准入门槛,吸收一切社会力量参与电影产业;激活电影流通领域,推进国产影片发行放映;压缩政府审批程序,推进产业快速发展;鼓励电影作品创新,让电影作品更好地面向群众市场.  相似文献   

8.
作为深受群众喜爱的艺术形式,电影在文化传播、科技发展和促进社会文明与进步等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近年来,随着国家农村数字电影放映工程的实施和推广,农村数字电影来到了村镇、广场,走进了山乡百姓的视野,在满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为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方面注入了强劲的精神力量.然而,在农村数字电影放映日趋成熟的进程...  相似文献   

9.
电影贴片广告也叫随片广告,是由广告运营商与电影制作方、发行方、放映方三方合作,将商品或者品牌的广告直接注入影片挎贝,在电影放映前播出的广告。从1994年起,随着中影公司引进国外影片,电影广告崭露头角。1997年5月,加映在美国影片《山崩地裂》前的“新飞电器”企业形象广告片,成为中国第一个电影贴片广告。  相似文献   

10.
黄珂 《今传媒》2013,(1):24-26,29
目前国内对日本电影审查和分级问题的研究,仅停留在对其分类等级的简单介绍,缺乏深入细致的研究文献。本文以日本电影审查和分级制度为研究点,在充分研究相关理论问题的基础上,立足原始文献,注重法律视角,通过典型研究和比较研究,历史主义地透视日本电影管制制度的发展历程,在比较的语境中思考中国现行的电影放映制度,希望能为建构有中国特色电影审查与分级制度提供一点思路。  相似文献   

11.
《声屏世界》2010,(5):F0002-F0002
新余市电影发行放映公司成立于1983年12月,2009年2月28日由新余市文化局划转归新余市广播电影电视局管理。现有在职在岗人员49人,建立了16支农村数字电影放映队。  相似文献   

12.
沙垚 《新闻大学》2012,(1):35-39,93
媒介和乡村变迁是什么关系,是一个值得传播学者关注的命题。本文尝试着从乡村共同体想象的角度去分析作为乡村传统媒介的皮影戏与农村社会结构、秩序、观念等的关系,以及当电视进入乡村之后发生的变化,进而说明两者对于乡村社会的不同作用力。乡村共同体的想象是如何被媒介建构出来的,又是如何依靠媒介维系其存在的?  相似文献   

13.
《中国传媒科技》2011,(7):63-63
流动放映系统主要面对农村地区和社区,而数字电影中档系统主要面对中小城市的专业影院。在1.3K数字影院系统出现之前,中国电影市场分为高端市场和农村市场。高端市场放映系统采用与DCI接轨的2K放映系统,主要在大城市专业影院放映国产影片和进口影片,吸引着"高端"电影爱好者。农村流动放映系统采用自有格式,主要放映农村公益影片,为广大农民群众服务。  相似文献   

14.
李兴 《新闻世界》2010,(6):197-198
电影《阿凡达》在世界的放映,取得巨大成功,票房收益创造了新的标杆。文化创意产业对于人们消费的巨大吸引力以及产生的社会经济效益,使人们更加意识到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性。《阿凡达》的成功不仅因其有较为深厚的文化底蕴,运用了先进的技术,更主要的是其创意与影片的宣传营销方面的创新,这些为影片的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5.
2005年是中国电影百年华诞。我想以此为契机,回顾一下1995年纪念卢米埃尔兄弟的电影在巴黎大咖啡馆(Grand Cafe)放映一百周年时的情景。卢米埃尔兄弟的电影放映,既是一次被神话了的事件(由此出现了所谓的电影“生日”),也是标志电影转型的现实一刻。而在20世纪90年代的电影百年庆典期间,来自东方的电影浪潮也改画了世界电影的版图。我在本文的第一部分,  相似文献   

16.
朱虹 《声屏世界》2004,(11):58-58
电影管理包括电影制作、审查、进口、出口、发行、放映、时外交流、资料管理等各个环节。在总结长期电影管理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国务院于1996年颁布实施了《电影管理条例》(国务院第200号令).它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全面规范电影制片、审查、进口、出口、发行、放映等活动的行政法规,时电影事业健康发展起到了保障、促进作用。2001年,  相似文献   

17.
清末吉林省电影放映史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电影发明于19世纪末期,初为无声电影,20世纪20年代发明了有声电影.我国的电影最早产生于1913年,但要说电影在我国放映的历史,似乎应当更早一些.一些外国人以各种方式来我国东北吉林省放映电影,先后有希腊、奥地利、意大利、俄罗斯等国商人,他们或私下入境经营,或经俄驻吉外部大臣与吉林地方政府交涉协商,进行放映.现刊布的这组史料,反映了当时外国人在吉林省初放电影的一些情形,可供研究电影发展史参稽.  相似文献   

18.
卞琳琳 《今传媒》2023,(1):18-21
近年来,各种类型的新媒体迅速发展,使得乡村社会图景以前所未有的开放程度呈现在外界面前,乡村社会内部也开始快速适应并积极尝试融入当下的媒介化社会,尤其是在各类乡村短视频的镜头中,乡村日常生活、地方特色美食或家常美食、地理风貌以及民风民俗被充分展现,但是,通过乡村短视频的呈现建构,乡村社会生活图景也呈现出了虚拟与现实的矛盾。基于此,本文分析了乡村短视频的内容类型,探讨了乡村短视频的关注图景与内容偏向,以帮助人们正确认知乡村短视频所建构的虚拟图景,实现身份认同与乡村发展。  相似文献   

19.
(十)电影方面电影管理包括电影制作、审查、进口、出口、发行、放映、对外交流、资料管理等各个环节。在总结长期电影管理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国务院于1996年颁布实施了《电影管理条例》(国务院第200号令),它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全面规范电影制片、审查、进口、出口、发行、放映等  相似文献   

20.
电影作为文化产业的主要支柱之一,对于文化事业的繁荣,对于中国民族文化形象的建构与传播,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如何在主流大片中建构中国的民族文化形象,这对于主流大片的进一步发展,对于中国电影国际形象的确立,对于国家文化形象的有效传播,无疑是一个重要的课题.本文分别从后殖民语境下中国电影的民族文化建构、文化氛围的创造与"二次创造"、主流历史的正面表述、故事与人物载体、民族化、多元化、现代化视觉传播系统等几个方面进行了相应的论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