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学生在学习课文中往往会遇到一些难以理解的问题,我的体会是为培养学生自能读书的能力,切不可把现成的答案交给学生,以图省事,而应从多方面发启学生理解课文。设计好问题,便是诸多方面中的一个方面。精心设计好一些“阶梯题目”,把学生的思路一步步引向深入。如《在仙台》一文的后面有这样一个思考题:作者为什么说他在仙台学医时是“颇受优待”的?我设计了三个小问题:(1)作者在仙台受到了哪些优待?(2)作者称这些优待是什么样的优待?(3)既是这么的一点优待,为什么还说“颇受优待”?(联系当时当地的一些特殊情况想想。)这三个问题帮助学生逐步启开“心灵的窗扉”,达到初步能读书的境地,同时也让学生懂得了理解课文内容要注意弄清当时当地的一些特殊情况。设计提问要注意利用学生已有的认识储备,让  相似文献   

2.
在主题教育活动《动物过冬》中,“动物怎样过冬”理所当然被列入教学活动的内容。通过这次活动,孩子们自然而然地产生了关心动物的欲望,在了解了动物过冬的不同方式以后,小朋友热爱动物的情感油然而生。怀着一颗爱心,许多问题在孩子的大脑中生成了,他们提出了下面一系列问题:(1)为什么动物用四只脚走路而我们只用两只脚走路?(2)为什么大象鼻子那么长,而我们的鼻子不长呢?(3)为什么动物有尾巴而我们没有呢?(4)为什么长颈鹿的脖子那么长而我们的脖子不那么长呢?(5)为什么鸽子会飞,我们人不会飞呢?(6)小羊头上为什么会长角?(7)斑马身上为什么会…  相似文献   

3.
当前的音乐教育在新教学理念的带动下得到了可喜的发展,尤其是小学与初中的音乐教学,其变化发展更加迅速,但在高中音乐欣赏教学这一领域,还有许多急需我们教师去解决的问题。笔者经常会听到同行中有人感叹现在的高中音乐课太难上了,并时常有这样的疑问:(1)为什么学生们那么喜欢音乐,却不喜欢音乐课?(2)为什么可爱的孩子,在音乐课中那天真活泼的表现,没能随着他们的成长而变得更出色?(3)为什么高中音乐课中学生的表现往往死气沉沉?(4)为什么在一些中小学音乐交流活动中,经常会看到令人叫绝的优质音乐课,却鲜有高中音乐欣赏课的范例演示?(5)怎…  相似文献   

4.
分析一篇文章,虽然有许多不同的思考问题,但从总的方面来说,可以概括为三个问题:写了什么?(内容)为什么写?(目的)怎样写的?(条理、特点);写一篇文章,要考虑的也同样是这三个问题:要写什么?(材料)为什么要写?(中心)怎样写?(谋篇布局)在阅读教学中,我从以上三个问题入手,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在写作指导中,也从以上三个问题入手,指导学生选择材料,组织材料,从“三  相似文献   

5.
看懂一个灯泡,学好电学物理!这样的话你信吗?先不要急着回答,如果你能事先不看解答回答出下面关于灯泡的所有问题,那么你的答案就只有一个:相信!例如:一个灯泡标有“220V,60W”的字样,问:(1)这些字样的含义是什么?(2)该灯泡正常工作时的电流多大?电阻多大?(3)每到晚上用电高峰时灯泡为什么会变暗?(4)新买的灯泡为什么要比旧灯泡更亮?灯泡用久了为什么会发黑?(5)该灯泡灯丝断了以后搭起来使用,总比原来亮,且容易损坏,损坏处往往是在搭接处,为什么?(6)灯泡总是在开灯的瞬间容易烧坏,而正常发光时却很少突然烧坏,为什么?(7)1度电可供该灯泡正…  相似文献   

6.
陈吉君 《政治课教学》2002,(6):15-17,18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什么是宏观调控?(含义、任务)为什么要宏观调控?(必要性)怎样宏观调控?(手段)能力目标:通过对市场调节的积极作用和局限性的分析,培养学生一分为二看问题的能力,推导出必须要有国家宏观调控,从而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通过对“宏观调控任务和手段”的分析,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发散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7.
教学目标1.让学生在《春蚕》一文中感受到母爱的伟大,在一系列活动中悟出母爱的无私、高尚。2.拓宽学生视野,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受到母爱感染、熏陶,语文综合素养得到全面提高。活动时间五个星期活动过程一、走进教材,感受母爱(一)诵读诗句,回答问题。1.品读诗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2.提问:①你读懂了什么?②“春蚕”与“蜡烛”有什么可贵的品质?③在我们生活的周围,有像“春蚕”、“蜡烛”一样无私奉献的人们,你能举一些例子吗?(二)引入课题:课文为什么以“春蚕”作为题目呢?(三)介绍母亲节的由来。每年5月的第二个星期日…  相似文献   

8.
导体的静电平衡条件是“静电场中的导体与电介质”一章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学习时应深刻理解和掌握下列概念:(1)何谓导体处于静电平衡状态?(2)导体处于静电平衡状态时的条件是什么?为什么会有这些条件?(3)导体处于静电平衡状态时,电荷(导体原来带电或原来不带电)是如何分布的?为什么会有电荷的重新分布?(4)怎样运用导体的静电平衡条件及场强迭加原理求解简单问题中导体的电荷分布,以及场中有导体存在时的场强和电势的分布。  相似文献   

9.
董芳萍 《科学教育》2006,12(1):42-44
长期以来忠实执行的教学模式却是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上教师呕心沥血地扮演“主角”,学生最多是“配角”,甚至是“观众”。如何把教学过程建构成学生主体性的开发、提高、培养的过程?现以盐类水解这一节内容的教学为例说明,本课的内容在学习了溶液酸碱性以后探讨盐溶液的酸碱性情况,从而引导学生认识盐类水解的实质。首先提问学生,氢氧化钠的俗称是什么?(苛性钠、烧碱、火碱)为什么得名?(讨论得出溶液呈碱性)碳酸钠的俗称是什么?(纯碱)为什么得名?(讨论得出碳酸钠虽为盐,但溶液呈碱性)。[引入]提问:碳酸钠是盐,不能电离出OH-为什么溶液呈碱性…  相似文献   

10.
角度之一:课文为什么用很大篇幅写光合作用?文章从第四段到第八段讲生物获得食物的“自养”方式。这一部分的绝大多数文字是说明光合作用的。这无疑十分重要。因为光合作用讲清楚了,绿色植物的食物来源问题自然清楚了。在这个基础上,只要再把“异养”方式,食物链等知识简略介绍一下,那么归根到底几乎所有生物的食物都来源于光合作用这一点,也就容易明白了。教学方法与过程:从这个角度分析本文,属于“中间开化”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脉络,在此基础上,明确突破口提出的问题。可设汁下列问题:(一)课文哪几个段落是说明光合作用?为什么要这么大的篇幅说明光合作用的?为什么要这么大的合作用?(二)前面三段说明了一些什么内容?(三)后面几段说明了什么内容?第一道思考题的  相似文献   

11.
1.抓“题眼”进行突破。“题眼”,是指题目中具有丰富内涵的字眼。引导学生抓住这些字眼进行质疑,必然会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探究心理。如教学人教版(以下同)第十一册《狼牙山五壮士》这篇课文时,可抓住“壮”字切入:看到这个“壮”字,你有什么疑问?霎时,教室里沸腾了。将其理顺后,按难易可概括为五个问题:(1)“壮”是什么意思?(2)什么样的人可称作“壮士”?(3)文中这五个人怎么会成为“五壮士”?(4)“五壮士”有何壮心、壮言和壮行?(5)你想对“五壮士”说些什么?由于学生在主动质疑中达成的目标,接下来的探究释疑也就水到渠成了。2.抓词语进行…  相似文献   

12.
先自我介绍一下,我姓蔺(板书“蔺”),我的一些学生给我写信的时候,常常毫不客气地一刀就把我的头给砍了下来(擦掉“一”),变成了“闷”这个样子。(问一个男孩:)你要是以后给我写信,会不会也像他们一样砍掉我的头?(学生肯定回答:不会。)你这么善良,一定喜欢美好的东西,对吧?(肯定会回答:对)那么喜欢花吗?喜欢什么花?玫瑰吗?知道不知道一朵玫瑰代表什么意思?10朵呢?999朵呢?(后边三  相似文献   

13.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P101~105页例2。教学预案:一、引入1首次抽牌:感受“一定”、“不可能”(1)活动:(出示四张扑克牌背面)这里有四张“A”,只要你能从中摸到一张红桃“A”,那么,你就能得到波比兔铅笔一盒。谁愿意试一试?(请二位学生依次上台摸奖)(2)反思:其实,谁来摸都不可能摸到红桃“A”,知道是为什么吗?(根据学生的回答,揭示四张扑克的牌面:均为黑桃“A”)(3)追想:假如在这四张牌中继续摸下去,摸的结果会是怎样的?(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重点板书:一定、不可能)2再次摸牌:感受“可能”(1)调…  相似文献   

14.
《鲁本的秘密》是小学语文第十册的一篇略读课文,教学目标是:1郾通过自主阅读,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知道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2郾结合自己实际,对照鲁本对母亲的关爱,从思想深处受到教育;3郾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在学生初步读懂课文内容后,可紧扣“心动”、“筹钱”、“送礼”三个重点词语,引导学生研读课文,以达成上述教学目标,一、心动——萌生心愿在学生充分阅读的基础上提出三个问题探究:(1)什么东西使鲁本“心动”?(一枚刻有Mother的金光闪闪字的胸针。)(2)他为什么会“心动”?(引导学生从下面几个方面理解:①母亲终日为五个孩子的衣食操…  相似文献   

15.
全国卷Ⅰ的散文阅读题:14郾“我要尽量地吞咽今年北平的春天”,这里“吞咽”的含义是什么?作者说这句话,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4分)15郾“我不信了春天”,作者为什么反复这样说?这样的写法有什么好处?(6分)16郾“海棠花又是我所深爱的”,请简要概括作者深爱海棠的原因。(4分)17郾结合原文,回答下面的问题。(8分)(1)作者长时间地盼春寻春,为什么最后却对“只有一日的春光”深感满意?(2)作者在“满意之余,还觉得有些遗憾”,这里的“遗憾”指的是什么?全国卷Ⅱ的散文阅读题:14郾作者写春天的梦,为什么要从冬天的雪花写起?(6分)15郾作者感受到的…  相似文献   

16.
(一)怎样理解“活动型综合课程”的定位?(二)本课程的基本特征是什么?(三)本课程目标与以往有什么显著不同?(四)为什么对“内容标准”有耳目一新的感觉?(五)学习和实施课程标准要注意些什么?  相似文献   

17.
课题是文章的“窗口”。从课题入手,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以《捞月亮》为例,我的做法是首先让学生读题,接着提问:捞月亮的“捞”是什么意思?我以示范动作帮助学生理解“捞”是动词。再启发学生围绕“捞”提出问题,学生纷纷举手说:(1)为什么要捞?(2)怎样捞?(3)捞的结果怎样?我当即赞许善于提问的同学,并将这些问题在黑板上写出来。然后,指导学生带着这三个问题默读课文,用“/”标出每一个问题在课文中的起讫点。讨论第一个问题起讫点时学生的意见不一致,有的认为是第一节。我点拨道:课文中一共写了几只猴子?如果有一只猴子意见不一样,它们能采取“捞”的行动吗?这些同学  相似文献   

18.
师 :这节课 ,我们学习第十三课《十六年前的回忆》 (板书课题 )。看到这个题目 ,同学们会想一些什么问题 ?生 :“十六年前”指的是哪一年 ?生 :是谁写的回忆 ?回忆了些什么 ?生 :都十六年了 ,为什么还要回忆 ?……师 :(把学生们提的主要问题写在黑板右边 )以上这些问题提得很好。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自学课文 ,在课文或其他参考书中去寻找问题的答案。(学生自学课文 ,查找有关资料 ,同桌相互交流 )师 :(大约过了10分钟 )好了。现在 ,谁能回答刚才大家提出的这些问题 ?(学生纷纷举手回答 )师 :刚才 ,同学们通过自己提问、自己学习和互相讨…  相似文献   

19.
在教学《林海》一课时,我作了以阅读方法为主线的安排,重点集中在:审题的方法、归纳要点的方法、小结的方法。一、审题的方法出示课题后,让学生思考:(1)“林海”是什么意思?(2)课文讲的是什么地方的景色,有哪些景点分别在哪些段落?(3)作者看了这些景色后又想到了什么?(4)为什么称这个地方为“林海”?接着便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初读课文。通过初读课文,对前3个问题不难理解,第4个问题有较强的综合性,可放到小结时完成。这样设计的理由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思考能力,同时也利于学生找出课文重点,弄清课文的层次。二、归纳…  相似文献   

20.
一、两位教师教学“一个数除以分数”的教学片断教学片断一:教师出示例题:一辆摩托3/10小时行驶18千米,1小时行驶多少千米?(学生读题,理解题意)师:这道题你会列式吗?为什么?(学生回答后,板书:18÷3/10)师:18÷3/10应该怎样计算呢?先请大家自学课本的推导方法,把不理解的地方画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