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朦胧诗的崛起是一种新的美学原则的崛起。诗人通过直觉思维的运用,审美对象的变形,通感手法的运用,意识流的引入实现对意象思维的新拓展,从而使朦胧诗的传达技巧得到完善,成为新诗发展史上的经典。  相似文献   

2.
3.
朦胧诗自发轫期即引发学界一场关于诗歌"读得懂"与"读不懂"的大讨论,而朦胧诗中意象群的层叠、象征手法的大量介入既是朦胧诗的标签性艺术特色,也是其"读得懂"与"读不懂"的成因所在。  相似文献   

4.
朦胧诗自发轫期即引发学界一场关于诗歌“读得懂”与“读不懂”的大讨论,而朦胧诗中意象群的层叠、象征手法的大量介入既是朦胧诗的标签性艺术特色,也是其“读得懂”与“读不懂”的成因所在。  相似文献   

5.
朦胧诗是我国70年代末、80年代初发生的现代主义诗潮,它在国内外诗坛均产生颇大反响。对朦胧诗和后朦胧诗产生的时代背景,历史缘由及其美学特征,还有一些代表诗人、代表诗,以及对当时某些诗评家不确当的批评,诸如“朦胧诗表现‘小我’即‘自我’”、“朦胧诗看不懂”等,应恰当评价。朦胧诗和后朦胧诗既注意吸收古典诗和民歌的优点,又借鉴了现代诗的长处,为探索建设中国式的现代主义新诗积累了经验,使新诗的发展上了一个新台阶。  相似文献   

6.
朦胧诗潮的流变过程证明了诗歌与生命的亲缘关系;特定的人文环境让朦胧诗的创作印证了人类共有的生命经验;朦胧诗不只是一个诗歌流派,它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文学思潮;生命、思想、精神的解放也促进了诗歌艺术的分流与革命;文学与生命是同构的,源于生命、尊重生命才是一切写作的基本状态.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红极一时,争论不休的朦胧诗现象,从言、象、意三方面进行了重新审视,认为朦胧诗语言有意叙、短缺、重复三种模式及特点;意象特征有随意性、不定性、多层次、跨跳性强、喻意多情调的特点;意蕴特质是张扬贵族精神,粉碎盲目崇拜,在孤独和衷婉中寻索崇高的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8.
9.
李商隐朦胧诗的内在艺术构成不容忽视,强调表现自我的心绪感触及在构筑意境上的某些突破和创新,是其诗作的突出成就.朦胧诗在很大程度上是李商隐对古典诗歌艺术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0.
马亚颖 《考试周刊》2014,(53):18-19
时至今日,关于朦胧诗的论争浪潮早已平静,但是它的文学史价值却不应因"事件"的远去被淡忘,朦胧诗在文学历史的艰难时刻,灵敏地把握住现实政治、社会变革与诗歌发展的复杂变局,表现出富有创造和探索的精神,这对当代中国诗歌的探索及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朦胧诗十年论争涉及的文学问题的广度和深度都是空前的,还有论争产生的影响也是广泛的,如今要站在历史高度上重新审视这场朦胧诗论争。本文主要就朦胧诗争论过程中意象运用方面和自我表现方面及朦胧诗论争立场方面的分歧进行进一步探究。  相似文献   

11.
探讨和研究了中国朦胧诗5个阶段的发展情况,揭示了中国的朦胧诗风演绎的动态:从古典走向现代,从阴柔走向阳刚,从封闭走向开放。  相似文献   

12.
1970年代末,朦胧诗以异端的呐喊给那个时代带来了难得的思想冲击力。朦胧诗的命名表达了当时诗歌的外在美学特征,暗示了当时诗歌创作环境的艰难,而且展示诗歌内容揭示了人内心的隐秘、直接指向心灵的品读的特质,命名在这些意义上很好地传达了它自身的涵义。但是当时代过往,朦胧本身的含混意指使得其之后的诗歌在某些方面难以逃越它的美学牢笼,成为新诗歌发展的桎梏。回到朦胧诗命名的现场,考察朦胧诗命名的内涵、直击命名活动本身,可以清晰地触摸诗歌发展的脉搏,有益于对当代诗歌发展的困境进行更好的思索和考量。  相似文献   

13.
中国象征主义诗歌对五四诗歌清新自然的审美风格进行了大胆的反叛,追求朦胧含蓄的审美风格。象征主义诗歌所追求的主客体的契合无间、含蓄朦胧的审美境界及非理性的神秘色彩是三位一体的,这三者之间的互相作用、互相融合形成一种迷离隐约的审美风格。  相似文献   

14.
诸葛亮是《三国演义》所塑造的“三绝”之一,历来被认为是“忠贞的典范,智慧的化身”。本文从唐诗中撷取有关咏写诸葛亮的诗篇,探析唐人心目中的诸葛亮形象。  相似文献   

15.
在对现实态度上,象征派是无意识的逃避,朦胧派则自觉不自觉地扮演了“历史真理代言人”的角色。在诗学上,两派虽都借重音乐的特性入诗,但象征派的心理诗学观过于内向聚敛,朦胧派则注重心灵与客观世界的关系。在美学的探索上,两派虽创立了新的美学原则,但象征化语体和意象化语体又有所差异。  相似文献   

16.
船山的诗论中没有明确提出朦胧美,但他讲求言外之意的含蓄美,重视情景交融、妙合无垠的整体美,在创作实践中必然会产生具有朦胧美的词作。这些写景、咏物、抒情、言志的词,其主要特点是:一、能充分调动多样化的表现手段,如比兴、比拟、象征等手法以及灵活用典表达其含蓄隐蔽的言外之意,旨外之意,加深了词的朦胧意蕴;二、词中的意象组合虚实相生、时空交错,构成若明若暗恍恍迷离的情景交融意境。  相似文献   

17.
论中国现代派诗歌意象艺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章论析了20世纪30年代中国现代派诗歌意象艺术的嬗变及其特征。以戴望舒、何其芳为代表的现代派前期诗歌意象艺术,在意象意境化探索与对中国古典诗歌意象的现代性化用中,体现出对中西诗歌意象艺术融合的自觉追求;以卞之琳、废名为代表的现代派后期诗人主要接受的是后期象征派艺术的影响,意象艺术转向了潜沉的智性表现方向,并呈现出意象的日常化特征。  相似文献   

18.
朦胧诗是影响深远的诗歌潮流,朦胧诗人致力于表现理想和现实的矛盾冲突、诗人的心灵图景和对世界的爱憎。毫无疑问,朦胧诗人是受到鲁迅影响的,在朦胧诗中有大量的鲁迅因子,比如表现梦醒后无路可走的迷茫,有着承担和拯救的英雄情怀,二者都反抗绝望,都用隐喻和象征的艺术方式表现抗争精神。  相似文献   

19.
朦胧诗呈现出个人化倾向。主体自我的确立铸造了诗歌个人化的灵魂。感觉思维方式的新异敞开了个体心灵的律动。语言形式的狂欢宣泄了个体独特的生存体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