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美国的教师教育主要经历了师范学校、师范学院和综合大学教育学院时期等历史发展阶段。目前,美国的教师教育主要由综合大学实施,体现了教师教育大学化的发展方向。美国大学化教师教育的课程设置具有明显的研究性、融合性、实践性和灵活性等特征。  相似文献   

2.
流变与走向:美国教师教育课程的检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杜静 《教育科学》2007,23(3):84-87
理性审视美国教师教育课程的历史和现状可以发现,虽然美国教师教育课程已经走在了世界的前列,但是,仍然存在着实践课程效能不高、课程板块缺乏融合以及多元文化课程不被重视等问题。针对这些境况,美国教师教育正从加强大中小学合作、促进课程知识融合和开设多元文化课程等方面进行改革。  相似文献   

3.
美国、英国、法国、二战后日本的教师教育都经历了不同的发展时期,这些发达国家中不同大学的教师教育课程设置都有各自的特点。发达国家教师教育的发展历史与课程设置情况对各国教师教育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进而显示出师范院校在这些国家的教师培养中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4.
美国、英国、法国、二战后日本的教师教育都经历了不同的发展时期,这些发达国家中不同大学的教师教育课程设置都有各自的特点。发达国家教师教育的发展历史与课程设置情况对各国教师教育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进而显示出师范院校在这些国家的教师培养中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5.
美国通过评价来切实保障教师教育课程的质量。美国的教师教育课程评价大体可以分为教师教育机构外部专业组织开展的认证和机构内部的学生学习评价两部分。美国专业组织开展的教师教育认证由于标准的清晰性、人员的专业性、过程的规范性、结果的透明性,能够对教师教育专业及其课程起到重要的指导与监督作用。美国教师教育机构内的各门课程都非常重视对学生学习过程和结果的评价,作品评价、表现性评价和成长记录袋评价等评价策略得到广泛使用。这启发我们,应该重视对教师教育课程评价的研究并切实改进我们的评价实践。  相似文献   

6.
20世纪的美国,教师教育课程的"学术性"和"师范性"的关系始终是一个争论不休的问题,也是教师教育改革中难以平衡的问题。为此,巴格莱提出了以造就"教师学者"为宗旨的"任教学科内容专业化"的主张,这成为其教师教育课程思想的核心观点。系统解读和把握巴格莱的教师教育课程思想,不仅有助于我们了解20世纪美国教师教育课程改革和发展的历史状况,而且对于转型期我国的教师教育与课程改革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当前美国教师教育课程除了注重传统的任教科目的一般知识外,把思想、内容、价值取向和评价标准融入教师教育课程中,并强调掌握文理科教育课程和任教科目的知识结构,以完善教师的知识体系,锻造教师的批判性思维方式和提高其理解能力,从而培养教师良好的判断力,教师根据实践情景和学生学习特点决定如何表述和再现,有效地把理解的知识转化为学生的知识,使教学成为真正激动人心的活动。这构成了目前美国学术整合取向的教师教育课程思想,探讨其本质特征,以期为我国教师教育课程的制定与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贾春明  郝世文 《成人教育》2012,32(3):127-128
在美国存在着四种主要的教学观,而这直接影响教师教育课程的总体规划思路。以简单化的教学观指导下的传统的教师教育课程设计存在诸多问题。要改变传统教师教育课程设计的弊端,就要将教学看做是一种专业或是艺术,重视教师教育课程总体构成的四种主要关系,这将给教师教育课程的总体规划提供一种新的思考方式。  相似文献   

9.
美国、英国和澳大利亚三国的教师教育课程设置各具特色,美国注重教师专业化,英国注重合格教师资格标准化,澳大利亚注重专业实践体验化。同时,三国也呈现出发达国家教师教育课程设置上的一些共性,包括创建开放灵活的课程模块,强化大中小学之间的联系,关注实践课程的开设和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三国的教师教育课程设置适应了教育形势发展的要求和世界性教师教育改革的潮流,体现了较高的教师教育课程的研究水平。  相似文献   

10.
美国教师教育方法技能类课程发展动向及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玉峰 《教育学报》2005,1(4):78-82
教育方法技能类课程在教师教育课程结构中处于核心地位,但也是目前我国教师教育课程中亟待充实和完善的部分。本文从三个方面分析了美国教育方法技能课程发展动向,并对我国教育方法技能类课程的结构性变革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1.
当前,在我国师范教育向教师教育转型时期,高师职前教师培养多种模式并存,教师教育课程设置难有依据。从教师专业化内涵出发,以教师特有的学科教学知识(PCK)为逻辑起点,基于学科与教育的双重专业知识的教师教育课程体系,才能走出长期困扰教师培养的师范性与学术性的长期之争。通过对高师职前教师教育地理课程体系建构的个案分析发现,在不降低公共基础课与学科专业课的必修学分与限选学分的前提下,完全可以达到国际上提倡的教师教育课程所占学分的比重,构建凸显地理与教育高度融合的高师教师教育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12.
戴伟芬 《教师教育研究》2013,25(1):76-80,69
在教师教育标准作为教师教育改革和保障教师教育质量的一个基本前提下,受到认知主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课堂评价的影响,美国推进了绩效标准本位教师教育课程的改革,改变过去过于注重技能训练的标准,从教师观、教学观、教学知识基础观和评价观上提出了新的标准,以期把教师培养成为一位专业的智力工作者,形成基于情境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让教师掌握多向度的、综合性的教学知识,注重教学整体质量的评价,促使高素质教师发展。这一改革构建了教学专业化的复杂性的理念,教师教育课程改革呈现出从技能训练走向综合发展、对个体和个体知识关怀的实践取向的全人发展观趋势,为优化我国教师教育课程改革提供了启示。  相似文献   

13.
在职教师教育是我国教师教育的重要环节,构建科学、合理的在职教师教育课程体系,关键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发展阶段论正是着眼于教师,研究教师处于不同阶段呈现出不同特点和需求的理论。文章基于教师发展阶段论,将在职教师教育课程分为5个阶段,根据不同阶段教师发展的特点和需求,按照主体性原则、整体性原则、阶段性原则、发展性原则、灵活性原则,对具体课程设置进行了初步探讨,以期为在职教师教育提高效用,开拓新思路。  相似文献   

14.
新加坡中小学数学教师培养的特点是:采用先入职、后培养的公务员学习制度,定向与不定向培养模式相结合,按学段分别培养数学教师.课程设置呈系列化、综合化、专题化发展.内容建构上紧密围绕新加坡中小学数学内容及其认知规律、教育目标与教学要求等来建构教师教育类课程.教学上强化理论与实践的整合,注重合作学习与个人反思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戴伟芬 《教育研究》2012,(5):147-153
学术取向、专业取向、社会(公正)取向共同构成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教师教育课程思想的三大价值取向。专业取向教师教育课程思想以教育学科为中心,相信教育科学研究和教学知识基础的作用,在教育研究和专业评判的基础上,致力于建立专业教师队伍。学术取向教师教育课程思想以通识教育、任教科目为中心,通过教师掌握其知识结构,并把其注入教师教育课程中,完善教师的知识体系,促使教师形成良好的教育判断力。社会取向教师教育课程思想是在美国面对日益多元化的教学环境下,把教师当做转化型知识分子,赋权增能,以社会重建、改造为中心,实现教育和社会公平。三大价值取向的思想体现出了融合与多元模式的思想特征和发展趋势,构成了当代美国教师教育课程思想的基本图景。  相似文献   

16.
为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发展的需要,对于教师教育,要提高认识理念,在学科建设、校本教研和校本课程开发上,依托学校和专业两个平台,构建富有特色的教师教育课程体系,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更好地为新课改服务。  相似文献   

17.
以师范性与学术性特征的交替演变为主要线索,建国后我国教师教育课程体系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即以学科教育为中心、以师范性特色为主导的初建阶段;师范性与学术性并重的发展阶段;以师范性与学术性高层次结合为特点的现代教师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阶段。从历史发展的深层内因来看,课程体系的逻辑统一性是推进教师教育课程体系发展的重要内核。  相似文献   

18.
Many education systems are experiencing a re-scaling and consolidation of governance through rolling national agendas of standardisation and centralisation. The present article considers the case of Australia as it moves towards implementing its first national curriculum, to explore how teacher educators plan to retain pedagogical space for debate, diversity and contestation of such systemic curricular reform. The present article reports on an interview study conducted with nine teacher educators across the four curriculum areas included in the first wave of the Australian curriculum: English, science, mathematics and history. The analysis reveals how teacher educators reported professional dilemmas around curricular design, and planned to resolve such dilemmas between the anticipated changes and their preferences for what might have been. While different curricular areas displayed different patterns of professional dilemma, the teacher educators are shown to construe their role as one of active curriculum mediators, who, in recontextualising curricular reforms, will use the opportunity to reinsert both residualised and emergent alternatives in their students’ professional value sets. The study also identifies a new set of dilemmas emerging around the politicisation and standardisation of curriculum, and its impact on the teaching profession and teacher educator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