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作为巴赫金最重要的理论成果之一,狂欢理论的影响广泛而深远.耽美文化是以网络为传播载体的青年亚文化,其对主流文化的批判性与狂欢化的贬讽和嘲弄、互联网环境下同人女群体自由平等的虚拟线上交际与狂欢节广场随性亲昵的交往行为、狂欢节的民间乌托邦性与耽美文化提示的象征性现实、耽美文化对主流文化的戏仿性解读与狂欢化的否定和再生不谋而合,狂欢理论同耽美文化无疑具有高度的契合性.以巴赫金的狂欢理论作为理论基础,一方面可以清楚的明晰耽美这一狂欢式文化现象的精神实质,另一方面能够理解同人女群体建构的拟态世界及其主观追求,并指出耽美文化的发展产生的负面影响及同人女群体的表层狂欢发展倾向.  相似文献   

2.
日本源起的耽美文化在20世纪90年代传入中国大陆地区,并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开始流行壮大,成为中国青年群体中一种影响深远的亚文化。而腐女群体作为耽美文化最主要的受众自然成为主流社会的"边缘"群体,不被主流所理解和接受。关于以耽美文化为对象的研究大部分是从心理学、社会学、文学或伦理学等角度进行,传播学领域关于这方面的研究寥寥可数。本文试从传播学角度出发,以网络中耽美迷最大的集中地百度腐女贴吧为个案,以网络民族志为主要研究方法,在身份认同的视野下研究网络环境中新兴亚文化群体的交流与传播。  相似文献   

3.
"耽美"作为我国亚文化的重要组成,丰富着文学、影视题材的同时影响着国内大众审美观念的演化。文章借梳理耽美文化借助网络等媒介在我国大陆的发展现状及现实影响,探讨耽美文化风行下当代大众审美的新特征,具体表现在男性审美理想的转变、对同性恋群体的逐渐认同等,并对这一过程中已有或可能产生的弊病提出规避式建议。  相似文献   

4.
近几年,以男同性恋为题材的耽美影视剧在我国引起了广泛的舆论关注,作为一种方兴未艾的青年亚文化的影视表现形式,它在我国目前还处在初步发展的探索阶段。耽美影视作品的风靡,既是受众审美情趣变迁的结果,也是互联网技术迅速发展的产物。它的热播既有助于人们对边缘文化的关注,但其文化内涵的异化传播对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又需要我们警惕。  相似文献   

5.
全媒体时代的迷文化研究——以耽美迷群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耽美文化在青少年群体里的传播蔓延,使它已然成为表达自我、展现自我、追求时尚的一种广泛流行的亚文化,成为一个值得研究的文化传播现象。文章结合问卷调查的数据,试图从更全方位也更客观的角度去探寻耽美文化的面貌和流行的原因,并分析其可能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耽美小说”及其传播历史 “耽美”一词最早出现在日本近代文学中,最初指的就是唯美主义。广义上的“耽美”指的也是唯美主义,但后来逐渐被日本漫画所用。引申为代指一切“美型的男性”,以及男性与男性之间不涉及繁殖的恋爱感情。本文所讨论的“耽美”即是这个意义上的。因此“耽美”是同性恋文学与唯美主义文学交叉而生的产物.与两者有密切的关系,又与两者并不相同。  相似文献   

7.
耽美迷群的文本再生产和市场消费能力逐渐彰显,但该群体的日常实践尚未被呈现,故将微观权力理论引入粉丝研究,以参与式观察和深度访谈法讨论新浪微博超话社区耽美迷群的权力实践,结果发现迷群内部存在金字塔式的权力分布,掌权者以维护和谐之名惩罚越轨者,越轨者在受罚后或是默认现有空间秩序,或是另辟空间谋求自身立场的话语权,由此实现权力流转。耽美迷群进行着相互监视和自我规训,平等的对话空间尚未在超话社区形成,但迷群通过意志表达、文本再生产和与资本力量协商谋取到一定反抗权力。  相似文献   

8.
史伟 《当代传播》2011,(6):124-125
消费的不断发展,必然伴随着消费文化的发展.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消费文化也显示了新特征.信息商品化是互联网环境下消费文化出现新特点的诱因.互联网环境下的消费文化呈现了虚拟化、智能化和符号化的发展趋势.同时,也出现了相关的困扰和问题,积极引导网络环境下的消费文化的和谐发展是研究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性别文化寓意和女性阅读空间两个角度出发,探讨耽美小说的实验性及其寓意给女性提供了怎样的阅读空间,由此勾连出这种阅读空间和女性自身的空间观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其含蕴。耽美小说凭藉自己无与伦比的想象性、浪漫性、抒情性、狂欢性为女性开拓了一片自由的空间。  相似文献   

10.
信息社会劳动生产的扩大化,使得数字劳动广泛存在于数字资本公司、互联网平台零工、非雇佣形式的产销者等领域,并且在技术、资本和消费文化的感召下呈现出劳动方式娱乐化、劳动时空泛在化、劳动剥削隐秘化等非典型"劳动异化"的特征,成为劳动同意缔结的前提.在平台"去异化"策略和劳动者主体性回归的感召下,劳动异化与劳动同意并存于平台与...  相似文献   

11.
伴随着中国社会加速步入消费主义时代,中国城市文化产业生产模式与影响方式也相应发生了重大变革。尤其在以网络为主的新媒体媒介化的强势介入下,现代城市文化生产的消费转型与文化影响的消费升级已成为区域文化发展亟待解决的焦点问题。本文谨以天津地区的文化产业发展新特征为切入点,力图从主体与空间的互动关系中求证媒介景观化策略对促进城市文化消费方面的积极作用与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2.
孟宁 《东南传播》2021,(12):93-95
后现代的野性力量,消解了理性和中心.它打着多元和一切都有价值的口号,掀起了多元文化的狂流.文化理念与网络空间相互联动而产生的耽美社群,其特性呈现出异托邦式的浪漫幻想,在社群内部的狂欢之中,既凸显了人在不同的社会情境当中所做出的适应性策略,也表达了个体对释放生命力的情感欲求,更是展现了耽美社群面对他者所做出的印象管理,即通过与他者的关系建构自我.基于网络的多样性、平等性、虚拟性等的空间特点,本文通过分析社群内部的个体之间、群体与外部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探讨个体自我的展演,反思这种展演背后并非真正自由的狂欢,而是在资本控制下被塑造的多元自我.  相似文献   

13.
王妍璐 《东南传播》2022,(2):120-123
通过数据分析,发现互联网媒介消费文化中存在着价值疏离和价值拒斥的特征,笔者称之为互联网媒介消费文化的“价值缺陷”。这一价值缺陷使得人们在媒介消费中缺乏一定价值观的引导和塑造,产生出主体性的“异化”“削弱”以及“被让渡”等问题。有鉴于此,笔者认为应当唤醒和重构人在媒介消费中的主体性,加强主流的社会文化景观建构,实现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统一,从而弥合互联网媒介消费中存在的价值缺陷。  相似文献   

14.
随着我国社会变工带来人们精神取向与价值观念的变化,电视娱乐文化成为中国社会消费化的巨大助推力,这一过程中所呈现出的后现代性、后偶像性、消费化等中国社会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我国电视节目市场正处于高速发展阶段,电视节目市场不断发展的同时却也存在因消费内容娱乐化带来的文化消费结构失衡等诸多问题。本文通过对后现代文化理论的解读,以明星真人秀节目《奔跑吧!兄弟》为例,剖析当下电视节目的消费文化特征,从消费文化角度分析当下电视节目市场的消费现象,从而引发对电视节目过度娱乐消费的批判性思考。  相似文献   

16.
龚婷 《东南传播》2016,(4):48-49
流行音乐组合TFBOYS以短短两年时间登上中国最大的舞台,其走红速度令人惊叹。作为互联网+时代下互联网造星最成功的案例,在新媒介议程设置的环境下,该组合按照"互联网+媒体"的融合传播模式进行传播,视觉和听觉双重文本的结合为其在互联网上集结了大批粉丝用户,而其成功传播的背后则展现出耽美亚文化群体的自我认同与身份构建。TFBOYS组合走红始终是中国转型期的一种文化表征,因此,分析TFBOYS爆红的传播路径,解读其传播文本并探讨其背后的文化表征是反观当下社会现实及文化动向的一个良好入口。  相似文献   

17.
卷首语     
<正>当北方春寒料峭,南国已是暖意融融。在这新的时节,《文化与传播》与各位如约相见。本期"当代文化与传播"重点推介周春发副教授的《"男色消费"——男星代言女性化妆品广告的消费文化探析》。该文通过研究男星代言女性化妆品这一文化现象,探析此类广告的创意特征、女性受众的认知评价、产生机制以及社会文化影响;研究认为,男星代言女性化妆品广告这一消费文化现象折射出女性消费权力的扩张与两性关系的平等化趋势。同时,它  相似文献   

18.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智能手机的普及,随手即拍、即时分享的短视频成为全球范围内流行的媒介形式、艺术样态、社交方式和消费景观.短视频主体多元化、形式多样化、传播社交化、呈现方式"视频化"让国家形象在全球的媒介环境中鲜活生动.视听语言的"无国界"特征在一定程度上消减了文化、语言、种族带来的隔阂,缔造了跨文化双方的共同意义空间....  相似文献   

19.
《青年记者》2021,(23):8-8
从上世纪80年代初的"电视晚会"开始,我国内地的综艺节目逐渐发展起来,不同类型的优秀综艺节目不断涌现,带来阵阵新风;互联网普及后,网络综艺的加入搅动新的发展格局,激发了电视艺术互联网化的新理念。但是,在新的媒介环境中,综艺节目的泛娱乐化、资本化、消费化、饭圈化等不良倾向越来越显露。当前,重新认识综艺节目的内涵与功能,更好地平衡节目中娱乐与文化及其他因素的关系,引领综艺节目新风尚,变得越来越重要和迫切。  相似文献   

20.
随着消费社会的到来,女性正成为消费生活领域的中坚力量。在化妆品市场上出现了男明星扎堆代言女性化妆品的风潮。本文借助文本分析法、个案访谈法等对此类广告的创意特征、女性受众的认知评价、产生机制及社会文化影响等方面进行了探析。研究表明,男星代言女性化妆品广告这一消费文化现象折射出女性消费权力的扩张与两性关系的平等化趋势,同时,它也沦为媒介对女性新的意识形态控制的工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