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 毫秒
1.
郭毅  双羽 《科教文汇》2020,(12):62-63
“双创”教育作为“双一流”建设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对于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提升高校国内和国际地位、建设“双一流”高校具有理论指导和实践意义。本文分析了我国目前创新创业发展及普通高校“双创”教育发展现状,提出了建立符合学科特色的“双创”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开展“群众型”与“精英型”两个层次的“双创”活动、坚持研究型与应用型并重模式的人才培养工作机制。  相似文献   

2.
高等教育国际化视域下,给排水科学与工程及相关专业的双创型人才培养有了新的助力。论文剖析了当前高等教育国际化及国内双创教育的政策和技术的现状,结合开展的国际化视域下的双创型人才培养方法与实践,分析和总结了实践成果,为培养出更适合行业和学科发展的优秀人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创新创业教育是高职院校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非遗传承作为一种文化载体,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高职院校对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从非遗传承视角下对高职院校大学生双创人才培养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入手,分析了目前高校双创人才培养现状,并从目标培养、平台搭建、课程设置、队伍建设等方面探索其人才培养路径。  相似文献   

4.
结合创新创业人才的时代需求,探讨双创人才培养中重理论轻实践、“双创”教育与专业融合不深、未能充分利用“互联网+”、创业项目难落实等问题。广州城建职业学院针对探索提出了“创业活动的专业根植性、教学模式的社会适应性、创业工具的经济契合性”三性创新创业教学理念;以理念、模式、平台为切入点,凝炼践行了“一中心、二融合、三孵化‘微企’实战教学模式”,人才培养质量持续向好,学校双创影响力大幅提升。  相似文献   

5.
高校肩负着为国家和地方培养人才的重要使命。随着近些年国家对创新创业战略的高度重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面临新局面。各地高校结合地情、校情探索双创人才培养模式。以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与绵阳市为例,探讨以创新创业类竞赛为重要切入点,融入到财经类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实践育人过程,增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兴趣及实践能力,促进双创教育改革,提升双创人才培养质量,助力地方双创人才储备。  相似文献   

6.
郭伟  覃京翎  王莉莉 《科技风》2023,(21):64-66
目前在“互联网+”时代对于双创人才需求更加旺盛,且对于双创人才的要求也在相对提升,而在传统高职教育中,从“双创”的视角看,目前的“双创”教育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课程体系不完善,培养目标不明确,教师与学生的“双创”素质有待提高,因此目前高职院校对于双创教育的改革也成为其院校发展急需解决和执行的问题。由此本文依据上述背景,以目前高职“双创”教育改革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根据人才培养、教学体系调整等措施为高职院校双创教育改革提供一定的教学措施,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蓬勃发展的浪潮中,双创理念日益深入人心。为了培养高素质的双创型人才,高校不断地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思政教学改革也在改革之列。由此本文试图在高素质双创型人才培养的视角下,从双创教育和思政教学的交互融合中,探究高职院校思政教学改革的出路。  相似文献   

8.
在"互联网+"时代,对于具有创新和创业能力的人才需求量巨大,高校是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基地,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必须注重双创人才的培养,使其成为时代所需的复合型人才。文章以宝玉石鉴定与加工技术专业为对象,结合宝玉石专业发展现状,以"互联网+"和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切入点,以培养宝玉石鉴定与加工专业学生基于互联网思维的创新创业能力为目标,全面推进宝玉石专业教育的双创改革,探索"互联网+"时代下的双创型宝玉石鉴定与加工人才培养模式,有效提高宝玉石专业学生专业素养,进一步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各类创新和创业实践活动的热情,实现宝玉石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跨越式发展和"互联网+"人才培养的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9.
数字经济时代高师院校传统商科人才培养模式面临较大挑战。但高师院校在长期办学过程中形成的独特优势,也为传统商科向新商科转型提供了有力支撑。安庆师范大学呼应“成长、成才、成人、成功、成就”的“五成”育人目标,凝练出“商学为体、技术为翼、人文为魂、双创为重、师者为范”的“五为”人才培养理念,构建了融商学教育、技术教育、人文教育、双创教育、师范教育于一体的商科人才培养新模式,为新商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创新与实践路径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高校双创教育的开展是高校进行人才教育的创新,双创教育融入专业课程体系是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本文通过对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探讨,分析"专创"教育课程融合机制,理清双创教育开展思路,探索双创教育在专业课程体系中的目标定位和实现路径,以期开拓高校学生双创能力培养体系的思路构建。  相似文献   

11.
实践育人是高校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是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本文从“双创”的视域,分析当前社会对人才需求的现状和高校实践育人面临的困境,帮助教育者充分把握“双创”形势,并就完善高校实践育人机制提出合理建议。  相似文献   

12.
在"双创"时代背景下,人们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关注度逐日增高。地方高校作为人才培养基地,在双创教育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以唐山地区高校作为研究对象,对唐山6所高校在读学生采取问卷调查形式进行调查。基于调查数据分析唐山地区高校双创教育的不足,并结合地方高校特点提出改进方案与建议,促进唐山双创教育发展。  相似文献   

13.
作为当下高等教育的主题,"双创"教育应当贯穿教育的全程。本文主要研究专业教育与双创教育有机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内容有三项:其一是双创教育的内涵,其二是专业教育与双创教育之间的联系,其三是专业教育和双创教育有机融合的具体措施。此次研究主要采用资料分析和实践探索两种方法,资料分析主要是从理论角度分析探求专业教育和双创教育融合的可能,实践探索则是通过实际运用进一步的分析二者融合的实际效果,进而对融合做改建和调整。通过队伍建设、平台构建以及氛围强化等工作,使专业教育和双创教育能够实现有机融合并发挥巨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王一旭 《科教文汇》2024,(2):144-147
在建设创新型国家背景下,国家政策的支持、市场经济结构的调整、社会创新环境的优化,都为高职教育的发展及高职毕业生创新创业创造了有利条件。在“双创”改革视角下,高职院校应从自身实际出发,明确“双创”背景下高职教育的育人目标,确立“双创”视角下高职教育体系改革的方向与途径,有效解决高职院校在“双创”教育理念、课程、教学、师资、考核等方面的问题,积极更新人才培养思维,完善课程体系、强化师资力量、优化教育环境,推动“双创”视角下高职教育的有效改革,培养出专业素质高、创新创业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  相似文献   

15.
张宇伟 《科技风》2022,(17):14-16
“双创”作为国家政策的出台,对基于地方性、应用型本科办学定位的高校带来了机遇和挑战。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亟须建立,本文从教学实际出发,以软硬件建设、“双创”教育体系系统化内容规范化、学生实习培训教育为思路,为电商专业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提供几点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6.
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招生人数正在呈现逐渐上升趋势,因此,寻找优质的教育对于学生的发展十分必要,可以为社会提供优秀人才。“双创”与“现代学徒制”自提出以来,在高职院校广泛运用,但是随着运用的不断深入,其缺陷和问题也慢慢暴露出来。该文对目前高职院校中“双创”与“现代学徒制”教育模式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探究“双创”与“现代学徒制”融合的人才培养优势,最后为高职院校提出了将二者融合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是新经济业态下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也是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的迫切需求。利用区块链分布式数据库、哈希函数、时间戳、共识机制及非对称加密等技术,构建了基于区块链的1+N分布式创客空间,由此形成高校学生、创业导师、学校、学院、校外合作企业等多主体协同的环链式创客空间人才培养机制,解决学生个体双创思维不足、双创主体系统性问题、体系结构矛盾以及效益纠纷等问题,最后以Y大学1+N分布式创客空间为例验证该模式下双创人才培养的实践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18.
当前,培养人才的创新能力成为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主要目标之一,是素质教育对于新时期人才提出的新要求。高校积极开展创新人才培养工作,积极强化课程教育与双创教育的融合发展,为推动创新人才培养探索有效出路。思想政治课程也是如此,本文分析了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创新人才培养的积极作用,分析目前高校思想政治在促进创新人才培养方面的现状,并探究思政教育对于创新人才培养的有效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19.
电气类专业是一类对学生的实践能力有一定要求的工科类专业,传统的电气类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适合现代企业的需求,现在企业需要应用型、复合型高级电气类专业技术人才。对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有一定的要求,现在高校都重视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本论文主要从更新人才培养理念,明确人才培养能力素质、坚持大类培养,构建双创型人才培养体系、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提升双创能力进行阐述新工科背景下电气类专业人才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探索,希望为研究电气类专业人才创新创业能力的专家和学者提供理论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0.
面对日渐严峻的就业环境,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改进现有人才培养策略势在必行。本文针对我国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以影响高等教育的外部环境为参考,兼顾内外之间的联系,从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建设、师资团队和校企合作机制等方面,探讨高校“双创”人才培养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